显示更新内容

@RXY 但我自己提問AI,和別人用AI假扮專家,還是不同的。萬一他問錯了搜錯了呢⋯⋯

看了下郑智化深圳机场遭遇的视频,我的感觉是:这个机场就是老钟人的绝大多数公共服务机构的缩影:表面光鲜+不专业+不负责任+决不接受任何批评+下作恶毒。

一眼可见,那几台花费不赀的“无障碍升降车”,只是花公款给上级看的:“我们有这种现代化的先进玩意我们好棒棒”,但实际上,它根本没有与之配套的登机设备。

我很怀疑,机场方面原本的打算就是:首先保证升降车不会碰坏飞机(而不是如何真正为残疾人提供便利),这才是郑先生目睹升降车和飞机之间好大一块距离,而司机居然无动于衷的原因。
而且,他们也根本没有去想,或者很可能根本没经历过,怎样为残疾人提供正常的登机服务。否则不至于一块连接板都拿不出来。

而他们用来“保底”的预案,就是郑先生所经历过的:
——实在不行,就直接由人动手,七手八脚,把残疾人像提行李一样提进去,“反正都把你弄进飞机了你还想怎样!”
这也就好解释,他们即使是由人上手搬,都各种乱七八糟,明显看得出,根本没干过这种事。

这种真·草台班子服务,直到真有残疾人需要坐飞机,才现了原形。
1,这个残疾人比较有名,没法像打发墙内草民一样直接怼一句“他这种情况上不了飞机,需要有家属配合搬动”。
2,这个残疾人见多识广,去过的地方多,人家知道真正的无障碍设施该怎么运行,机场方面那种搬东西一样的“人力协助”糊弄不了他。
3,这个残疾人比较头铁,受了委屈就要骂,而你国还没法动用维稳措施,让他删帖闭嘴。

别看它们在正经提供服务的时候,各种糟糕混乱不专业;当事情成了“舆情”,它们不得不道歉,在误导舆论、反咬维权者的时候,它们却表现出令人吃惊的精明、下作、恶毒:
1,拿“现场干活的工作人员可能会被处分”说事,把话题暗搓搓引到“有钱人造谣欺负打工牛马”。
2,拿维权者的“台湾人”身份说事,让一群臭蛆围攻维权者。

圣上以后会知道,那个把他的名字打成“近乎”的小编,才是真正的忠臣。因为这样一来,傻逼,就会变成“近乎傻逼”;下台,就会变成“近乎下台”;驾崩,就会变成“近乎驾崩”……总是差一步,几乎就是万寿无疆一个意思。

「我自己就是做 数据合规 法律业务的,看到讨论到深圳机场监控视频,还是忍不住说两句。

先说清楚,机场监控视频是什么性质,属于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

按照《个人信息保护法》和《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管理条例》,这类视频的调取和公开传播有严格限制:履行法定职责,为公共利益实施新闻报道、舆论监督等行为,才可以调取使用。

绝不是谁想拿就能拿,想公开就能公开的。

重点来了,最早的视频是怎么流出来的?

最早不是机场公开的,经核查,全网最早发布视频的疑似是深圳本地王牌媒体@第一现场 ,不过原视频已经删除了。一直在努力传播的博主也因为“抄袭他人”被限制了广告收益。

问题不就来了。

第一,媒体是怎么拿到的?

公共安全视频怎么会在媒体手里?是谁提供的?通过什么渠道流出的?

第二,他有什么权限公开?

即使是新闻媒体,也不能随意公开包含他人个人信息的监控视频。

这到底是新闻报道还是公关行为?

新闻报道基于公共利益,这个法律上认可。机场为了自己的舆情公关去公开视频,这个性质就完全不同了。

机场如果要公开,应该怎么做?

按照《个人信息保护法》第13条和第26条:

征得视频中当事人的单独同意。

对视频进行必要的技术处理,进行面部模糊或打码。

“在公共场所安装图像采集、个人身份识别设备,应当为维护公共安全所必需,遵守国家有关规定,并设置显著的提示标识。所收集的个人图像、身份识别信息只能用于维护公共安全的目的,不得用于其他目的;取得个人单独同意的除外。”

有人说当事人不同意还怎么澄清?

这就对了。

如果深圳机场要澄清,可以去申请当事人同意公开。如果当事人同意,那可以公开完整视频。如果当事人不同意,那你就不能为了自己的公关需要去侵犯别人的权利。

这就是为什么即使是新闻报道,很多时候也要打码的原因。不是为了澄清效果,就可以随意侵犯别人的隐私权和个人信息权益。

更恐怖的来了。

看到有人说:“谁要是质疑机场公开视频,以后就得提防这种人。"

我必须说,你搞反了。

不是质疑的人需要提防,是监控视频可以被随意拿走才需要提防。

如果公共场所的监控视频可以被随意获取、随意公开:

你去医院看病,监控被人拿走公开
你去餐厅吃饭,监控被人拿走公开
你在街上走路,监控被人拿走公开
你在小区进出,监控被人拿走公开

这意味着你在公共场所的一举一动,都可能成为别人手里的素材、流量密码、公关工具。

我的观点就是这个视频公开得不清不楚,可能存在严重的合规瑕疵:

媒体是怎么拿到的视频?

视频的公开是否履行了告知同意义务?

是否能算得上为了公共利益进行新闻报道?还是支持机场的公关行为?

也许能解决舆情问题,但法律上的问题解释不清,这才是最大的隐患。

当然,也可能存在我们不知道的情况:

当事人可能已经明确同意了

可能是有关部门为了履行法定职责依法调取并公开的

可能确实符合新闻报道的公共利益例外

但即使是这样,依法的标准也需要严格审查,程序正义需要看得见。

为什么这个问题很严重?

因为这关系到所有人的个人信息安全。

如果公共安全监控视频可以被这样公开,今天是机场,明天是医院,后天是你家小区。

如果监控数据可以被随意获取、随意传播,那我们每个人的隐私和安全都无法保障。

最后说一句

质疑不合规的行为,不是找麻烦,是在保护我们每个人的权利。

法律的底线不能因为舆情需要就被突破。

今天你觉得"反正不是我",明天你可能就是下一个被公开监控视频的人。

作为做数据合规业务的律师,我认为这个事情需要:

明确机场公开视频的法律依据,是否履行了法定程序

这不仅是为了这一个案子,更是为了所有人的信息安全。 」(連結在中國訪問需要非常規手段):<t.me/justapeek/14491>

被懂法律的明白人提醒,那个被放出的深圳机场监控视频,属于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这类特殊视频图像的调取和公开,是有严格限制的,按照《个人信息保护法》的规定,这类设备所收集的信息,必须是只能用于维护公共安全目的,除非获得当事人同意。
(我自己曾经在车站丢过东西,要求看监控视频,车站方面硬是等警察到场之后,才把视频放出来。)

由此看来,这段视频是怎么通过媒体流出,在并未取得当事人同意、而且那段视频还明显侵犯当事人隐私的情况下,传遍你国局域网。这恐怕已经涉及到法律问题。如果郑先生因此发起法律诉讼,某些“有关部门”怕是要肝颤的。

PS:目测深圳机场方面是知道这行径严重性的,毕竟它只是坏,而不是真蠢。所以它至今不敢承认,自己跟视频流出,有什么关联。

再PS:搞笑的是,局域网里成群的想赢想红了眼的蠢驴疯狗,还在对这视频嗷嗷傻乐拍巴掌:就应该公开!让碰瓷造谣写小作文的坏人吃瘪丢脸!哦耶!

m.cmx.im/@zaijianghueryuanjian

研究关于失败的事情 

面对失败的最好方法是长期主义和协作主义。

年少时期总是一个人承担所有责任的人,习惯于将事物的发展控制在自己预见的范围内,于是在成年后依然沿用过去的思维,但是此时事物的复杂度已经陡然上升,人没办法凭借意志力跳十几米高,却觉得自己能够凭借吃苦的毅力解决一切问题,即使精神不堪重负也在所不惜。

但是成年后复杂目标的组合与实现必须依托长期主义,今天驾考没过,没关系,一时的不通过并非指向人自身的失败,在更远一点的时间,总会有通过的时刻,总是希望自己能够更快更好解决问题,也是在成长的河流里刻舟求剑。总是希望用精神凌驾肉体,这样迟早有一天会崩溃,肉体和精神都是有局限的,意识到局限并且对自己宽容一些,承认自己没办法尽善尽美,力挽狂澜之后我们依然可以做一些事情,让情况变好的事情。

怎么都不能输的战役也会有输的时候,事情的失败并不是你自身的失败,你只是输了这一场,往后还有许多并非比赛的故事。

其次是协作主义,没有人会期望一个小孩子搞装修开饭店,但是却又期望年龄一到自动肩负责任,掌握不同领域的知识。过去能够一个人解决很多问题,是因为问题的复杂度,范围还是在可预见的情况内,逼迫自己是可以达成目的的,但是进入更现实的世界之后,问题的复杂度会上升很多很多,即使想要一个人解决也变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它要求的是互相协作,放弃自己解决一切的控制感,让渡一部分责任,能够更好的解决复杂系统的问题。做不好也并不是能力不够,或者不够努力,而是这些事情,本来就是为多人协作而设计。

在能够请求的范围内去请求他人的帮助,这不是无能,而是成长。

如果你觉得自己捅的篓子很大请记得人民日报小编今天报道中韩会晤的时候把习近平的名字打成习近乎了

那天和朋友聊天说起村上春树,我说我虽然不喜欢他,但我12岁的时候在书店看到那本《挪威的森林》,里面关于“生与死”的讲述,还是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的人生。因为中国的书店里几乎只有余华《活着》,路遥《平凡的世界》,贾平凹、莫言、苏童……对我来说我根本无从想象作为一个21世纪的青年怎么活下去。

小时候一直有个很大的误会,就是可以在并且仅可以在“恋人”面前,才可以暴露自己的全部需求,其他人都不可以。这里有两个虚假的承诺:你会在人群中找到理想的妈妈;对妈妈以外的其他人暴露需求是不安全的(ironically其实在我所有暴露过需求的人中间我妈是最不安全的那个)

现在校验过的版本是:我可以对各种安全的人暴露有限的需求,别人也会很乐意帮助我,人和人就是在互相暴露和满足需求中建立信任和情谊的。每个人有能力和有意愿承接的部分不会很多,起码永远不会是你需求的全部,但每个人都轻轻扶你一下,你就不会摔倒,你就可以继续走自己的路,你就有勇气去满足自己的需求,然后路过快要摔倒的人的时候,也有能力轻轻地扶一下ta

中药历史悠久,但中药注射剂只有80多年历史,是八路军在太行山发明的。当时,八路军在敌后根据地,根本没有医学研发条件,但缺医少药,不得不土法炼钢,弄出一种名叫“柴胡注射剂”的药物,把中药柴胡熬成液体,注射到病人、伤员的静脉中。没人知道,这种柴胡注射剂到底治好了多少人,到底治死了多少人。这种创造发明的唯一原因,就是缺少西药。
80多年过去了,中国市场上出现了100多种中药注射剂,治好了多少人,治死了多少人,仍然是个谜。缺少西药,仍然是它们存在的主要原因。但除了这个原因之外,又多了一个原因,就是赚钱。这是饶毅和一些科学家家、医生抨击中药注射剂“谋财害命”的原因。
对于金字塔顶端的中国人来说,看中医、吃中药,是一种选择,因为他们享有很好的西医资源,也就是现代医学资源,他们可以把中医、中药作为一种补充或调剂。但对于大部分中国人来说,看中医、吃中药、打中药注射剂,是没有选择——像样的西医离他们太远,像样的西药太贵,不在医保范围内。
所以,归根到底,中医、中药、中药注射剂现象,根源是中国现代医疗资源匮乏。而现代医疗资源匮乏的直接原因,是中国政府医疗支出占GDP比重太低,低到不如很多非洲国家。
中国政府的解决办法不是加大医疗投入,更不是合理分配医疗资源,而是把医疗政治化,搞中草药民族主义,煽动中草药义和团。它发动宣传喉舌,吹嘘中医博大精深,迫使医保集采向中草药倾斜。但中国的领导干部病了,不是去吃中草药,更不是去打中药注射剂,而是看西医,吃进口西药。处于金字塔底端的国民被剥夺了像样的医疗资源,这已经很不幸,但更不幸的是,很多人连分辨是非善恶,分辨高低优劣的能力也被阉割了。
中国经济繁荣、国库充实的时候,政府不是把钱花在改善民生、建立医疗保障等社会安全网上面,而是过度搞基建,满世界大撒币。这几年,中国经济进入下行螺旋,民生方面的亏欠越演越烈,医疗支出更是捉襟见肘。哪里没钱,哪里就会出问题,问题大了,社会就会动荡,动荡到临界点,就会爆发。
这些年,不少中国人跑到海外生活,一些中草药义和团也带着中药罐子出来了。如果你在美国生活,享有充分的现代医疗资源,却相信中药比西药高明,身边都是些信中药偏方的大妈大叔,那不是美国的问题,也不是中药西药的问题,而是你的朋友圈出了问题——归根到底,是你的认知出了问题。俗话说,物以类聚,鸟以群分,人也一样。
https://bird.makeup/users/caminotexas/statuses/1983662690183897426

@knockknock @zzj 但也没有AO3明目张胆,用的还是润之二字,而且藏在主线之后,主线是国共两边的青年好像,都记不得了,就记得看到突然出现的润之线的震惊。

有豆友总结:南方这些阿爷单位(政府、机场和地铁之类的衙门)的公关风格,早进化成“表演文明”的了……是的!明察秋毫!就是这种嘴上笑嘻嘻“我们会改进的”,转头就暗搓搓整死你个刁民的风格!深圳机场,这次应对郑智化的投诉,就是教科书一般的表演文明!

显示全部对话

@zzj 我真的在晋江见到过润之X总理,不是有意要看的,是特别莫名其妙冒出来的副CP线(主CP线是红色青年)

me.ns.ci/@ksbba/11543102335251
这几天一直在想这条嘟,感觉这辈子的自我推销都没有尽头,只要是参与社会生产就总是要不停自证,证明自己配得上某个岗位、某份工资,自己的劳动成果(项目、报告、论文)配得上“优秀”的准入要求,不是我就不能自然而然地活着然后随便干点喜欢的事情就有人把够我生活的钱打进我卡里吗???
感觉也是东亚人执着于无条件的爱的原因。真希望不用证明自己配得上被爱就可以莫名其妙被爱。

[转载]反诈小课堂 | 一场“屏幕共享”背后的“全自动”收割套路 

@savemoney

https://m.thepaper.cn/baijiahao_31135763

最近我收到很多人留言:“我明明没告诉骗子密码,钱怎么就被转走了?”“骗子就让我开了个共享屏幕,咋就能把我卡里的钱掏空?”今天,咱就讲讲,这“共享屏幕”诈骗到底怎么把你的钱“隔空搬走”的。

一、陷阱第一步:精准“钓饵”——“你摊上事儿了!”

每个被骗的人,几乎都是从接到一通“天降横祸”的电话开始。骗子会把自己包装成各种“权威角色”:

1. “正义使者”型

“你好,我是XX公安局的,你的银行卡涉嫌洗黑钱!”

“这里是医保局,你的医保卡在异地违规报销!”

2. “贴心客服”型

“您的快递丢件了,这边给您双倍理赔!”

“您开通的抖音月付要扣年费,我教您关闭!”

3. “技术专家”型

“我是平台技术员,检测到您账户有风险,需要配合升级!”

套路精髓:利用人对“权威”的畏惧、对“占便宜”的侥幸、对“失控风险”的恐慌,瞬间击穿心理防线。

二、终极杀招:“共享屏幕”如何成为“全自动提款机”?

很多人觉得:“我就开个屏幕共享,他又不能直接操作我手机,怕啥?”大错特错!这功能对骗子来说,堪比打开了你家保险柜的实时监控。

▶ 场景还原:一场“共享屏幕”的致命直播

以王先生被骗30万为例,骗子是这样“远程收割”的:

1. 诱导下载会议APP:“您得下载这个官方软件,才能操作取消扣款!”(实则为诈骗软件)

2. 全程“手把手指导”:“点开银行APP→搜索‘支付管理’→关闭自动扣款……”(实则在引导你暴露关键信息)

3. 手机突然黑屏:骗子远程操控过程中故意制造故障,趁机完成转账。

关键漏洞:

动态密码裸奔:当你输入密码时,键盘跳动的字符、短信弹出的验证码,全被骗子实时窥屏。

APP权限陷阱:许多会议软件要求开通“无障碍权限”“悬浮窗权限”,相当于给骗子开了“后门钥匙”。

人脸识别破解:如施先生案例,骗子甚至能远程操控人脸识别完成转账。

三、技术流诈骗的“暗黑创新”

你以为骗子只会用老掉牙的话术?他们早已玩起“跨界融合”:

1. “AI换脸+共享屏幕”组合拳

有案例显示,骗子用AI合成“警官”视频通话,同时要求共享屏幕核查资金,双重迷惑下受害人更难识破。

2. “薅羊毛式”小额试探

先让你操作一笔小额转账(比如1元),谎称测试账户安全,实则验证盗刷流程是否畅通。

3. “寄生虫式”潜伏

部分涉诈APP会长期潜伏手机,同步通讯录、相册等信息,为后续精准诈骗铺路。

四、为什么总有人中招?三大致命心理弱点

1. 恐惧支配

“不配合调查就坐牢!”“不关闭扣款就影响征信!”——人对未知惩罚的本能逃避,让理性思考瞬间瘫痪。

2. 认知代差

老年人不懂“共享屏幕”原理,年轻人则高估自己反诈能力。数据显示,18-40岁群体占受骗者62.1%。

3. 惯性信任

骗子能准确报出你的姓名、住址、购物记录(实为信息泄露),这种“信息碾压”让人误以为对方“很官方”。

五、反制攻略:记住这三条“保命线”

第一条:永远对“屏幕共享”说不!

任何陌生人要求开共享,直接挂断!

即便对方自称警察、银行、客服,也要通过110或官方电话反向核实。

第二条:设置“物理防火墙”

专卡专用:准备一张不绑定手机银行的储蓄卡,日常消费与其他资金隔离。

关闭敏感权限:在手机设置中禁用会议软件的“录屏”“悬浮窗”功能。

第三条:学会“暴力止损”

一旦发现被骗,立即做三件事:

1. 断网!关手机!(阻止远程操控)

2. 挂失所有银行卡!(拨打银行客服或通过APP操作)

3. 报警!保留聊天记录!(截图、录屏都是关键证据)

六、更深层的追问:为什么这类诈骗屡禁不止?

1. 技术双刃剑

会议软件本是便利工具,但缺乏“风险提示强制弹窗”“人脸识别双重验证”等防护设计,让骗子有机可乘。

2. 黑产链支持

从个人信息贩卖、涉诈APP开发到洗钱通道,已成产业化分工。有案例显示,老人手机被摊主操作几分钟,就沦为诈骗工具。

3. 维权困境

被骗资金往往通过虚拟币、境外账户转移,追回难度极大。数据显示,能追回的资金不足10%。

结语:别让“便利”变成“致命漏洞”

“共享屏幕”诈骗的背后,是一场技术与人性的博弈。骗子在暗处不断升级剧本,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对自己的手机多一分“戒心”——毕竟,那小小的屏幕里,装着的是你半辈子的血汗钱。

最后送大家一句反诈顺口溜:

“屏幕一共享,钱包就裸奔;

任凭他说破天,关掉最安全!”
显示更早内容
雾海

雾海是一个开放且不限制讨论主题的非营利性中文社区,名字来源于德国浪漫主义画家 Friedrich 的画作《雾海上的旅人》。生活总是在雾海中吞吐不定,不管怎么艰辛,他还是站在了这里!希望大家在这里玩的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