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TL上看到了很多跑路相关的帖子,虽然我本人也在为跑路努力,但还是想说,跑路不是一种政治正确,跑路不应当纯粹出于逃离政治以及政治生活所带来的痛苦的目的,而应当建立在自己的人生体验和规划上,更谨慎地衡量此处和彼处。

跑路是很痛苦的,付出巨大的成本和牺牲前往另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度,情感和现实生活的压力会使人长期处在一种“中间人(interlayer)”和“局外人(outsider)”的状态,背井离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新世界也没有那样和蔼可亲,甚至新世界也可能带来另一种政治上的逼迫。远去的故乡、难以融入的目的地、生活上切实的压力、与过往经验想去甚远的生活,这些东西都可能成为折磨人精神和肉体凶手。而语言、文化、社群、亲友所带来的苦难并不如想象中那样容易克服。

在移民研究领域有很多关于回流的叙述,人们在离开后又选择回来,并因此承受着他人的不解和嘲笑。但这背后存在着更深刻、更复杂的感受和经验。跑路并不是永恒的,事实上所有的迁移(mobility)都是流动(dynamic)的,因为人对生活的向往和期待在时刻发生变化,生命在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需求。没有人规定走了就不能回来,有时非政治的痛苦甚至大于政治的痛苦,安定而平静的生活在任何地方都来之不易。

秦地固然不是好地方,但现实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国家都不是理想乡。在抱持着孤注一掷的勇气的同时,跑路也需要更审慎和中立的考量。而对于那些不离开的朋友,选择留下并不意味着认同,也不意味着完全失去美好的生活和希望。对我自己来说,留下更需要坚定的勇气和信念,更需要积极地寻找出路,离开看似抛下一切,但经营生活在哪里都从来不是容易的事。

天平的两端放置的绝不仅是政治、政治生活和政治所带来的痛苦,它应当在一个更长远的人生刻度上被衡量,希望每一个人都能过上真实的、理想中的生活。

@mature 推荐一个女科学家podcast:Lost Women of Science

scientificamerican.com/article

一个去年年底才开始做的podcast 也是Scientific American的Editor's pick 主要是讲述被埋没在历史中的女科学家的故事以及为什么她们明明做出了重要的成就却依然鲜为人知 每一季都会讲述一个女科学家的故事 现在第一季还在连载 在Apple的podcast就能找到
希望这个podcast能给各位从事科学研究和STEM的女性带来力量和鼓舞

最后我要吹爆做这种选题的Scientific American!!!

RT“脑萎缩是什么感觉呢?记忆力明显下降,注意力难以集中,语言沟通能力明显退化,说话或思考的时候偶尔会出现断片儿。”

同志們,真的不要再熬夜了!!!

被背叛者的痛苦和复仇,和偷情的欢愉一样值得书写。

感觉有一部分的我已经彻底改变了。以前还能欣赏出轨文艺作品,现在我只会说都是垃圾。

读过《How to Fix a Broken Heart》 :star_solid: :star_solid: :star_solid: :star_solid: :star_solid:
neodb.social/books/251699/
半本书都在给心碎正名:心碎时的大脑反应和身体承受“不能承受之痛”时的大脑反应是一样的,所以心碎时整个人失去功能是正常的,而且心碎反应和戒断反应相似,有些人可能十几年几十年都没有愈合,但环境和亲友往往不能给心碎的人足够支持,因为情感支持往往暗中标明了价格:对方应该在期待的时间内重新振作起来。也有具体的fix方法。比如self compassion,比较受启发的是通过正念冥想来终止ruminate,正念并不是指清空思绪或者专注呼吸,而是练习将注意力放在感受当下所体验的事物,学习指引大脑的运作,从而改变大脑一些既有习惯。另外,文笔优美,充满共情和关怀,插画也很优秀。

疯了,才发现通过国家图书馆可以直接访问科学出版社所有书籍的电子版,并能直接下载用CAJViewer阅读,哪怕是去年的新书都可以!!!科普爱好者狂喜!!!
有国图卡的话,可以直接登录,然后通过读者云门户访问科学文库,进去就能搜索了:read.nlc.cn/outRes/outResList?
这对我而言还有一个意义,是可以看到一些鸟类和植物的图册了,要知道这些图册往往很贵,各图书馆也不一定全,所以能自由查找电子版太重要了,何况有电子版也会更便携,适合在户外查对时用。
(另外,昨晚还发现长春市图的读者卡也可以通过全国图书馆联盟申请文献传递,而且范围很大,一些比较难找到的优质刊物也可以通过文献传递的方式,申请到你指定篇目的全文PDF版,也就是说基本只要找到标题也可以读内容了,就是说哪怕在博看里找不到的,也能读到了。)
总之,请大家一定要好好利用图书馆的电子资源,太实用了!

个人最讨厌的被应试教育毒害的两个点:

1. 过度在意表达形式而非内容。比如人家写一段字,最在乎的是有没有错别字。比如人家画了一幅画,最在乎的是透视对不对,外形准不准。

2. 过度在意极限词汇。看到「感觉大家生活都好辛苦哦」第一反应是那个「都」字用得太极限了,然后去反驳并不是所有人「都」那么辛苦。

这是一种被训练出来的讨厌。有那么几节课专门练习这种能力,考试也会出陷阱题考,生怕掌握不了这种讨厌。

我们常常因为被“重要他者”抛弃而厌恶甚至伤害自己。刚刚突然想到,这其实相当于是“因为别人对自己不好,于是就自己对自己更不好”。这很不合逻辑。

我最近好像经常跟自己说:这已经是我能做到的最好的了,还是这样的结果我也没有办法,那就这样吧。
不再努力,放过自己。

@rei5th 小白伸手党想问一下有没有套装购买链接

新朋友年纪越来越小。因为同龄人都已经有朋友了。

我突然意识到,一直以来我似乎都是在用一种儿童般的虔诚爱我的恋人。意识到了之后,是不是就不会再有了。

和曾在一线做疾控的朋友聊天,对方表示哪怕在防疫做得相对好的上海,每个区的表现基本上和领导的想法挂钩,搞防疫的专业人士的意见已经完全不重要。现在政府面临的困境更多是政治上的,越来越骑虎难下。例如隔离是必要的,但14天是为什么?为什么不15天?夫妻为何要分开隔离,除了可以多收一分钱以外想不出任何理由。诸事种种,听了心寒。上头说要【清零】你不得不清,否则乌纱帽不保。这几年越来越强烈的政治化,将所有人的重心放在【政治】而不是【人】上。有国才有家?放屁。是有家才有国。

不管怎么看我都是一个还蛮不错的人。没有被我爱的人们珍惜,并不是我的错。

我不是很明白,为什么朋友需要我的时候我都会把自己的事情放下先去帮他们,但我至今没有遇到一个人同等地对待我。是我不该这样对待别人,还是我不该有这样的期待?

显示更早内容
雾海

雾海是一个开放且不限制讨论主题的非营利性中文社区,名字来源于德国浪漫主义画家 Friedrich 的画作《雾海上的旅人》。生活总是在雾海中吞吐不定,不管怎么艰辛,他还是站在了这里!希望大家在这里玩的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