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朝阳,照耀着我们的早亡。今天骑着高头大马,明天子弹穿过胸膛。”
“可是我为什么看到了朝霞?朝霞朝霞,真的朝霞。”
这两段话都是我在高一时看到的,第一段出自《党卫军档案》,第二段是90年代的大陆民间歌手黄金刚的歌。
自从我在青春某两个间隔不长的时间里看到这两段话,它们就伴生式的烙印在我脑子里,想起一句,必然会想起另一句。
想一想,这两段话已经在我脑子里回荡了十七八年了,超过了我人生的一半。
最近看了很多真实改编和历史题材的电影,这两段话出现的频率也越来越高。
今天上午打开朋友圈,看着时间线上我认识的人们,在真实的痛苦、挣扎、嘶吼、同情、麻木、愚蠢、傲慢。
我脑子里以一种洪亮的声量,不受我控制地反复播放:
可是我看到了朝霞,朝霞朝霞,真的朝霞。
看上海被搞成这样,想起一些屎壳郎文学:
屎壳郎背书褡子 ———— 假充孔圣人
屎壳郎上灶 ———— 硬来充厨子
屎壳郎拿着半刀大纸 ———— 假充念书人
屎壳郎戴花翎 ———— 冒充清官
屎壳郎坐大堂 ———— 摆啥臭架子
屎壳郎传宗接代 ———— 遗臭万年
屎壳郎出国 ———— 臭名远扬
屎壳郎搬家 ———— 臭折腾
屎壳郎钻切糕 ———— 硬充大蜜枣
屎壳郎腾空 ———— 硬充战斗机
屎壳郎坐绣楼 ———— 臭名在外
屎壳郎上汤盘 ———— 冒充糖炒栗子
屎壳郎照相 ———— 没人样
屎壳郎照镜子 ———— 看那臭像;臭美
屎壳郎下山 ———— 滚了
屎壳郎爬铁轨 ———— 充什么大铆钉
屎壳郎进药铺 ———— 混充大粒丸
屎壳郎落在汤锅里 ———— 临死还来祸害人
屎壳郎聚会 ———— 臭到一块了
真心建议大家以后对什么领域好奇,如果有条件,请直接出门去本地最大图书馆的这个区域看看,而不是仅仅在网络上搜索和收集资料。在获取信息上,形式是内容的前提,你从什么渠道获取信息基本等于你能获得怎么样的信息。 这个建议来自我今天非常偶然的真实经历,我现在就坐在图书馆敲下这些文字。*过长防刷屏折叠
我个人上学期末开始正式有留学打算,然后一整个寒假有空就会在网上收集留意国外留学、就业信息情况,特别是论坛(寄托天下、一亩三分地等等)都快逛遍了。然而假期不在学校,在家我也不爱出门,加上我们学校图书馆太远了(……)我一个月也不会去几次。开学后的今天只是和朋友约着去图书馆随便选了一个楼层自习,恰好是我之前从未逛过教育学区域(对我国教育有阴影……),还是我上完厕所回座位的路上,才偶然发现居然有个贴在书架外的索引tag是“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状况”,然后在书架上发现了很多留学相关的书籍。其中有研究性学术著作,《解析美国高等教育》对整个美国高等教育历史现状未来的总结概括,《为中国寻找现代之路》对20世纪清末留学生的历史研究;有留学中介出品的指南类书籍,很多一股知乎味的奋斗鸡血商科爬藤指南(懒得列举了),但也有以文科为主、比较平和客观的介绍建议(《美国留学咨询与DIY》),也有针对具体国家地区的全方位介绍(《留学加拿大》《英国留学全指南》《日本留学资讯大全》);有亲身经历的自传类,《留学这件事亲历者可以告诉你的》《这就是加拿大-读书在枫叶之国》这种一个作者写成的自传记录,也有《叩开世界名校之门》集合十几个人的真实海外求学经历短散文式记录,《留美航标》十几个华人教授从不同方面解读当代留学和提出建议。以上还只是在列举不同种类的书,而它们其中任何一本承载的信息量都比一个“干货帖”、一篇公众号文章要完整和丰富得多,比如很多指南甚至会专门有一章讨论从哪里获取留学信息。反正我个人直观感受就是,寒假一个月在网上的浏览到今天我还是基本只有个大方向(去哪个国家,先学好语言),对选什么专业和具体流程基本一头雾水,而站在图书馆书架前翻阅的一个小时甚至超出这一个月。
图书馆形式承载信息的广度、深度、完整度、系统性都是零散的网络信息比不了的。在图书馆中,书籍本身可以用几百页篇幅完整系统地表达观点,而相关书籍又在物理层面上紧紧排列在一起供你随时抽出翻阅。但是在网络上,最常见的ssn时间线几乎就是无数毫无关系的140字9图模块上下拼接,而在同一个帖子里碰到观点截然相反的两个人激情互喷几百楼都是很常见的状况。当然网络本质也只是个中立工具,它在及时性上肯定吊打书籍,而且也有信息聚合和关联做得好的,比如wiki和github,但我觉得从网页到app到小程序,从文字到图片到视频,整个网络发展趋势明显越来越碎片化,这对个人认知学习是很不利的。再比如长毛象上有很多很优秀友善的象友,我也在tl上学到很多了解到很多,但我还是意识到这种刷时间线企图获取信息的方法本质等于张嘴等天上掉馅饼,区别只是在于微博天上狂下屎,长毛象确实会经常下馅饼。在网络上自己搜索已经比这种被动方法好一点,但想要高效获取入门信息,我认为实地去图书馆是最合理的方法。(我甚至觉得这在信息时代之前可能是常识吧……毕竟当时还没有网络这种看起来“更高效”的alternative choice。但我作为一个伴随着网络一起成长起来的“00后”居然今天才认识到,有点心情复杂。)
虽然在每个账号上(除了微信票圈,怕家人看了担心)都发一遍挺不好意思的,但这确实是封禁以来自己做过最重要的一件事。
我居住的小区物业和居委会现已处于半停摆状态,最近志愿者群和团购群似乎也发生了矛盾,原小区配送人员多半罢工。很不巧我订购的速冻食品偏偏今天送到了,门卫保安表示不许自提,一个片区最多派两名志愿者来取货分发。楼长在我们楼道核酸群里劝大家忍耐几天,不要因为拿外送让楼道变阳楼。我既担心速冻食品来不及取会变质(关系到我一周的口粮),又有些气愤于“饿死事小变🐑事大”的态度,于是借来一整套防护服、帽子、手套、口罩,给物业打过电话后骑车去了外卖暂存点,告知我就是志愿者,给我们片区分发今天的快递。 1/
心态崩了,记录一下上海这段我家的经历。
我家五口人都是青壮年男女,四个还是学生,一个工作中。家里人多,又常招待朋友,平时就有多买东西的习惯,有一个冰柜,两个冰箱。几个人都比较反贼属性,上海刚开始感觉不好,就把家里的动物送到其他城市有朋友照顾,所以也很早开始囤货。新鲜食品、副食饮料,烟酒糖茶,各种品类都买了。也一直参加团购、抢菜。物资我们小区一开始有收到不少。但因为一栋楼前段时候有阳性,物资就开始不行,买东西的难度也很大。我们吃饭吃的良心不安,商量了一下,开始把一些新鲜食物送给需要的邻居,比如家里有小孩、孕妇、老人的。邻居们需求量不小,四天就清空了大冰箱。这两天开始彻底买不到东西,小区内陆续阳性,解除遥遥无期。我们商量一下就决定不再分东西给邻居了,自己也开始一天吃一顿,希望减少食物的消耗,多撑一段。虽然很凡尔赛的能吃饱也有零食。我们这栋楼离其他的楼有一定距离,相对安全,户型也比其他楼大不少,疫情一开始有人对我们这栋楼做核酸都是最后才来、物资都是先发,很不满意。于是我们家就被骂了,我们这栋的点名到我们家有食物不分给大家,说我们恶毒,其他栋就有骂我们这一楼的,也有说我们早早买东西,他们才买不到。很难听,一个群杂七杂八骂了一个多小时才算了。我很受冲击,象上友友们有来安慰我,心情舒缓了一些。刚才发现我家大门被人用口红写了骂人的话,一开始是我起头把食物分人,心态崩了。躲在房间里一边哭一边记下来。
今天想了想,虽然网上说,不转码就Run不了
但实际上,我认识的人,网络上关注的人,不少成功移民的并非码农,大家依然过着幸福的生活。
所以只能暗自揣测“不转码就死了Run的心思”这种言论流行的原因,一来码农确实好找工作,很多热心的人,无论走没走这条路,给出的肺腑之言。这一点北美、欧洲、日新如此,中国也是一样的。(我平时收简历,管理岗,哪怕是软件项目岗,竞争都异常激烈,开发测试倒是有很多坑位)二来,也许是一种先上车人的骄傲吧,只有码农可以留下来,这样奇怪的自豪感。
想一想也不用太焦虑,HR这份工作最大的收获就是明白“一切皆有可能”,看着那些奇妙的履历,时常感慨,人生还有这种活法!(所以我面试的时候除了常规问题,也很喜欢跟他们聊过去的经历hhh问问他们为什么做出那样的人生选择)
如果每个人、小区都能做到,那人民就不会被骑在身下负重前行了。
---
RT @MeMoreKoo
朋友小区,全体抗议,非暴力不合作,不下楼做核酸,连续四次不下楼做核酸,然后政府给特别安排了大礼包,每家人家如图。#中国式防疫
https://twitter.com/MeMoreKoo/status/1514106902468182018
星星在晚上会像人类数星星一样数人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