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更新内容

如果我被大数据找到怎么办?如果我像乌衣那样失联怎么办?
这也是为什么我极度担心乌衣这样的年轻人的原因。中国已经有一整套完整的方式用来对付任何敢于冲塔的勇士。而反击的方式几乎没有。有兴趣的人可以去看失踪人民共和国。但是我建议心理压力已经很大的人不要看了。对此你可以尝试阅读一些社会工程学的书。但我个人认为社会工程学已经不适用于中国内部环境。你唯一的希望,就在于你是十几亿人中的一个。简而言之,表现得和所有人一样没什么区别的确很重要。另一点就是不要在社群中获得极大的支持。以至于被当局注意到。上海这次的宣传机器受到重创,程序员们也大量失业。大数据虽然无处不在,但是如果监视者连拉屎都要被管控。就算你有些影响又算什么呢?如果你摘掉口罩在大街上狂奔,穿着防护服的人百分之百能追上你吗?这就是我说过的“缺口” 。活下去的人不做英雄。如果你能控制中自己灵魂中对冲塔的渴望。那国家预算也拨不到你头上来。

显示全部对话

据曹山石英文推文,中国卫健委传正在与世卫讨论放弃 Covid 的“大流行”状态,或用另一个名称命名下一个波变异体而非 Ormicron-2,甚至不是 Covid,这会给中国政策制定者提供回旋余地,使其放弃零Covid政策。中国宣传部门可以借助新的说法来宣传中国成功抗疫保护了民众。

之前饭否有个incel发了张图,列举近年来很多性侵案件,认为女性都在诬告,事件的结局都是“女的毫发无损,男的被网暴,社死”,其中包括强奸东、阿里济南性侵员工事件和弦子诉朱军。没错,EVERY SINGLE ONE,到了牠那儿全成了“女的毫发无损,男的被网暴,社死”。
我觉得不值一驳,后来不知是系统给牠审核掉了还是牠自己删了,我的楼梯上的灵光才冒出来,我应该这么回牠:没错,女的可危险呢,离她们远点。
又及:就在我打字的时候,搜狗拼音试图揭露真相 :0160:

这几年越发看明白,洗脑教育的精髓在于摧毁人的逻辑思考能力,所以你常常看到,面对同样的事实材料,没有逻辑思考能力的人会推导出匪夷所思的结论,屡试不爽,这比直接篡改事实材料更阴毒隐蔽

我觉得还要强调的一点就是假如很快就要封了就别在网上买东西了,快递不一定能给你到。不管是食品日用还是电磁炉电饭煲都直接去线下商超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走人。拿到手的才是真的。

这世间本来就没有绝对的真相,警惕那些在你谈论一件事情的时候要求你谈百分之百的真相,否则就以“你也不懂全部的事实”的理由让你闭嘴别说了的人,有一个算一个都是坏逼

“朝阳朝阳,照耀着我们的早亡。今天骑着高头大马,明天子弹穿过胸膛。”
“可是我为什么看到了朝霞?朝霞朝霞,真的朝霞。”
这两段话都是我在高一时看到的,第一段出自《党卫军档案》,第二段是90年代的大陆民间歌手黄金刚的歌。
自从我在青春某两个间隔不长的时间里看到这两段话,它们就伴生式的烙印在我脑子里,想起一句,必然会想起另一句。
想一想,这两段话已经在我脑子里回荡了十七八年了,超过了我人生的一半。
最近看了很多真实改编和历史题材的电影,这两段话出现的频率也越来越高。
今天上午打开朋友圈,看着时间线上我认识的人们,在真实的痛苦、挣扎、嘶吼、同情、麻木、愚蠢、傲慢。
我脑子里以一种洪亮的声量,不受我控制地反复播放:
可是我看到了朝霞,朝霞朝霞,真的朝霞。

#禁止联想
#回旋镖

一个微小的愿望:希望大家使用不是缩写、没有奇怪代称的、朴实的中文说话,开始中文表达的复建运动。

听了这么多录音,我们知道了,不能怪疾控中心,她门不是饭桶;不能怪居委,他们也想知道为什么;不能怪卫健委,已经上吊了;好了,那怪谁呢?想知道最后推谁出来背锅。

新上任一个多月的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长、今年50岁的赵嘉鸣曾留学朝鲜,并曾是人民日报驻朝鲜首席记者。

看上海被搞成这样,想起一些屎壳郎文学:

屎壳郎背书褡子 ———— 假充孔圣人
屎壳郎上灶 ———— 硬来充厨子
屎壳郎拿着半刀大纸 ———— 假充念书人
屎壳郎戴花翎 ———— 冒充清官
屎壳郎坐大堂 ———— 摆啥臭架子

屎壳郎传宗接代 ———— 遗臭万年
屎壳郎出国 ———— 臭名远扬
屎壳郎搬家 ———— 臭折腾
屎壳郎钻切糕 ———— 硬充大蜜枣
屎壳郎腾空 ———— 硬充战斗机
屎壳郎坐绣楼 ———— 臭名在外
屎壳郎上汤盘 ———— 冒充糖炒栗子

屎壳郎照相 ———— 没人样
屎壳郎照镜子 ———— 看那臭像;臭美
屎壳郎下山 ———— 滚了
屎壳郎爬铁轨 ———— 充什么大铆钉
屎壳郎进药铺 ———— 混充大粒丸

屎壳郎落在汤锅里 ———— 临死还来祸害人
屎壳郎聚会 ———— 臭到一块了

发上海物价的微博会秒被夹,在这里开个帖随便记一点吧
4/10
🥬青菜按克卖,每15克4元
🍊橙子10个,98元
🥚鸡蛋30个,80元
🍜白象方便面12袋,60元
至于猪后腿肉冒充五花肉卖的就不提了

此外我们小区团购每人每单要给居委会加2元

真心建议大家以后对什么领域好奇,如果有条件,请直接出门去本地最大图书馆的这个区域看看,而不是仅仅在网络上搜索和收集资料。在获取信息上,形式是内容的前提,你从什么渠道获取信息基本等于你能获得怎么样的信息。 这个建议来自我今天非常偶然的真实经历,我现在就坐在图书馆敲下这些文字。*过长防刷屏折叠 

我个人上学期末开始正式有留学打算,然后一整个寒假有空就会在网上收集留意国外留学、就业信息情况,特别是论坛(寄托天下、一亩三分地等等)都快逛遍了。然而假期不在学校,在家我也不爱出门,加上我们学校图书馆太远了(……)我一个月也不会去几次。开学后的今天只是和朋友约着去图书馆随便选了一个楼层自习,恰好是我之前从未逛过教育学区域(对我国教育有阴影……),还是我上完厕所回座位的路上,才偶然发现居然有个贴在书架外的索引tag是“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状况”,然后在书架上发现了很多留学相关的书籍。其中有研究性学术著作,《解析美国高等教育》对整个美国高等教育历史现状未来的总结概括,《为中国寻找现代之路》对20世纪清末留学生的历史研究;有留学中介出品的指南类书籍,很多一股知乎味的奋斗鸡血商科爬藤指南(懒得列举了),但也有以文科为主、比较平和客观的介绍建议(《美国留学咨询与DIY》),也有针对具体国家地区的全方位介绍(《留学加拿大》《英国留学全指南》《日本留学资讯大全》);有亲身经历的自传类,《留学这件事亲历者可以告诉你的》《这就是加拿大-读书在枫叶之国》这种一个作者写成的自传记录,也有《叩开世界名校之门》集合十几个人的真实海外求学经历短散文式记录,《留美航标》十几个华人教授从不同方面解读当代留学和提出建议。以上还只是在列举不同种类的书,而它们其中任何一本承载的信息量都比一个“干货帖”、一篇公众号文章要完整和丰富得多,比如很多指南甚至会专门有一章讨论从哪里获取留学信息。反正我个人直观感受就是,寒假一个月在网上的浏览到今天我还是基本只有个大方向(去哪个国家,先学好语言),对选什么专业和具体流程基本一头雾水,而站在图书馆书架前翻阅的一个小时甚至超出这一个月。
图书馆形式承载信息的广度、深度、完整度、系统性都是零散的网络信息比不了的。在图书馆中,书籍本身可以用几百页篇幅完整系统地表达观点,而相关书籍又在物理层面上紧紧排列在一起供你随时抽出翻阅。但是在网络上,最常见的ssn时间线几乎就是无数毫无关系的140字9图模块上下拼接,而在同一个帖子里碰到观点截然相反的两个人激情互喷几百楼都是很常见的状况。当然网络本质也只是个中立工具,它在及时性上肯定吊打书籍,而且也有信息聚合和关联做得好的,比如wiki和github,但我觉得从网页到app到小程序,从文字到图片到视频,整个网络发展趋势明显越来越碎片化,这对个人认知学习是很不利的。再比如长毛象上有很多很优秀友善的象友,我也在tl上学到很多了解到很多,但我还是意识到这种刷时间线企图获取信息的方法本质等于张嘴等天上掉馅饼,区别只是在于微博天上狂下屎,长毛象确实会经常下馅饼。在网络上自己搜索已经比这种被动方法好一点,但想要高效获取入门信息,我认为实地去图书馆是最合理的方法。(我甚至觉得这在信息时代之前可能是常识吧……毕竟当时还没有网络这种看起来“更高效”的alternative choice。但我作为一个伴随着网络一起成长起来的“00后”居然今天才认识到,有点心情复杂。)

昨晚整个互联网舆情发疯,发完疯今天小区就发肉。看来还是要发疯,多发疯,发大疯。你不发疯他们就觉得还可以再苦一苦老百姓。人权和皇权就是这么博弈的。

显示更早内容
雾海

雾海是一个开放且不限制讨论主题的非营利性中文社区,名字来源于德国浪漫主义画家 Friedrich 的画作《雾海上的旅人》。生活总是在雾海中吞吐不定,不管怎么艰辛,他还是站在了这里!希望大家在这里玩的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