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更新内容

这期《经济学人》的封面由于高度敏感,我之前联系的几个渠道都说没有资源。终于,一个渠道小哥想办法弄到了这期的资源然后发给我,让我赶紧保存一下,保存好了他立刻撤回,因为他怕炸号。
获得资源后,我速速把这期中国相关的几篇内容都看了下,不得不说《经济学人》分析得还是蛮透彻的。
封面的这篇报道(如图),讲了习近平主导的意识形态下的政策如何拖累中国经济,一个就是疫情清零政策;另一个就是瞎制裁,对科技巨头的制裁,地产行业的暴雷进一步拖累中国经济,也提到国家主导的经济怎样都是比民营经济低效。
然后在专门的中国篇章下,《Rumours about Xi》讲了关于习近平的一些传闻,他和莉可酱的微妙关系,下半年二十大的召开,他的第三个任期,包括前段时间他在人民日报头版消失,《经济学人》都有提及,不得不说这本杂志的信息敏感度很强,面面俱到,配图也配得恰到好处。
剩下的文章也提到了中国年轻人的高失业率,考研热和考公热,双减的一刀切和对GDP贡献巨大的科技巨头制裁直接导致失业率居高不下。
另外也提到了新疆难民营的人权状况;河南村镇银行存款暴雷事件。
我觉得我身边的很多人就算每天都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但是由于天朝的审查机制,在信息茧房下,知道的信息量远远不如老外。
人家《经济学人》把中国目前面临的问题和症结整得明明白白。

转:
看到这位年轻的妈妈在中午的烈日下,在电动车的座位上站了十五分钟,远远望着。
一位老人带着三岁多的小男孩从远处走来,她使劲挥手,孩子看到了,从空空的马路向她飞奔过来。
她想把孩子抱起来,铁板太高也太烫,孩子努力踮着脚,她四处张望,找到一个铁板的小缝隙,孩子钻出来紧紧搂着她的脖子不愿撒手,她抱着孩子碎碎念着听不到的话。
短暂的见面后,老人要把孩子带走,孩子抱着她不撒手,她抹了把脸,不知道是泪水还是汗水,轻轻摇着孩子的手,不舍得放,孩子松开搂着她的手,她却还拉着,摸摸孩子的头,又拍拍孩子的背。
他们依旧在这里分离,她在空空的路上掉头,一边骑车一边回头张望。铁板之后,孩子的身影已经消失了,她又抹了一把脸,加速离开。
这个初夏的城市,最普通的离别和相见,突然变得复杂,丰富,珍贵。突然有那么多的故事在发生,突然有那么多平凡人的情感被放大,珍惜每一个日常的瞬间吧。

2007年,新疆高校强制学生采棉花
浙江高校强制学生采茶叶

到了2022年,大家都进了集中营

@Vacuity 关于为什么在新疆种棉花,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其实当初新疆缺少灌溉水源,不适合种棉花,但为了吸引女工过去解决兵团生育,所以……

手撕新疆棉神话
medium.com/@meshelr3391/%E7%AE
相比进口棉花尤其是美澳棉花,新疆棉花从来就是产量低、成本高、价格高却也没有质量优势的,所谓“中国棉花看新疆,新疆棉花看兵团”、“新疆有最好的长绒棉”,无非是些借势收粉红税的无良宣传罢了。事实上兵团的棉花差到什么程度?2020年兵团棉花四项最重要指标(颜色级、长度、长度整齐度、断裂比强度)都要低于自治区和全国水平,以至于兵团在2021年初下发了《兵团棉花质量提升行动工作方案》,预期是“主要质量指标在十四五末(2025年)接近或达到美、澳棉水平” — — 未来能不能赶美超澳另说,当下的差距可想而知。新疆棉花一般就是双28的水平,而品质相同或稍好的进口棉花,加上海运、港杂、1%关税的成本,在大部分时候依然比国产棉花价格更低,所以企业当然更愿意用进口棉花。即使在出现内外棉严重价格倒挂(即进口棉价格高于国产棉)的情况下,那些承接高端订单的企业也一样会使用美国皮马棉,因为新疆的长绒棉无法达到订单的品质要求;2020年后出口企业还要面对日益严格的供应链审查。而且国产棉花的价格已经是财政重度补贴的后果了,一旦失去补贴,产量和价格会更难看。

显示全部对话

#罗马尼亚孤儿

共产主义世界中的计划生育,中国
是什么样子大家都知道了。给大家看一看罗马尼亚的例子:

【去年的圣诞节是罗马尼亚前元首尼古拉·齐奥塞斯库被行刑队公开处决的30周年纪念日,他在该国统治了24年。1990年,外界发现了他的"儿童古拉格集中营"网络,估计其中抚养了17万名弃婴、儿童和青少年。齐奥塞斯库认为人口增加会增强罗马尼亚的经济实力,于是他限制了避孕和堕胎,对没有孩子的人征收税款,并把生下十个或更多孩子的妇女奉为 "英雄母亲"。那些无力抚养更多孩子的父母可能会把他们的新生儿称为 "齐奥塞斯库的孩子",意思是 "让他来养 "。】

【罗马尼亚革命后,一些外国新闻节目发现并拍摄了这些处于难以形容状态下的儿童—— 他们骨瘦如柴、踏着地板上的尿走来走去、满身粪便 。这其中包括美国广播公司的 "20/20 "节目在1990年播放的专题片 《一个国家的耻辱》。】

sohu.com/a/403393746_120125771

給象友們推薦一個paraphrase軟件。把自己寫的英語句子放進去,就會出來更好的版本,比如説詞匯更加多樣,結構更加清晰。如果自己不滿意,還會提供近義詞替換等其他操作。太好用了,誰用誰知道。
啊!我那屎一般的英語表達。
鏈接如下:quillbot.com/

Man draws a "Hug Here" spot outside his house and people love it (me also!)

@COURAGESTARnew
天津大学学生抗议官僚主义,在B站现场直播的,后来被掐了。

#LifeIsPain

油管上的美国人麦克老师全家在上海感染新冠,被转运至方舱隔离,房子也被入户消杀。我觉得他的视频比阿福拍的要真实得多。

youtu.be/iK0vGIMUKGU

#橙雨伞 微博:
??“他把老婆关进屋里打到她求饶”,这个“聪明小故事”是想“启发”啥?
- 转发 @洛梅笙 : 这又是哪个课本的?给小孩灌输男尊女卑,家暴合法,一夫多妻等各种不合时宜,倒退的价值观。这些编辑的,审查的,一个都跑不掉。

:icon_weibo: weibo.com/5939213490/LuWjY0SvK

#女权剪报 #女权 #feminism #女权主义

BBC 新疆集中营的报道,其中很多信息,和我17年在南疆采访时跟当地官员接触得到的信息一致。当时成规模化的集中营没有铺开,但应收尽收和强制劳动初见雏形。

我直接问过南疆官员维吾尔族人会因为什么愿意进监狱,真的有所谓的“暴恐”吗?他们轻轻松松地说,就是蓄须啊,头巾啊,手机浏览“外网”啊,转发宗教信息啊。他们会逼迫维族人抽烟喝酒,不服从的也被逮捕。他们告诉我,17年主要任务是维稳,18年是改造,19年常态化。现在回溯,皆成为现实。

关于半强制劳动,我当时进了某个上海援疆的纺织厂,很多工人月薪数百,远低于其他工厂的 1500-2000元/月。我问厂长工人怎么招进来的,他小声告诉我,都是来思想改造的,他们的家人有“问题”,他们受牵连。这跟 BBC 稿子中的 "guilt by association" 一致。

当时,除了见到的各种山雨欲来的迹象,我有个很恐怖的感受:维吾尔族社区被击碎摧毁了。

观察到的一些 facts:
1. 破坏原有的社区,重建大规模安居房,逼迫维吾尔族人离开农村,搬入城镇,失去原有的社会连接。
2. 高失业率。 在农村,很多人无地可耕。盛行斗地主、打台球。
3. 医疗落后。全靠援疆医生支撑。举例:本地医生只能大切口手术或截肢。
4. 离婚率极高,年轻女性被迫早婚早育。家庭内部不平等严重。很多维族男性逼迫妻子出去打工养自己。
5. 维吾尔族人被强行纳入到现代制造业中,原有的生活方式被破坏。他们非常不能适应朝九晚五、工厂流水线的作息。厂长指责他们迟到早退矿工,克扣工资作为处罚。

即使有一天集中营没了,寄宿学校没了,但对于整个民族的破坏性打击,还会延续千秋外代。这些从北美、澳洲原住民的遭遇完全可以预见。

据部分北师大学生透露:这次大概有五百多人参与抗议游行,切实参与抵抗到最后的大概有二百来号人,并在目前争取到暂时的胜利。

当然就跟北大清华学生在抗争运动时,会出现冷嘲热讽的懂王那样……这次北师大反抗行动,依旧不乏各路冷嘲热讽的懂王护校蛆在线做法。嘲北师大这次抗争没有什么实实在在的口号,或者讥笑都是一些本科生幼稚可笑的行为——
就是争取能放假回家。

甚至觉得“放假回家”算什么抗争?
但你有没有想过明明放假回家是每个学生应有的权利,连这点权利都被校方强制剥夺,学生们为何不争?
顺便那些在网上冷嘲热讽自己同学反抗行动的护校蛆,我倒要看看到时有多少精致利己者踩着你们嘴里的“闹事学生”争取来的权利,火速申请放假回家🤗。

北师大这次比北大那次人还多一些
比清华单打独斗的勇士还团结一些
比北航刚得更狠一些
这说明什么,那就是年轻人的每一次抵抗都不是白费的。不管有多少人对学生的反抗冷嘲热讽,但是他们每一次行动都在呼唤着更多勇敢的人站出来。

“你当然可以讽刺当代学生的行动,你也可以绥靖继续闭眼岁月静好,你还可将自己重点大学学历挂脸上炫耀,积极护校;但你永远无法阻挡渴望自由的人争取自己的权益哈~”

显示更早内容
雾海

雾海是一个开放且不限制讨论主题的非营利性中文社区,名字来源于德国浪漫主义画家 Friedrich 的画作《雾海上的旅人》。生活总是在雾海中吞吐不定,不管怎么艰辛,他还是站在了这里!希望大家在这里玩的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