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期《经济学人》的封面由于高度敏感,我之前联系的几个渠道都说没有资源。终于,一个渠道小哥想办法弄到了这期的资源然后发给我,让我赶紧保存一下,保存好了他立刻撤回,因为他怕炸号。
获得资源后,我速速把这期中国相关的几篇内容都看了下,不得不说《经济学人》分析得还是蛮透彻的。
封面的这篇报道(如图),讲了习近平主导的意识形态下的政策如何拖累中国经济,一个就是疫情清零政策;另一个就是瞎制裁,对科技巨头的制裁,地产行业的暴雷进一步拖累中国经济,也提到国家主导的经济怎样都是比民营经济低效。
然后在专门的中国篇章下,《Rumours about Xi》讲了关于习近平的一些传闻,他和莉可酱的微妙关系,下半年二十大的召开,他的第三个任期,包括前段时间他在人民日报头版消失,《经济学人》都有提及,不得不说这本杂志的信息敏感度很强,面面俱到,配图也配得恰到好处。
剩下的文章也提到了中国年轻人的高失业率,考研热和考公热,双减的一刀切和对GDP贡献巨大的科技巨头制裁直接导致失业率居高不下。
另外也提到了新疆难民营的人权状况;河南村镇银行存款暴雷事件。
我觉得我身边的很多人就算每天都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但是由于天朝的审查机制,在信息茧房下,知道的信息量远远不如老外。
人家《经济学人》把中国目前面临的问题和症结整得明明白白。
转:
看到这位年轻的妈妈在中午的烈日下,在电动车的座位上站了十五分钟,远远望着。
一位老人带着三岁多的小男孩从远处走来,她使劲挥手,孩子看到了,从空空的马路向她飞奔过来。
她想把孩子抱起来,铁板太高也太烫,孩子努力踮着脚,她四处张望,找到一个铁板的小缝隙,孩子钻出来紧紧搂着她的脖子不愿撒手,她抱着孩子碎碎念着听不到的话。
短暂的见面后,老人要把孩子带走,孩子抱着她不撒手,她抹了把脸,不知道是泪水还是汗水,轻轻摇着孩子的手,不舍得放,孩子松开搂着她的手,她却还拉着,摸摸孩子的头,又拍拍孩子的背。
他们依旧在这里分离,她在空空的路上掉头,一边骑车一边回头张望。铁板之后,孩子的身影已经消失了,她又抹了一把脸,加速离开。
这个初夏的城市,最普通的离别和相见,突然变得复杂,丰富,珍贵。突然有那么多的故事在发生,突然有那么多平凡人的情感被放大,珍惜每一个日常的瞬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