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期《经济学人》的封面由于高度敏感,我之前联系的几个渠道都说没有资源。终于,一个渠道小哥想办法弄到了这期的资源然后发给我,让我赶紧保存一下,保存好了他立刻撤回,因为他怕炸号。
获得资源后,我速速把这期中国相关的几篇内容都看了下,不得不说《经济学人》分析得还是蛮透彻的。
封面的这篇报道(如图),讲了习近平主导的意识形态下的政策如何拖累中国经济,一个就是疫情清零政策;另一个就是瞎制裁,对科技巨头的制裁,地产行业的暴雷进一步拖累中国经济,也提到国家主导的经济怎样都是比民营经济低效。
然后在专门的中国篇章下,《Rumours about Xi》讲了关于习近平的一些传闻,他和莉可酱的微妙关系,下半年二十大的召开,他的第三个任期,包括前段时间他在人民日报头版消失,《经济学人》都有提及,不得不说这本杂志的信息敏感度很强,面面俱到,配图也配得恰到好处。
剩下的文章也提到了中国年轻人的高失业率,考研热和考公热,双减的一刀切和对GDP贡献巨大的科技巨头制裁直接导致失业率居高不下。
另外也提到了新疆难民营的人权状况;河南村镇银行存款暴雷事件。
我觉得我身边的很多人就算每天都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但是由于天朝的审查机制,在信息茧房下,知道的信息量远远不如老外。
人家《经济学人》把中国目前面临的问题和症结整得明明白白。
转:
看到这位年轻的妈妈在中午的烈日下,在电动车的座位上站了十五分钟,远远望着。
一位老人带着三岁多的小男孩从远处走来,她使劲挥手,孩子看到了,从空空的马路向她飞奔过来。
她想把孩子抱起来,铁板太高也太烫,孩子努力踮着脚,她四处张望,找到一个铁板的小缝隙,孩子钻出来紧紧搂着她的脖子不愿撒手,她抱着孩子碎碎念着听不到的话。
短暂的见面后,老人要把孩子带走,孩子抱着她不撒手,她抹了把脸,不知道是泪水还是汗水,轻轻摇着孩子的手,不舍得放,孩子松开搂着她的手,她却还拉着,摸摸孩子的头,又拍拍孩子的背。
他们依旧在这里分离,她在空空的路上掉头,一边骑车一边回头张望。铁板之后,孩子的身影已经消失了,她又抹了一把脸,加速离开。
这个初夏的城市,最普通的离别和相见,突然变得复杂,丰富,珍贵。突然有那么多的故事在发生,突然有那么多平凡人的情感被放大,珍惜每一个日常的瞬间吧。
手撕新疆棉神话
https://medium.com/@meshelr3391/%E7%AE%97%E8%B4%A6%E8%B4%B4-%E4%B8%80%E5%B8%88%E7%9A%84%E5%B7%A5%E4%B8%9A-%E5%9B%BD%E4%BC%81-%E8%B4%A2%E6%94%BF%E4%B8%8E%E8%A5%BF%E9%97%A8%E5%BA%86%E7%BB%8F%E6%B5%8E-f44e0ada67bd
相比进口棉花尤其是美澳棉花,新疆棉花从来就是产量低、成本高、价格高却也没有质量优势的,所谓“中国棉花看新疆,新疆棉花看兵团”、“新疆有最好的长绒棉”,无非是些借势收粉红税的无良宣传罢了。事实上兵团的棉花差到什么程度?2020年兵团棉花四项最重要指标(颜色级、长度、长度整齐度、断裂比强度)都要低于自治区和全国水平,以至于兵团在2021年初下发了《兵团棉花质量提升行动工作方案》,预期是“主要质量指标在十四五末(2025年)接近或达到美、澳棉水平” — — 未来能不能赶美超澳另说,当下的差距可想而知。新疆棉花一般就是双28的水平,而品质相同或稍好的进口棉花,加上海运、港杂、1%关税的成本,在大部分时候依然比国产棉花价格更低,所以企业当然更愿意用进口棉花。即使在出现内外棉严重价格倒挂(即进口棉价格高于国产棉)的情况下,那些承接高端订单的企业也一样会使用美国皮马棉,因为新疆的长绒棉无法达到订单的品质要求;2020年后出口企业还要面对日益严格的供应链审查。而且国产棉花的价格已经是财政重度补贴的后果了,一旦失去补贴,产量和价格会更难看。
共产主义世界中的计划生育,中国
是什么样子大家都知道了。给大家看一看罗马尼亚的例子:
【去年的圣诞节是罗马尼亚前元首尼古拉·齐奥塞斯库被行刑队公开处决的30周年纪念日,他在该国统治了24年。1990年,外界发现了他的"儿童古拉格集中营"网络,估计其中抚养了17万名弃婴、儿童和青少年。齐奥塞斯库认为人口增加会增强罗马尼亚的经济实力,于是他限制了避孕和堕胎,对没有孩子的人征收税款,并把生下十个或更多孩子的妇女奉为 "英雄母亲"。那些无力抚养更多孩子的父母可能会把他们的新生儿称为 "齐奥塞斯库的孩子",意思是 "让他来养 "。】
【罗马尼亚革命后,一些外国新闻节目发现并拍摄了这些处于难以形容状态下的儿童—— 他们骨瘦如柴、踏着地板上的尿走来走去、满身粪便 。这其中包括美国广播公司的 "20/20 "节目在1990年播放的专题片 《一个国家的耻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