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这一轮这么严控上海人,特别是上海的学生…压根不是为了四月份那种疫情。否则为何有大把绿码的学生被封起来?
就是别耽误爹开会。怕上海也重现百京海淀横幅的义士。甚至上海这边手段更绝烈也说不一定。
毕竟上海经历过一轮浩劫。现在大家都隐隐不正常。更何况经历过三月到五月,人在上海的大家,是街也上过,裹尸袋也躺过,烂菜也吃过,揍也没少挨…横幅也没少挂,口号也没少喊。
上海目前快跟新疆并列为最不稳定的因素。
否则也不会魔改我们上海在住者的ip,要么就不让上海网民用网页版新浪微博。把一些求助和争议给局限在上海以外的地方,管它是江苏还是浙江或者山东,总之不能是上海地区发出的。
每天都看着认识不认识的人被2+5/3+5,我自己都麻。然后想起来,新疆人当年也是这种境遇啊。
有不愿意透露ID的象友投稿了ta的海报设计作品,我征求同意后放在这里(我尤其喜欢那一抹某人名字上的黑杠😆 )
文字如下:
公民 尊严 自由
CITIZEN DIGNITY FREEDOM
life NOT zero-covid policy,
freedom NOT martial-lawish lockdown,
dignity NOT lies,
reform NOT cultural revolution,
votes NOT dicktatorship,
citizen NOT slaves.
STRIKE AGAINST DICTATOR xi jinping
版权属于那位义士以及所有追求自由的人!
四通桥勇士会有ta的名字吗?大家还记得那个罗湖勇士吗?
BBC的翻译来了:
One read: "No Covid test, we want to eat. No restrictions, we want freedom. No lies, we want dignity. No Cultural Revolution, we want reform. No leaders, we want votes. By not being slaves, we can be citizens."
The other called on residents to "go on strike at school and work, remove dictator and national traitor Xi Jinping".
今天收到了乌克兰邮局寄来的新邮票和首日封。是关于小狗Patron的,开心!
再次为乌克兰邮局网上商店打广告:精美邮票,全球包邮,信用卡或Google pay付款。网站有英文,价格可选美金或欧元。付款时还可以为乌克兰捐款。✌️
总结了一下控制体重的饮食经验,本来是因为友邻的这篇日志写的:https://www.douban.com/note/839256618/ 结果豆瓣又给我锁了。在这边也同步一下吧——
作为一个没胖过,一直被认为很瘦但体能不错的人(174cm,100-110斤,20岁后至今十几年没变过)。我没有啥减肥经验,但的确22岁后因为一些机缘,实践过饮食方面的调整。考虑到即使在我们家族内(排除基因影响)我也算体重最稳定的,所以大概可以分享一些保持体重和体力的经验给友邻们参考:
其实最开始我没有主动调整饮食的意识,减少进食量是因为毕业后去南方工作。离开东北才发现南方人(当时在浙江)每顿饭主食居然吃那么少,饭碗小得像蘸饺子用的那种。女性同事午餐只点二两米饭,我每次要四两还会被打饭阿姨笑,所以即使四两饭都吃不饱,也不好意思要更多。但渐渐就能吃饱了,过年回家时,发现只吃以往一半的饭量就无法再吃。那时就意识到食量的确不是恒定的,所以虽然还不知道“饱腹感”这个概念,也已经开把达到“饱腹感”的饭量调低了。
再后来几年,爸妈过了50岁,熟悉的同事和亲戚有好多人开始患上糖尿病,症状很可怕也很麻烦,他们就有了控制血糖的意识,开始改变以往的饮食习惯。有一年回家时,我发现他们居然每天只吃两顿饭了,饭碗也变成了南方那种小碗(虽然量仍然不止二两)。结果很搞笑,我又变成了回家时反而吃不饱的状态,因为我仍然习惯吃三餐,而不是两餐。虽然后来吃三餐的习惯我没变过,但偶尔懒得做时也会不吃晚餐了。
开始吃杂粮也是那时受爸妈影响。家里主食被他们换成了各种杂粮饭,甚至杂粮配杂豆,几乎不再做纯白米。也许是电饭锅质量提升的原因,我发现这样的饭也不像想象中那么难下口,还更香,于是后来自己也这样做起来了。这样便又进一步调整了主食摄入量和整体热量,并增加了蛋白质摄入。
燕麦片也是因为我爸喜欢吃,我才学着吃的。吃完很惊讶地意识到这东西饱腹感极强,只要那么少就不饿了,特别适合当快手早餐或者懒人晚餐。再后来有了烤箱(几年前换了空气炸锅),我还会自己烤更便携的燕麦饼干(主要成分是鸡蛋和燕麦再加一点点油),外出时带上就可以快速管饱和恢复血糖,所以连外面卖的饼干蛋糕面包都很少吃了。
除此之外,三餐少油,除了巧克力基本不吃别的零食,相对大多数人很少吃水果,也些算是从小就有的饮食习惯。少油少盐少糖的饮食偏好是当护士的老妈培养的,少吃水果有一部分可能是受过敏影响,即使小时候症状轻微几乎什么水果都能吃,也毕竟有不适感,这个可能影响了我对一些水果的兴趣(刚巧包括了大部分高糖分的水果)。再到后来直接严重过敏不能吃了,就甚至连果汁和含果汁的饮料都几乎戒掉了(因为很多饮料配料中有会过敏的苹果汁)。如今在闽南生活,当地水果便宜又好吃,也偶尔会买买,但量都不多,而且如果吃了一些水果,我就会感觉够饱,把它们当成一次正餐而非零食。
还有一点值得一提:我从小就非常爱吃肉类,吃的量在一些人看来会很大,甚至多到常有人说“你这么吃居然也不胖”的程度。当然,后来关于营养学的科普多起来,我们也就都知道吃肉不一定就会发胖了,甚至这样反而更有助于增肌减脂。再加上豆制品也是我特别喜欢也能吃很多的,综合来看,这些都刚好保障了我在偏瘦的情况下体能并不弱(最近半年出于环境焦虑也在减少肉食了,但会更多多吃豆类和豆制品,效果也不错)。
虽然自知长得不好看,但身材和体能确实让我对自己这个外壳还算满意,尤其是人到中年,看到同龄人有不少开始被体重和血糖困扰,回想起来才意识到自己的运气多好——的确是运气,因为很多需要改变的节点都不是我主动做到的,只是顺着感觉走,就比较轻易地维持了这样的身体状态。所以我很认同一些友邻的观点:可持续的体重控制一定不是突击的结果,不是疯狂运动和苛刻节食,而是让人养成生活习惯,在自己心理生理都舒适的情况下去实现。吃得开心、运动得开心,而不是什么要拼毅力的折磨,才能长久维持。
所以要说有什么经验,我没有减肥经验,有的只是对“习惯成自然”来控制体重稳定这一点的认知。也是这样,我从来不跑步也不去健身房(这两件事都是我讨厌的),只选择自己轻松愉快可以做到的户外运动(徒步骑行爬山)。再加上调整自己的胃适应更容易饱腹的杂粮和蛋白质,保持自己的舌头一直喜欢少油少糖少盐,然后稳定地进食(时间固定),就一样可以做到在中年时身材也和学生时代没太大变化了。
以上经验应该帮不到想减重的人,但我想这些对希望控制体重的友邻,可能还是有参考意义的。尤其是现在还不到30岁的年轻人,一些饮食习惯也该开始培养了,这样才能在奔四时少一点中年危机。当然如果更早一点,有孩子的友邻也可以像我老妈那样,从小控制一下孩子三餐油糖盐的摄入,培养相对健康的胃口和喜欢吃的食物,这样的确是会终生受益的。
最后,我也不是啥特别严格地执行,也可能某天狂喝一大盒椰汁,或者连吃大量糯米团(这个我一直超爱),甚至完全不抗拒喝豆浆米糊等等被认为容易快速升糖的食物,心情大好或不好时甚至能嗑掉一大盒巧克力——但这些都是日常生活里偶尔的小放纵,只要基本节奏是健康的,身体完全可以承受这些波动,心理上也是个释放。所以不跟自己太较劲,但早做打算、多试试,就能不用很麻烦很累也可以当个仍然有体能的中年瘦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