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更新内容

你们名字后面的小动物是哪里来的?苹果手机特产吗?

这上面是不是日本用户很多所以我除了中文能看到的第二大是日语?
Are there many Japanese users, for the Japanese toots dominates secondly after Chinese counterparts.

健身半年了居然体重没什么变化?顶多瘦了6斤, :ablobcatcry: :ablobcatcry: :ablobcatcry: :ablobcatcry:

我居然梦见我利用猪来传播新冠。这是学校里一批用来选美的猪…所以和学生发生了接触。

但又确实很想养猫。
初二放学, 有段时间留意到一家卖香火蜡烛的店门口有一笼小猫,三四只虎纹狸花,挤挤挨挨缩成一堆,对着每个行注目礼的人喵一声以示回礼。我就总跟爸妈提这件事。我妈明显很动心,但我爸当时还非常想养狗(老头子说“要那种大金毛!多威风!”)。
于是一个周五,我爸开车来接我,车上有个小纸箱,纸箱里赫然有只小猫,就是那家店门口的狸花!我很激动。但我妈却显得忧心忡忡。
回到家。但一切养猫的用具都还没准备。只有一个养鸟的笼子,把小猫关进去,给一碗水,一碗(店老板送的)猫粮,一条毛巾。然后塞到厨房。我没来由地感到害怕。
我妈想尽办法安抚小猫,它还是很惊恐。小猫在厨房里叫了一整夜,很凄厉。
第二天,我爸先不耐烦了。他说这猫太吵了,我可受不了。于是下楼买烟的时候跟士多老板讲两句,回来就把小猫拎走了。柜台后的老版满脸横肉,一边跟我爸吹水抽烟,一边斜睨着小猫。小猫缩在笼子角落,依然强撑着气势喵了几声。
然后我妈推着我回家了。她唉声叹气,对我说你应该改叫叶公好猫。我爸则粗声粗气地说,养猫就要养品种猫,养贵的,这些杂种猫就是不会听话,吵得要死,养了有什么用!我内疚得很,不敢说话。
后来我经过士多,即使不买东西也进去走走,希望能看见小猫,但总是没见到。终于有一天我问老板,之前那只小猫呢?老板先是愣了一下,然后随意地说,哎呀你不问我都忘了,死了好久啦!
我再也没去过那家士多。连带着也讨厌起士多隔壁的盒饭店来。

显示全部对话

Spoil Alert《狩猎》观后感: 


迟到的正义本身已经是恶的一部分
“孩子不会说谎”的印象毁了善良的主人公,尤其是像sexual abuse这样的情况。即便是法律还主人公以清白,大众并不买账。有多少人是真正的在乎事情本身,还是借故泄私愤?而当影片最后,就算所有人都重新接纳了主人公之后,一切也不可能再回到开始。偏见是一种戴上就再也摘不掉的眼镜。

Spoil Alert 《大象席地而坐》观后感 


我没看懂,但我很难过。
整部片子的色彩仿佛被抽走了八成,整体类似北方雾霾的白天,明明是白天但一切灰蒙蒙不鲜亮,而故事确实发生在北方。这是表达负面情绪,抑郁之类的惯用手法。
说有什么故事线吗,没有。有什么逻辑吗,没有。概括一下,基本上就是生活很苦,比“活着”强点,强不了多少。很多镜头会刻意(不确定)地集中在人上半身特别不拍手部,因此造成你不知道具体发生了什么事但是你能猜出个方向,这把我搞的很累。
唯一深有同感的就是在影片结尾,大家伙奔满洲里去,老头说去了也差不多,最好的地方就是车站。我深以为然。我非常享受从a地到b地的通行时间,无论是高铁飞机汽车大巴。因为在这一小段时间内,我是一劳永逸的,我是目的明确的,我需要做的只是等待,糟心的事等到了再说。

Spoil Alert《小鞋子》观后感: 


这是一部上世纪末伊朗的片子。很少接触伊朗那边的故事,文化地理环境都很新鲜。而且里面人物语言(音调)听起来很怪……可能是我不了解波斯语,至少和2015年《一次别离》的语言音调不太一样。
故事非常简单。我想吐槽小男孩阿里为什么遇上事就哭?电影里展示的贫富差距也是惊人的。不过有一点很好的是,穷不影响我做一个好人。

Spoil Alert 《疯狂的石头》观后感 


很有意思。最喜欢的是里面人物用的各自方言,而不是标准的普通话。镜头切换很有意思,故事也妙。只觉得,无欲则刚了。 ​

Spoil Alert《何以为家》观后感 


黎巴嫩的电影,难民的生活。对没有希望的人来说他们仿佛只能生下孩子,就算不知道怎么办,还是生一个孩子吧。唉可是生活的也太苦了。不过这个影片以小男孩视角拍摄,加上一个小婴儿,两个小朋友的演技,我不知道婴儿有没有演技,但是这两个人在街头的表现太真实。 ​

Spoil Alert 《荒蛮故事》观后感 


这部电影使我萌生了学西班牙语的念头。
这部电影由若干个不相干的小故事组成,相同点是背景在讲西班牙语的阿根廷,每个情节戏剧性都很强。非常有意思,很能体现某种人性之类的东西。 ​

Spoil Alert 《登堂入室》观后感: 


法国人还是走在道德的最前线。
语文老师在辅导学生写作文的过程中满足了自己的偷窥欲,甚至于自己都模糊了现实与创作的界限。不过最后这个学生是不是喜欢他老师?? ​

Spoil Alert 《颐和园》观后感: 


确实该禁,很有煽动力。
一部大学生的爱与性与社会运动的片子。看完之后真觉得自己大学生活平淡的如同养殖场里的白羽鸡。但是平淡是不是算好事呢,不好讲了。 ​​​

Spoil Alert 《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观后感: 


瑞典没有男女授受不亲的说法吗?
鳏夫欧维想随老婆而去,上吊时候碰见对面搬来新邻居不会倒车入库,他下去教育人家。火车想卧轨结果旁边人抽搐掉下去了他又去救人。在车里想用尾气憋死自己结果邻居老婆来学车因为她老公从梯子掉下来摔断了腿。慢慢的欧维也没空自杀了。但是我纳闷的是为啥这个波斯女子和欧维经常单独一块玩?她老公也没啥意见?就因为欧维年纪大到可以当她爹了?还是说我思想太守旧了?反正我感觉怪怪的。

民族相关两则趣闻:
1. 南京上大学期间,要去办某种人口登记。我在办的时候,人家看我身份证民族“回”,问我“宗教信仰是什么?”。我还没来得及讲话,旁边的老民警说“信仰马克思。”
2. 在泉城路和同学吃老胖烧烤,下楼来。一个小伙凑上来问我们,“喝酒吗?去酒吧吗?”我们“不不不。”小伙“小姐也有。”我同学急中生智“他是穆斯林。”小伙“不好意思。”

昨天突发奇想试验一下微信的“青少年模式”,也实在是厌倦朋友圈硬推送的广告。果然打开之后朋友圈广告没了,公众号的广告也没了,清清爽爽的,唯一就是自己没关注的公众号视频号小程序等等就别想看了,我觉得也无所谓,谁有空老看那个呢?刚才朋友圈有人转发某公众号文章,我想点开看一下,结果弹出“青少年模式,功能受限制”云云。原来我只能看到在非青少年模式时期关注的公众号们,仅此而已。
其实这也不新鲜,我们不是一直活在这样的社会里吗?貌似所谓的成年人比青少年多了一些选择权,果然如此吗?成年人只是比青少年老了一点而已吧。

有些话主客体颠倒了会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我们只买爱国者的货。”“我们只赚爱国者的钱。” ​​​

Spoil Alert《刺猬的优雅》观后感: 

死亡是人生最后一课,只是有些人提前旁听了。
主角死掉大多可以说是导演往后不知道怎么编了。(我想到了娜拉出走。鲁迅写了娜拉出走以后呢。)当门房准备好去爱了,故事就结束了,这或许也是人类面对爱的一个难题。容易的是去爱,而去爱之后呢?不管怎么说这是一部我一直心藏的好电影。

显示更早内容
雾海

雾海是一个开放且不限制讨论主题的非营利性中文社区,名字来源于德国浪漫主义画家 Friedrich 的画作《雾海上的旅人》。生活总是在雾海中吞吐不定,不管怎么艰辛,他还是站在了这里!希望大家在这里玩的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