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ail protected] 害,烦躁一下发个牢骚,也会得到回复“你这是在伤害自己”。那我还挺乐意,总比憋着不说痛快
其实从武汉到西安,萦绕在我心头的一直是那句经典的诘问:“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为什么无数个体的惨剧形成不了持久的、燎原的愤怒?
我在想如果是公民意识强的地方,一个孕妇拖到流产,一个病人延误治疗而死,哪一件拎出来都能发酵成单独的公共事件。上街游行都不够,恐怕还会把市政府围堵了要求市长下台。但是在中国,仅仅是在微博这个僵尸横行的地方流传一阵,第三天就被淡忘了。
我又想,几千年来中国人大概都是这样活过来的,忍受一切,这是刻在骨子里的生存智慧。我们不能相信自己有改变社会的力量,在因言获罪的国度,更不能把政治参与当作自己的权利,我们从未走出封建王朝。如果中国人心中的天子跟官老爷不死,再过五百年此地还会是这个模样。
比较赞同这位博主说的话:
“与我预料的一模一样,西安高新医院必须成为背锅侠,判定孕妇流产事件为责任事故会拯救无数顶乌纱帽,同时也掩盖了大量真相。”
ta为医院鸣不平后,对医院的建议:
“疫情中的各大医院,遇到类似情况,必须尽心尽力抢救病人。因为真出事了,那些上级主管部门,没有一个出来为你们说一句公道话。”
我自己的看法:
这就是基层医院的难处,政策两头堵,当时要是救了,还会有其他方面的巨大的风险。
但仍然,医院做好救死扶伤的事,事后准没错。
其实任何情况下,做人做事都是这个道理:
不管来了多少奇葩新情况,坚守本分和良心,表面上可能会有风险,其实是给自己留更宽的后路。
反之,即使你辩解当时有什么政策上的难处,制定政策的官员是绝对不会为你说话。
@yangharrylg @needadoctor 其实奥运会前后是简中互联网的第一个寒冬,夭折的绿坝;大量民权运动者与律师被捕、被监禁;热词河蟹;油管维基百科谷歌的各类产品被彻底拦在墙外。大家以为这种前所未有的网络管制强度是奥运期间的非常态,殊不知这是常态拉开序幕。奥运会带来的不是开放,是收缩,以及首次大规模试探收缩成功,为他们接下来有持无恐推广长城奠定基础。
那时候也确实是改良派与公民社会力量最后的奋力一搏,当然,惨败。可能因此为后世留下了一个权力松动的整体印象吧,但其实公权力一直是在逐步收紧的。今日的一切,在彼时都已写下开端。
转自朋友:
我太难过了,无法接受简中世界会这样记住这个女孩,不到四年,就想篡改我们的记忆吗。
这个词条可以投诉删除,图二图三有指引,大家可以复制粘贴🔗到浏览器里查看并投诉。https://baike.baidu.com/item/周晓璇/58619710 (如果链接打不开可以直接百度名字)
我自己写了一段投诉理由,大家可以直接复制也可以自己写哈。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三条规定,诬告陷害罪,是指捏造事实,作虚假告发,意图陷害他人,使他人受刑事追究的行为。周晓璇诉朱军一般人格权纠纷属于民事纠纷,其中并不涉及刑事犯罪问题,朱军也未曾遭遇任何刑事强制措施,所以“诬告”一词并不成立,该词条涉嫌传播虚假信息,申请删除。
快过年了,我正好有一些非常悲观的关于对话和沟通的观点,可能有助关注我的朋友平静地熬过节庆聚会场合,分享给您。
首先,这年头没有人要跟您沟通了,大家不过是礼貌地、不礼貌地轮流发表高见。就算是面对面的「对话」,也大多是看似「听您说话」,其实是「等您说完」。
带着这样的预期再开口,比较不容易失望一点。
请您一定记得,您的情绪是非常宝贵的,是需要时刻留意小心呵护的。
因此在参与任何消耗情绪的讨论之前,我都强烈建议您退一步,掂量一番,问自己,这个值得我费劲吗?
请您相信,一个在网上偶然路过您的发言,留下让您想要反驳、回应的评论的对象,或者是聚会圆桌对面几年都见不到一次、说话像是背诵抖音热门评论的亲戚家大儿子,能够因为您的回应而改变、修正观点的可能性,无限趋近于零。
因此任何时候我都不建议以「纯粹沟通」为目的去回应这样的对象,因为这是纯粹的浪费情绪,对自己有害无益。
那么如果您决定参与这样的一个讨论,这个讨论就必须能够提供比「纯粹沟通」更多的价值。
比如,如果对方是您的朋友,或者朋友的朋友,那么您可以考虑为友情搞搞自我牺牲。
再比如,您决定借此机会发表更多的高见,看似回应对方,实际上是自我表达,也是不错的。
大体上,使用简体中文的朋友,平均来说,都可以稍微培养一下「自恋」「自大」的情绪,把被原生家庭、学校、政府以及工作消磨掉的自尊养一养,不要怕矫枉过正。
然后虽然不需要大声说出来,但是私底下记得,无论是现实生活中,还是网络上,大部分试图与您对话的对象,都不配与您对话。
您的情绪、精力、时间,都是很宝贵的,当然有时候您也可以搞搞挥金如土,或者像我一样,搞搞社会服务。
但请一定记得保持觉察,保持 mindful,有意识地保护自己,避免 burn out 和情绪过劳。
最后祝您新年好:)
#橙雨伞 微博:
转发微博
- 转发 @丁香医生 : #厦门非法胎儿性别鉴定利益链曝光 #你身边有叫招娣的女孩吗 聊起「重男轻女」,新时代的年轻人可能会说:那是上一代人的老思想了吧!
然而,现实并非如此。
如果到一些地方的幼儿园去看看,男女比例失调的问题依旧存在,甚至可能更加严重。
《中国统计年鉴(2020)》的数据显示,00 后,10 后都出现了突出的男女失衡。
从年龄结构上区分,性别比最为失衡的年龄为 10~14 岁,性别比达到了惊人的 119.10 。也就是说,每 100 个女孩对应了 119 个男孩。
与 10 后,00 后失衡的性别比相对应的,是年轻父母对生儿子的疯狂渴望。
一、为了生男孩,年轻一代有多拼?
打开某短视频 App,除了明星八卦,厨艺美颜,性别歧视也暗戳戳藏在这里。
同样是对于新生命的期待,关于男宝宝的播放量整体都要比女宝宝高。热度最高的话题 接男宝 的播放量高达 1.9 亿,比 接女宝 多了 3000 万次。
点开 接男宝 的话题,视频里满满都是可爱的孩子以及充满喜悦的家人。但看着看着,有些内容则透露出令人难以想象的残酷和无奈。
最热视频的评论里,1.7 万准妈妈在线求子。
为了生儿子,很多人吃尽了苦头。
「生到第六胎才生出儿子,从此封肚,永不再生!」
「38 岁生儿子,这是第八胎。」
这样「得子为止」的妈妈并非少数。
中国是世界上婴儿出生性别比失衡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在第二孩、第三孩中,这一情况更为突出。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0 年中国家庭新出生的二孩里,每出生 100 个女婴,就有 130 个男婴出生。三孩及以上情况更为严重,每出生 100 个女婴,就有 158 个男婴。
如此夸张的性别比下,我们不禁要问:那些本该出生的女婴去哪儿了?
早在 2014 年,中国就颁布了关于禁止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的人流的相关规定。然而,这一规定并没有挡住疯狂求子的人们。
「寄血验子」就是其中一种。
所谓「寄血验子」,就是黑中介利用专门的器具将孕妇抽出的静脉血转运至境外检验,在孕早期非法鉴定胎儿性别。
2015 年,浙江永嘉,国内最大规模的「寄血验子」案告破,参与孕妇超过 5 万人次,分布在全国各地。而在浙江永嘉当地,新生儿的性别比高达 136。
2019 年,深圳市罗湖海关查出一起 12 岁女童走私案。她的书包里携带了 142 支用于鉴定胎儿性别的孕妇血样。
2020 年 12 月 19 日,福建省厦门市审结「寄血验子」案,被告人非法组织 386 名孕妇鉴定胎儿性别,多名孕妇得知结果后人工流产。
这样的恶性事件仍然在继续。
如果不信,只要打开搜索引擎。你会发现,找一家寄血验子机构,实在是太简单了。
一边是非法机构,一边是绝望母亲。
母婴论坛上,询问生男孩配方的帖子依旧层出不穷,准妈妈无奈地说:「不想再做人流受罪了」。
以「包男孩」为幌子的转胎药正在绝望的准妈妈中疯狂获利。虽然已经多次被管制,但电商平台依旧可以轻松搜索到各种保证生儿子的、不靠谱的药物。
「调理碱性,添小王子」。
「来个公子,凑个好字」。
如果药物仅仅利用生育性别的概率骗人钱财,那也就算了。
更可怕的是,某些号称能够「女孩转男孩」的转胎药中,可能会加入一些违禁成分,影响宝宝的健康。
例如很多医生猜测的甲基睾丸素,也就是雄性激素。一旦摄入过多,便会容易导致孕妇流产、胎儿畸形等,甚至产生双性婴儿的悲剧。
在地下流传的转胎丸里到底有什么,没有人能说得清,但这些孩子,原本可以有不一样的人生。
二、只有生男孩,她们才能「被看见」
看到这些被「重男轻女」洗脑的妈妈们,大家都会「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但很多人可能不会去想,她们到底为什么这么想要生男孩?
一个可能有点意外的答案:一个「重男轻女」的妈妈,往往也是「重男轻女」的受害者。
2016 年,中国人民大学的研究发现:女性在日常生活中经历的不平等待遇,会让她们更执着于「生男孩」。这一结论与印度关于重男轻女的研究一致。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承担绝大部分家务劳动的女性,男孩偏好的发生率要比参照组高出六成。经历或者听说身边有亲近朋友经历家庭暴力的女性,男孩偏好的发生率要比参照组高出近三成。
当一名女性选择「重男轻女」,最大的观念影响来自于最亲近的亲戚朋友。 #接男宝 话题下,热度极高的一条短视频写的就是终于从婆婆的压力中解脱。评论区都是羡慕的声音。
亲戚朋友越重男轻女,这个环境里的女性也越看重生男孩。这一人群的男孩偏好发生率比参照组高出了 214%。
在婆家,老公的压力下,许多女性选择「生到儿子才封肚」。不是婆家有皇位要继承,而是不生儿子过不下去。
来自中央财经大学的研究者发现,第一胎是男孩和最终生男孩能明显提升女性的营养水平和家庭决策权。这一结论在中国农村女性身上尤为明显。
第一胎是男孩对农村女性的营养摄入有正向影响,因为生了男孩,蛋白质摄入量增加了 2.3%。
生了儿子是「大功臣」,生不出儿子则要「遭冷眼」。从营养到护理,生了儿子的产妇,或许都会获得更好地照料。
生男孩还会影响农村女性的家庭决策,决定她们能不能实现「超市自由」。
研究发现,只要生男孩,农村女性的家庭决策权就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这种决策主要体现在日用品消费和子女教育上。
母凭子贵,不是宫斗剧里的台词和剧情,而是现实中真实存在的无奈。
三、那些被轻视的女孩
「生不出男孩」的母亲要遭遇健康和家庭地位的危机,而那些「已出生的女孩」,健康状况更加堪忧。
先说结论。
从 2010 年到 2016 年,研究者对分布在中国 25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家庭进行了调研。无论是体重、身高、过去一个月内的生病经历、健康自评状况,头胎男孩的状况均好于头胎女孩。这一差异在农村地区女孩和年龄较小的女孩身上更为明显。
也就是说,「重男轻女」确实损害了女孩的健康状况。
具体来看,差别待遇从哺乳期就已经开始了。
这项调查中,女孩的哺乳期要比男孩显著短 1.097 个月。来自南加州大学的一项针对印度的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结论:受性别偏好的影响,男孩获得的家庭照料更多,哺乳期更长,营养投入也更高。
在子女生病时的处理方式上,「重男轻女」也在发生。
当子女生小病时,家庭带女孩去看医生的可能性降低 3.1%,给女孩自行买药治疗的可能性增加 2.6%。此外,如果是购买了商业医疗保险的家庭,家庭给男孩购买的保险金额比女孩高出了 10.7%。
3.1%,2.6%,10%……对统计来说,这些数字好像并不大。但别忘了,在一个重男轻女家庭里,这一切都是 100%。
这些数字的背后,是一个一个因为性别为女,而不被家人期待的孩子。
她们被隐藏,被忽视,甚至因为无法得到妥善照顾而凋零。
以上的一切,都是发生在当下的故事。
你也许足够幸运,从未遭遇过重男轻女带来的不公平。
你也许被保护得足够好,一直认为重男轻女是老一辈的事,旧社会的事。
你也许是个男生,认为重男轻女和自己没关系。
但在聚光灯没有照到的地方,那些你没有遇到过的,甚至我们以为早已消失的问题,依然真实地、普遍地存在着。
那些在明显性别不平等家庭长大的女孩,未来将会怎样?
重男轻女的恶性循环,会有结束的一天吗?
参考文献
[1]中国国家统计局社会科技和文化产业统计司 (2020). 中国社会中的男人和女人——事实和数据.
[2]杨凡. (2017). 妇女生命历程对其男孩偏好的影响. 人口研究, 41(2), 17-29.
[3]吴晓瑜, & 李力行. (2011). 母以子贵: 性别偏好与妇女的家庭地位. 经济学 (季刊), 10(3).
[4]廖丽萍, & 张呈磊. (2020). “重男轻女” 会损害女孩的健康状况吗?--来自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的证据. 经济评论, (2), 139-154.
[5]Barcellos, S. H., Carvalho, L. S., & Lleras-Muney, A. (2014). Child gender and parental investments in India: Are boys and girls treated differently?. 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 Applied Economics, 6(1), 157-89.
I avoid love to avoid st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