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认为无权的大众天生就是素质差、无教养、不可救药的群氓,认为他们永远也不可能摆脱犬儒主义,成为清醒自明、有自我管束能力的现代公民,那么我们自己就会陷入一种自以为是的’嘲讽者犬儒主义’(mocking cynicism)。这样蔑视和嘲笑大众犬儒主义,你高高在上者的傲慢……如果一味责备和讥讽无权的犬儒大众,’这种讽刺本身就很犬儒’,这也是我们今天正在经历的。”(徐贲,2015,p. 18)@reading
@xue “白痴”一词来自希腊名词ἰδιώτης idiōtēs 'a private person,individual'(相对于国家),'a private Citizen '(相对于具有政治职位的人),'a common man','一个缺乏专业技能的人,外行”,后来的“不熟练”,“无知”,源自形容词ἴδιος idios “个人”(不公开,不共享)。[3] [4]在拉丁语中,idiota的意思是“未受过教育的”、“无知的”、“普通的”,[5]而在晚期拉丁语中,它的意思是“粗鲁、文盲、无知”。,它保留了“文盲”、“无知”的含义,并在13世纪增加了“愚蠢”的含义。[7]在英语中,它在 14 世纪增加了“智力缺陷”的意思。[2]
早在 1856 年,许多政治评论家就将“白痴”一词解释为反映了古雅典人对公民参与和私人生活的态度,将“私人公民”的古代含义与现代含义“傻瓜”结合起来得出结论:希腊人用这个词说不参与公共生活是自私和愚蠢的。[8] [9] [10] [11] [12] [13]但这不是希腊人使用这个词的方式。
的确,希腊人重视公民参与并批评不参与。修昔底德引用伯里克利的葬礼演说说:“[我们]认为……不参与这些[公共]职责的人不是没有野心,而是无用”(τόν τε μηδὲν τῶνδε μετέχοντα οὐκ ἀπράγμονα,ἀλλ᾽ ἀχρμεῖον)。[14]然而,无论是他还是任何其他古代作家,都没有使用“白痴”这个词来描述非参与者,或者贬义;它最常见的用途只是普通公民或业余爱好者,而不是政府官员、专业人士或专家。[15]贬义是几个世纪后才出现的,与政治意义无关。[16] [
【德國之聲】在「動態清零」政策的嚴防死守中,能夠逃離上海的人只是幸運的少數。以至於阿里巴巴副總裁賈揚清從上海到達美國之後,忍不住得意洋洋地在社群網站上曬「關係」。遭到質疑之後,他澄清說因為「生病」才到美國。我相信很多上海人聽了更加嫉妒:原來有人生病了還可以看醫生! 這些日子裡,據說很多上海人每天都要對著張愛玲的照片拜一拜,稱她為「跑路天后」。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年輕的張愛玲頗受當局禮遇,曾應上海宣傳部長夏衍之邀,穿著旗袍參加了上海第一屆文代會,還被安排下鄉參加土改體驗生活。但是,先知先覺的她於1952年7月以「繼續因抗戰而中止的港大學業」為由,申請赴港,隨後遷居美國。與她背景相似、留在大陸的作家蘇青、關露、周瘦鵑等人,大多沒有躲過殘酷的政治迫害。 當年的張愛玲顯然精心計劃,僥倖逃離。她後來多次仔細回憶這段經歷。例如,過了羅湖橋就已出境,但是她的腳夫還認為還不夠安全,撒腿飛奔,穿過一大片野地,一直跑到小坡上兩棵大樹下,才放下行李,笑道:「好了!這不要緊了。」 很多新聞事件都會讓一些經典作品再度走紅。遺憾的是,從網路訊息看,那些每日祭拜「跑路天后」的人中,大概很少人因此去重讀張愛玲,尤其是她的那本跟她的「跑路」、也跟當下上海的境遇密切相關的小說《秧歌》。 關於她的去國,流傳最廣的理由來自她的弟弟張子靜的晚年回憶:1951年春兩人最後一次會面,張子靜問及姊姊日後打算,她回應:「人民裝那樣呆板的衣服,我是不會穿的。」假如這是原話,那也只能說明張愛玲覺得這樣適合回應一直處於她的鄙視鏈下端的弟弟。但是,很多人用來強化張愛玲不關心政治只關心人性的說法。 《秧歌》無疑是一部傑出的政治小說,也更加直截了當地講出了張愛玲的政治觀點。 我們先來看看這部小說和當下上海疫情的關係。在台灣皇冠版的《秧歌》扉頁上,印著胡適的手跡:「此書從頭到尾,寫的是『飢餓』,——書名大可以題作『餓』字——寫的真細致,忠厚,可以說是寫到了『平淡而近自然』的境界。近年讀過的中國文藝作品,此書當然是最好的了。」 都是被安排去農村體驗生活,別的同時代作家寫出的是《太陽照在桑乾河上》、《暴風驟雨》、《創業史》、《金光大道》等歌功頌德作品,張愛玲則看見了農民的飢餓,看見了政權的實質以及未來的走勢,並著手從《人民文學》、《解放日報》以及口頭傳說中蒐集素材,構思「反共小說」《秧歌》和《赤地之戀》。 《秧歌》寫了兩個並行的故事,一個是1951年底上海近郊農民月香一家在新年前夕的悲慘遭遇。土改的結果是農民鬥倒了地主,卻遭到政權更嚴重的盤剝,富庶江南成為飢餓之地。飢餓的農民發出抗議的聲音,上級派兵鎮壓。月香的兒子被踩死,丈夫受傷身亡,絕望中放火燒掉糧倉,自己也葬身烈焰。 另一個故事是講電影編劇顧岡被安排下鄉體驗生活,寫一個關於土改的電影。他看見的是鄉民飢腸轆轆,自己也親歷了飢餓的痛苦,但是他仍然迎合上級要求把痛苦寫成了歡樂,把農民群體抗議政府寫成了他們反抗地主壓迫,還把月香縱火自焚寫成農民對國民黨的憤怒。 也就是說,《秧歌》不僅講述了一個政權製造的飢餓和迫害等人權災難,還揭露了這個政權怎樣看待底層的苦難,怎樣留下「正確的集體記憶」。毫無疑問,張愛玲寫出了中國版的《1984》。 張愛玲在小說中講述了飢餓的感受:「心頭有一種沉悶的空虛,不斷地咬齧著他,鈍刀鈍鋸磨著他。那種痛苦是介於牙痛與傷心之間,使他眼睛裡望出去,一切都成為夢境一樣地虛幻……」在中國當代文學中再次看到類似的飢餓記憶,要等到三十年之後張賢亮、余華、莫言等人的作品問世。 更重要的是,張愛玲寫道,飢餓是不能講出來的。「報紙上是從來沒有提過一個字,說這一帶地方──或是國內任何地方──發生了飢餓」,「說鄉下人都在餓肚子,這話是對誰也不能提起的,除非他不怕被公安局當作『國特造謠』給逮了去」。 不僅如此,下鄉體驗生活的人還要說自己長胖了,「去了那麼一趟,把他們多年的老胃病都治好了」。如果你長瘦了,也沒治好什麼病,那是因為你思想沒搞通,是落後分子。 張愛玲恍然穿越到了當下——在她的筆下, 「農民對於『大鍋飯』這樣東西一向感至恐怖,然而現在大家飢餓到一個地步,竟由恐懼一變而為憧憬了,因為在他們的想像中,這可能是一種政府救濟的方式」。 新年到了,農民被組織起來。他們餓著肚子,跳著秧歌。「嗆嗆淒嗆嗆!嗆嗆淒嗆嗆!」——小說結束了,但鼓樂聲顯然一直響到今天。 「沒有任何逃離的喜悅,心中滿是苦澀。走在空無一人的街上,無比淒涼。上海,我深深愛著的故鄉啊,你又何以至此。蚍蜉無力,在更嚴厲的靜默前,幸運的拿到了路條,我偷偷的開車+共享單車+走路去機場,連滾帶爬的離開了上海。」這是一位叫「豬三蛙@hdjsksnsbdnsjs」的推特網友兩天前分享的逃離經歷。
《【404文库】童之伟:对上海新冠防疫两措施的法律意见》
本文作者童之伟是华东政法大学宪法学教授,文章发表后受到严厉审查,多个微信公众号用不同的标题转载本文均被删除。目前童之伟的微博处于禁言状态。
...
【常态化核酸检测得花多少钱?】 #北京常态化核酸1个月或须支出近3亿元 近日,北京、杭州、上海等地的全部或部分地区开始要求核酸检测常态化。在常态化核酸检测之下,政府如何向企业采购?财政资金需要承担多少费用?中新经纬以北京为例算了一笔账。如果按照10:1混采、一周测一次,北京需要每天至少32万管的核酸检测能力;按照10个样本混合检测的每样本单价最高限价3.4元,北京一个月因常态化核酸检测所须支出约为2.98亿元,按照单样本检测价格19.7元估算,北京两个月因常态化核酸检测所须支出达到约17.25亿元。更多详细内容请查看原文>> https://3g.k.sohu.com/t/n602767570
神圣午睡 :
我出国之前做了很多年养老工作,也去国外考察过。到美国以后也参观学习了不少养老院。我有些美国的朋友本身也是从事养老工作的。
我觉得国内养老问题上,最大的一个障碍,就是中国人普遍认为,老人必须被虐待,这是天经地义的,不可能被改善。任何措施都无效,所以不需要采取任何措施。
比如美国养老院如果曝光了虐待事件,大家讨论的都是怎么立法监督,怎么改善做法,要不要装摄像头,应该怎么培训挑选员工,发展义工组织,甚至从小学开始通识教育之类的具体措施。当然不是说这些一定能实现,但至少大家的讨论和工作方向大致会是这样。
中国呢,几乎所有人就都一个结论:人啊,不能没孩子。你看,没孩子被欺负了吧?谁让你不生孩子?
这句话的意思其实就是:这个社会没什么可改善的,我们不要做任何工作。大家就自求多福吧。
这其实就是一个野蛮丛林社会的思路。让大家都退回到原始社会,比的就是家里的直接武力值——谁家有五个身大力不亏的儿子,谁就在村里可以横着走。
没什么大不了
中国人真的很喜欢把一些小事夸张,把随手就能改动的数字说得比人还重,之前看到有网友说大学这个系统,GPA学分综测啊这些,老师们总是一再强调再强调多么多么重要,好像差个零点几分就会死一样,实际上只要和辅导员搞好关系和老师搞好关系,是分分钟可以改的事情。就觉得我们拼死拼活焦虑得要死的事情,等跳出这个阶段来看的时候是那么不值得。人被降维成了一堆数字,绩点、综测排名,一边为了那个代表自己的区区数字而呕心沥血,一方面又被当成一个普通的数字被人轻视随意操纵。我大学的时候通过了学校小语种学习的考试,可以免费学习西班牙语,但开始学半个月后我觉得学力不够不想继续学了,想退课,结果被告知小语种课分数会影响GPA,没有这个先例也不允许退课。那段时间真的焦虑到要死,睡觉睡不着,每天下课都在各个学院部门跑来跑去,联合其他有类似情况的同学和老师协商,被当成皮球一样踢来踢去半个学期才把事情弄好。
后来自己工作了再想这件事,只不过给学生退个课而已,有必要这样推来推去吗。只是学部学院的老师行个方便和领导打个报告的事,却让我纠结痛苦了半个学期。
在图书馆工作也经常可以遇到这样的家长,带着书不见了或者卡不见了的小孩来服务台办理赔偿和补卡业务。声色俱厉地当着我们的骂小孩,多么多么不懂事,多么多么恶劣,现在好了吧,要赔偿。小孩抽抽嗒嗒的掉眼泪,胆怯地不敢抬头。其实真的没有多大事,补卡不过二十块,赔偿最多也不超过四十,付完钱在系统里销掉也就没事了。看着那些孩子们被家长当着那么多人的面羞辱,看的人难受小孩也很难受,我经常会劝家长都没多大事,只是掉了卡或者书不见了而已,很多小朋友都会这样,没有关系。大部分家长会收敛一些,也有另一些家长还会瞪我一眼嫌我妨碍了他们教育小孩。
我高中也经常在图书馆借书,超期了会被我妈催,搞得每次都很匆忙,好像一超期就犯罪了似的。但我真的做了图书馆的工作之后才发现其实系统是那么容易改动,超期了只需要鼠标轻轻一点就能消除,不需要别的步骤。
很多时候都是很小的事情,不管是差那么一点点的学分,还是超期的图书,还是补卡或赔偿丢失的书。只是当我们处于当时那个情景中都会陷入一个怪圈,拼学分和排名的同学,一个焦虑的控制狂父母,喋喋不休的学院和故作夸张的老师。只有跳出来之后还会觉得,曾经为之付出的一切情绪价值,那些焦虑失眠、抑郁痛苦是那么的毫无意义。到最后,都归为多年后的一句“原来也没什么大不了”。只是很可惜很多年之前没有学会这样的心情,身处其境的时候无法抱有这种心态。如果现在的我去应付当年的事情,我不能保证那些事会得到更好的结果,但最起码不会给自己增加那么多情绪负担,不会无谓地损耗身体和心理的精力。
我想说的是,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绝不缺人对我们说某事是多么多么重要,没做好会有多么可怕的后果,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不成功便成仁,等等。但总是缺少一些人告诉我们,“这没什么大不了”,“考不上大学没什么大不了”,“考试没有80分没什么大不了”,“综测排名不够高没什么大不了”,“没有参加项目和实习经验没什么大不了”。我并非说这些不重要,在现下的中国这些也许重要,大家总告诉我们不爬到最高、掉下悬崖会有多么可怕的后果,却没人告诉我们走处于中间的,普通的道路,平庸的道路,没什么大不了。
我觉得这个是很重要的。
如果没有这样一个人,那我希望告诉未来和过去的我自己:“这没什么大不了。”简历被拒,没什么大不了。面试没过,没什么大不了,再面就好了。考试没达到目标的分数,再考就好了。达不到别人的期望,没什么大不了,人是为自己活着的。
这一切都没什么大不了。
看到一句精彩发言,“個人不經對方同意就在人陰道裡進進出出這是什麼行為?強姦?我說的是分娩。”(https://douchi.space/@zteng/108246165339276502 )
正如性行为,即使女方一开始同意了,中途随时喊停,也视为取消consent,必须终止。妊娠也是一样。
只要没出生,胚胎就不是自然人,而是女性身体的一部分,不具有独立法律地位和民事权利。
很多男性反堕胎,是因为生育养育的代价和痛苦,不是他们在承受而已。要说爱孩子,从统计学意义上,女性比男性爱孩子多了。男性在这个问题上,没有资格越俎代庖做决定和对女性指手划脚。女性对自己身体的控制问题,男性有权投票决定,这本来就是男权制社会压迫女性的不公义和耻辱,必须得到纠正。
这个五一,表姐过得特别不好,姐夫种种找茬,恶意满满。常见的故事情节:女人工作原本发展很好,结婚了,怀孕了,辞职了,全职妈妈了,男人越来越看不上女人,“靠自己养还敢不好好伺候”。小孩必须有人照顾,离不开,公婆靠不上,男人如同死了,没事却诈尸横加指责。表姐说她很痛苦她没办法(离婚目前不可能离的,身体状况+无业肯定抢不到孩子)。我除了听听,接收下苦水和负能量,就更没办法了,只能看着,或者不看。
婚女的生活真的就是一坨💩。
女人缺权缺钱缺物资缺资源,缺眼界缺伙伴缺理想缺扶持,男权社会却反复洗脑你,因极度匮乏而导致的胸中永恒而巨大空虚,是因为你缺男人的爱。和一个男人结婚,奉上你的冠姓权,身体,爱情,劳务,资源,爹妈,你就幸福圆满了。
再加上原生家庭亲情和关爱缺失,女人真的很容易渴望恋爱婚姻,从一个2米的浅坑跳到100米的巨坑。姐姐妹妹都是这样。有了娃就有了人质,她们想从巨坑中挣扎出来,得拔筋脱骨历尽磨难。
我只是幸存者偏差,只是极度幸运,如果不是天生的无性恋对男女都无感超级排斥恋爱,没有意外我也会走这条路。
在苦恼性向的好多年里,曾经非常非常痴迷看耽霉小说,原因一有重度看字瘾,原因二是苦恼性向探索小众ing,原因三也是最大的原因,我也重度缺爱缺权缺钱缺物资缺资源缺眼界缺伙伴缺理想缺扶持,耽霉小说≈精神鸦片,以男人视角看世界,那真是太美好了,完全没有任何阻碍和剥削,任何领域都是开放的,对其唯一的要求就是去奋斗,去得到世界,爱情是必然副产品。
网上的女权姐妹说“男人本质吸血鬼本鬼,鸡巴精本精,啥外貌才华职业地位都是披在外面的一层人皮,他们迟早扔掉那层人皮,露出里面恶心本质”,恩格斯说“婚姻是现代奴隶制,婚姻就是为了确保每个男人有他专属的奴隶”,她们说的都是真的,我的婚女姐姐在现实的重击下,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
真的靠近男人就会变得不幸。如果真的非常非常喜欢那层人皮,远远地看着比较安全。底线就是不婚,如果还想当个完整的人。其它实在喜欢就继续喜欢好了。某种程度上,人是拗不过自己的天性的。
人会相信自己想要相信/被相信的事。一再重复上演的悲剧。这个问题超纲了。太过反自然反(女人)人性了。只能地球母亲去解决。
抑郁自救:瓦解有毒的价值观
#抑郁自救
在扭曲的社会中要一下改变有毒的价值观很难,但可以一点一点瓦解它。
这里的“有毒”指的是让人不舒服。让人不舒服就是有毒,而非“良药苦口”。后者是为了治病,而好好的人没病,根本不需要“苦”。反而是苦久了,没病也被折腾出病了。
这个话题能写的太多了,就放在一起写好了。
1.眼泪不代表脆弱。
眼泪代表你是真实存在的、有情感的人。人类在悲伤、感动甚至喜悦的情况下都会落泪。当你内心有强烈的情感时,眼泪是正常的生理反应,和“脆弱”无关。只有机器人才不会哭。
2.敏感脆弱不是错。
错的是不能包容敏感脆弱的社会。
换个角度想想:你会歧视残障人士吗?他们肢体可能不如普通人那样“健全”,生活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麻烦,但这不是他们的错,他们也有权利好好活着。
角度换回来:凭什么敏感脆弱的人就不能好好活着呢?
社会风气和制度可能需要百十年才能进步,但个人思想完全可以在几年之内就进步,并推动身边更多人接纳敏感脆弱的人。他们不接纳,是他们的问题。正如歧视残障人士和其他少数群体的人值得被鄙视,歧视敏感脆弱者的人也值得被鄙视。
3.痛苦不代表软弱。
相反,痛苦是顽强的一种体现。
很多人会觉得自己的痛苦来源于软弱无能,其实不是的。真正软弱无能的人会妥协,牺牲自己的个性换取所谓安逸的生活。顽强的人决不妥协,又暂时找不到解决方案,所以才会痛苦。痛苦背后是一股力量,绝非是软弱。
如何利用痛苦背后的力量,目前没发明什么适用性广泛的方法,以后想到再写。我自己喜欢对自己说「操他爹的,凭什么?」然后就把痛苦化为力量去做别的事情了……仅供参考。
如何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方案详见:
https://m.cmx.im/@xunhuan2046/107860963503698559
4.警惕定义模糊的形容词。
自然界名词的定义起来很简单(除非搞学术),一朵花一棵树放在世界各地不同的人面前,它都是花是树,不会是别的。
人为定义的形容词就很复杂了。到底什么是“好”“坏”,什么是“有用”“无用”?有些民族在“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有些民族在享受“dolce far niente”(无所事事的甜蜜);有些文化中说话时看着对方的眼睛是尊重,在另一些中却是无礼。
模糊的东西容易带来误解,也容易让人迷失。好像自己无论如何都不够“优秀”。
在忍不住自我贬低的时候不妨问问自己:具体怎样才算“优秀”?
在听到“你这样不行的”之类批评时也不妨问问对方:你说的“不行”是什么意思,怎样才算“行”?
5.警惕社会价值。
社会价值就是很模糊的东西,不同的社会就有不同的价值。“社会”也不是一个具体的人,没有办法开口告诉你具体什么才是“好”。
的确有很多人追随着所谓的社会价值,忘记了自己的个性,还试图让其他人一起。他们会告诉你,大家都这样所以应该这样。一旦意识到他们口中的“好”指的是“随波逐流”或者是“听话”,你就不会吃这套了。
建立并完善自我价值观需要一定时间,在此期间如果感到迷茫,可以多了解并思考「普世价值」的概念。放之四海皆准的价值比“社会价值”可靠得多。
今年的新闻自由(freedom of press)排行榜,在180个国家中,中国排名第175位。
https://rsf.org/en/index
倒数10名分别是:
180 朝鲜
179厄立特里亚
178伊朗
177土库曼斯坦
176缅甸(较21年大幅下降24名,成功把中国顶出了最后5名)
175中国
174越南
173古巴
172伊拉克
171叙利亚
由于字数限制,关于中国的具体分析将贴在下面两条回复中。该翻译版是在deepl翻译器译文基础上校对的。
原文地址:https://rsf.org/en/country/china
单词本:
学习强国 Study Xi, Strengthen the Country
寻衅滋事picking quarrels and provoking trouble
指定地点监视居住Residential Surveillance at a Designated Location
I avoid love to avoid st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