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上提到网络审查,有年轻的学生认为,参与讨论公共议题是有门槛的,有些问题应该留给专家研究,因此政府有理由审查公众的发言。
之前政见编译的一篇文章指出,“被雇用的专家在中东的威权制度下,工作和个人权利毫无保障,明明他们只是提供咨询服务,亦经常要为实际的政策失误“背锅”;另一方面,这些中东的威权君主并不善于听取意见,专家若是讲了真话,可能要担心是否不小心得罪了那位皇室成员。”( https://www.sohu.com/a/292226902_550968 )基于我对国内智库的了解,即使承担为政府提供资讯的服务,其选题也无法逃脱自我审查的命运,根本不可能如实反映事态。
那天朋友说,感觉简中新闻里越来越难看到普通人了,而这边的新闻经常采访市民,随便一个人都能上新闻。例如之前葵涌两栋楼封楼时,就有各种报道反映当局管理混乱,也有市民不满,表示要返工。
公众拥有讨论政府决策的平等权利,正是因为政府出台的政策切切实实地影响着每个人的利益。即便专家拥有多高的专业水平,他们也绝无可能面面俱到,能够设想到所有人的福祉。因此,只有每个人都拥有发声的资格和渠道,才有望使自己的合法权益不被不合理的政策侵害。
看记叙80年代改革历程的文章,有一个感觉:当时政治体制改革的议程能够在党内精英中引发共鸣,不是因为他们有多大的善意,希望还权于民,而更多是因为掀翻整个官僚体制的文革撼动了自己把持的权力,所以万万不能重来。
一旦政治改革的倡议“走得过远”,危及党绝对的、一元化的统治,那就必须被彻底扼杀。换言之,体制内精英已将政权内化,无论在管治路线和利益上存在多大分歧(所谓派系斗争),都不会将矛盾公开化,也不会割舍将政权延续至千秋万代的意图。
https://cn.nytimes.com/china/20140224/cc24wuwei/
明天又要315了,想起了上学时自己“反贼”启蒙阶段也和315有一些关系,那时候虽然没彻底觉醒,但也模模糊糊意识到这个环境的不对劲,具体来说比如意识到315打假非常虚伪,那时候学校的饭菜难吃得像猪食,经常有同学吃出树叶、虫子、沙子之类,没见到制作过程也能想象有多不卫生,但315打假晚会却总是不停在曝光“洋快餐”的“黑暗面”,有几年特别强调这个(现在很多关于洋快餐耳熟能详的都市传说都是那个时候流行起来的),但从没见过曝光那些给在校生提供盒饭的快餐公司,明明这么大的规模,这么严肃的事,小时候不懂,只觉得很奇怪,而从来没让我吃坏过肚子的洋快餐却成为了官方喜闻乐见的流量密码,那时候周遭比较粉红的同学也因此特别抵制洋快餐,如果他们见到你吃他们会讥讽或指责你,如果大家一起出去吃饭有谁提议吃麦当劳肯德基,他们就会摆出一副“有这个钱吃什么洋快餐?一半价格吃路边小餐馆不香吗?”的样子,我就隐隐觉得这一切都很不对劲了,当然现在来看官方这种行为无非就是1.煽动民族情绪,2.打压外来资本割它们的韭菜,小时候虽然不懂,但也能意识到很傻x,很荒谬
最后夸夸洋快餐,以我自己的人生经历来说,吃麦当劳肯德基从来没有腹泻过,所有吃坏肚子几乎都是“中快餐”(街边小馆)导致的,“洋快餐”是关键时刻在卫生/味道/功能上最有保障的选择,点外卖翻车率最低的也是洋快餐(除了薯条可能软软的),它们的规范化流程足以碾压大多小餐馆
I avoid love to avoid st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