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说!!!一年四季都是做爱的好时候!做爱!做爱吧!做爱吧!!!终将一散的人们,做爱吧!
春天!就应该做爱!
春夜里橘黄路灯下的花都是嫩嫩的,要在电线杆下的长椅上接吻,在门口找钥匙的时候换气,锁上门就继续舌吻扒衣服。
夏天!就是应该做爱!
洗完澡之后穿个内裤就享受空调,裸睡的快乐谁试谁知道。要亲吻吮吸挑逗乳房,用手指让伊兴奋起来后紧紧抱在一起,空调调到二十度,做爱让人感觉温度还是高了。
暴雨的时候天黑得很快,就像入夜了一样,雨滴落在树叶上好吵,但是很快就会听不到这些雨声了,耳朵被伊舔湿,全身都开始起鸡皮疙瘩。
秋天就是该做爱!
天气转冷,要两个人一起洗热水澡,要口交和指交之后滚到床上去,湿着头发做爱,第二天早晨起来对着自己的鸡窝头职责对方……
冬天怎么能不做爱!
窝在被子里就该互相取暖摸摸彼此,手上没眼睛,但是很容易摸到衣服里面,手不暖和的话会让人冷得一激灵,但是在暖和过来的期间做点什么简直太合理了。反应过来的时候就已经爽到了。
围观了一个以“高铁不应卖卫生巾”闻名的大V最近的几条微博,觉得很有意思:1、鸦片战争时英军确实受到地方传染病的影响,所以清政府认为“洋人上岸不能走路”“没有茶叶大黄会腹胀而死”是有道理的,后人不应嘲笑;2、要避免被政治正确洗脑,就要意识到所有的政治正确,都是要某些人承担代价的,比如“打土豪分田地”;3、防疫政策不能放开,因为医疗资源不够,引入分级分诊制度也不行,因为老百姓没那么自觉;4、转发中国联通与腾讯设立混改新公司的新闻,没有任何评论……一路看下来的感觉是,简中的右派/保守派/工业党,脑子时灵时不灵,按理说应该能想明白的事情,经常差点意思。似乎是脑子里隐隐有某些地方断路了。而这个“断点”,很可能就藏在第1条里,那就是“爹这样做必然有爹的道理”。但凡有这样一个钢印在脑子里,后面一切的不合理就都说得通了。比如第2条谈到一切问题都要考虑成本,这是对的,可是第3条说到“防疫政策不能放松”的时候,就不考虑整体社会成本了,为什么?因为“不放松”是爹的现行政策。爹管老百姓的时候是往死里管的,可是谈到“放开后可以利用分级医疗防止资源挤兑”,似乎爹又管不住老百姓了,为什么?因为要爹现在还没说要放开。最妙的就是第4条,按照他的价值观,国进民退的所谓“混改”就是纯粹胡来,所以他憋不住转了;但因为这是爹的意思,所以他不敢评论;而且基于简中的自觉性,他甚至对于自己的不敢评论都不敢有丝毫反省。总之,在简中做一个右派是什么状态,这几条综合看下来,你就能得到一个鲜活的样本。
友友们,Z-Library 镜像站 Zhelper 回来啦!!!
亲测可以搜索和下载!
「经过持续的抢修,今天上午我们终于实现了支持搜索和下载的公共接口 V4。
目前 V4 还在测试阶段,页面可能比较简陋。功能支持还不是很完善。之后我们会继续开发,持续跟进。」
https://bbs.yibook.org/d/225-wo-men-hui-lai-liao-zhelper-v4-beta-shang-xian
豆瓣把我精选基督教片单封了,我就发嘟吧。这片单含金量过高,神作扎堆,不分享可惜了。对基督教没有了解的网友也可以看,它们都是公认的艺术价值极高的片子。
1️⃣ 卡尔·德莱叶《圣女贞德蒙难记》1928
贞德受审和处刑的过程。默片,上古神作,看了的小伙伴都说感人。
2️⃣ 英格玛·伯格曼《第七封印》1957
中世纪大瘟疫背景,人与死神博弈的故事。含对宗教和信仰的质疑。
3️⃣费德里科·费里尼《甜蜜的生活》1960
一个游走在各个社交场合中的记者的生活。人们在信仰失落的现代社会中的精神状态。
4️⃣英格玛·伯格曼《处女泉》1960
中世纪欧洲背景。重提经典问题:既然上帝是全知全能的,为什么还有罪恶?李安“看不懂但大受震撼”的片子。其实不算难懂,故事性很强。
5️⃣皮埃尔·帕索里尼《马太福音》1964
还原圣经新约,基本没有改编。想了解新约故事可以直接看。
6️⃣罗伯特·布列松《乡村牧师日记》
内容如题,小说改编而成。不太像布列松的一部,但效果出奇地好。
7️⃣谢尔盖·帕拉杰诺夫《石榴的颜色》1969
中世纪亚美尼亚吟游诗人的一生。描述不出这部的影像魅力,只能开看。
8️⃣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牺牲》1986
站在现代文明的灾难中召唤信仰。老塔遗作,私人影史top1。
9️⃣维姆·文德斯《柏林苍穹下》1987
冷战时期两个天使游历柏林的故事。剧情相对丰富,有温情也有伤痛。
🔟贝拉·塔尔《都灵之马》2011
一对父女七天的残酷生活,对应上帝七日创世。有人认为此片反基督,也有人认为反尼采。
另外推荐一部不算太艺术的基督教电影:
爱丽丝·罗尔瓦赫尔《幸福的拉扎罗》2018
当代农民圣徒的故事。片单中故事性最强的一部,也是最新的一部,很容易看懂。
所谓“运去英雄不自由”,往往是因为在之前“时来天地皆同力”的阶段,被成功冲昏头脑的这个所谓“英雄”,其实并不理解自己成功的内在逻辑到底是什么,甚至是把因果关系完全搞反了。所以一旦最开始的好运气用完,之后就是怎么折腾怎么完蛋。一个典型案例,就是所谓“国企做大做强”。从现象上看,国企确实能够做大做强,甚至能表现得比民营经济更亮眼。然而从因果关系上说,得有民营经济造血,国企所垄断的资源才能变成真金白银。举个最简单的例子:石油是垄断的,但是垄断的石油之所以能够赚到钱,是因为其他经济部门的畅旺。就好比俄罗斯有石油又怎样?没有欧洲的购买力,石油本身是没法变成钱的。所以,国企如果安心于现有的份额,就能一方面成为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宣传板,一方面又成为国家事实上的提款机,这就是对执政者而言的“时来天地皆同力”。但是,如果因此就觉得,靠国企很给力嘛,继续扩张!那就坏事了,因为国企收割挤占民企的生存空间,事实上就是在掐断自身垄断资源的变现渠道,最终的结果一定是民营和国企的效益一起完蛋。而且这一定是恶性循环(越扩张效益越差,效益越差就越要扩张),这就到了加速下行的阶段了。
家里的长辈曾经时不时地念叨计划经济时代的事。也许都不算很大,但值得一听。年代有些久了,老年人的记忆未必全对,但整体上说,这绝对是真实的、鲜活的。随便讲一讲。
计划经济故事之一:
当时买东西需要票。比如买猪肉,单有钱不行,必须还有肉票。票上会写明斤数,但众所周知,同样是猪肉,质量可以天差地别。既然票上只写着“猪肉”,那么卖给你什么样的肉,可就全凭售货员做主了。
所以,那个年代的售货员不像现在,恨不得把顾客当上帝供起来。那时是顾客惹不起售货员,否则他们可以卖给你质量最差的肉。
这样一来,售货员手里有了很不小的权力——决定你一家老小能吃上什么样的肉,是不是天大的权力?看人下菜碟是免不了的。遇到领导,或者别的有势力的人,肯定得给最肥的肉,“一巴掌膘”才好(那个年代大家普遍缺油水,所以公认肥肉比瘦肉好,如果肥肉的膘厚度和成年人的巴掌宽度差不多,那绝对是最好的肉)。遇到跟自己沾亲带故的人,那也得挑好的部位,整整齐齐地切一大块。但如果你没钱没势还跟售货员有点恩怨,就免不了要被穿小鞋了。一斤猪肉是吧?见不着一星肥肉的边角余料,零零碎碎凑个一斤给你就是,你也没处说理去。
所以,如果有人怀念计划经济,先不妨想一想,自己可以买到一斤什么样的猪肉。
I avoid love to avoid st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