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更新内容

今天学到的几个git的使用方法:
(1) Create Git Patch for Specific Commit:
`git format-patch -1 <commit_sha>`
and then apply the git patch:
`git apply <patch file name>`

(2) Change previous commit order/merge commits:
`git rebase -i <commit_sha> <branch name>`

(3) Silently commit to the current commit sha:
`git commit --amend --no-edit`

我感觉我妈妈一直灌输给我的一个处事理念是:能用钱解决的问题尽可能地用钱解决。

这两天把书店里偶然看到的这本《如何科学学外语》看完了……本来以为这会是那种畅销书,但其实不是,作者是应用语言学的一位日裔教授,从相关前沿研究和一线教学中总结出了一些第二语言习得的原理、本质和方法。因为太穷不想买书,把一些重要观点归纳一下: 

*外语学习和母语的关系
-语言之间的相似程度称为“语言距离”,母语和第二外语之间的语言距离可以预判学习的难易度。不同语言之间的距离见表1.
-“语言距离”对语言学习的作用方式部分体现在母语和第二外语之间的“语言迁移”上。母语可以直接应用到第二语言中的规则叫作“正迁移”,反之叫作“负迁移”。母语和外语的距离越近,越容易直译,即越容易产生正迁移。
-学习者对于非典型的语言规则,更容易依赖母语进行直译,因此如果没有充分输入就输出可能会固化错误表达。
-除去语言迁移外,还存在“发音干涉”、“语用迁移”(社会语言学迁移/文化知识迁移)等。

*成功的外语学习者的特征
1.“年龄”
-母语习得成功率极高,但二语习得成功率则很低。解释这个现象的“临界期假说”认为,学习者一旦超过临界期(十二三岁),外语水平就无法达到母语水平。
-“临界期”的一些解释:大脑可塑性;成人的分析能力导致事倍功半;心理差异;“母语过滤器”的形成;学习环境等。
-但对于二语学习,是否能够达到母语者水平上限并不特别重要。

2.“适应性”
-双语研究中关于语言能力的两个概念:“基本社会交际能力”和“认知学术语言能力”。
-评判语言学习适应性的三要素:“语音辨别能力”、“语言分析能力”、“记忆力”。其中记忆力最为重要,并不是记忆语法规则,而应该记忆大量的对话和句子表达。
-儿童和女性对于语言的适应性更高;外向性格对于提高“基本社会交际能力”更有帮助。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最重要。

3.“动机”
-无论是工具型动机(为了考试)还是融合型动机(为了了解文化/生活等),高涨的
动机和外语水平显著正相关。

*外语的学习机制
-语音、词汇和语法远远不构成一门语言。语言无法完全用规则说明。因此输入远比输出重要:输入能力可以迁移到其他能力,特别是听力。
-但语言习得的关键在于“大量的输入”+“输出的需求”。“需求”是指,你甚至不需要很多实际输出,而只要在脑海中反复练习,就能和实际说话达到的效果相似。

-“输入假说”+“监控假说”:理解输入信息时无意识的“习得”在语言学习中占大部分比例,而有意识的“学习”作用不大,除了在你检查自己对不对的时候。
-“自动化模式”理论:所有技能刚开始都必须要进行有意识地“学习”,在逐渐熟练后就会成为无意识的自动化行为,从而不再占用我们的工作记忆容量。
-现代学者的观点多处于这两种理论之间:理解输入信息可以产生无意识的“习得”,而有意识的课堂学习可以促进无意识的“习得”,并且加速语言处理的自动化。
-总结成功的语言学习的要素:理解并分析大量的输入+有意识地记忆例句、文章和对话+输出和练习的需求。

*高效的外语学习法
-集中某一领域进行输入。选择有基础或感兴趣的材料反复收听或大量阅读,避免过于不熟悉的材料。将同一份较有难度的材料同时用作阅读和听力:先听,再读,再听,同时进行一定的文本分析。精读/听可以借助语法翻译法,泛读/听侧重于理解内容。
-提高学习动机,尽快从“学”外语转换成用外语获取外界信息。
-背诵例句、对话、文章、表达等,比单纯“创造”语言要有用。
-坚持每天做一点输出,促进大脑的演练和自动化过程。把握好“正确性”和“流畅度”的平衡。
-比起无意义学习(背单词书),尽量有意义学习(语境记忆或联想记忆)。
-学习一些交际策略,有效避免学习过程中输出出现问题。
-模仿发音、节奏和语调。使用影子跟读法和模仿输出。
-掌握基本语法,忽略生涩语法。
-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不同人根据条件不同适合的策略不同,一些常用的策略:“记忆策略”-利用技巧储存和记忆信息;“认知策略”-整理已学知识;“补偿策略”、“元认知策略”、“情感策略”、“社会策略”等。
-有效的教学模式:“输入模式”和“输入-互动模式”。前者侧重输入质量,后者侧重交流质量。

长期忍受着痛苦做自己不喜欢的事,对于这样的现状没有突破和解决的办法,未来像是一眼望不到边际的荒漠,这可能就是导致抑郁症的原因之一。

为了克服这个问题(而且事实上我也不愿意放弃一个已经用了很久的账号),姑且试着自说自话,慢慢找到产生心理压力的根源和克服心理压力的方法吧。

其实每天完成任务似的登陆mastodon并不是我主观意愿决定的,而是每次打算打开mastodon的网页的时候,心里都会有一个声音在说:“我好痛苦。”

我自己也很想知道究竟是什么心理上的因素阻止了我登陆mastodon。为什么我变得无法在这里畅所欲言。

@zolalala
⬇️之前收集的,顺便打个tag #长毛象安利大会

[Grammarly: Free Online Writing Assistant](app.grammarly.com/ddocs/987965) 修改语法和句式等问题
[Paraphrasing Tool | QuillBot AI](quillbot.com/) 免费的在线改写,直接将需要修改的内容粘贴进去点击“Paraphrase”即可,具体到每个词还有不同选择方案。
[Academic Phrasebank | The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phrasebank.manchester.ac.uk/) 论文写作助手,这个网站主要提供论文各部分的模版,如介绍怎么写,总结怎么写,如何描述方法,报告细节等,对非英语母语作者非常有帮助。
[Reverso Context](context.reverso.net) 收集了很多例句用以做基于语境的翻译,比较适合查一个词、短语怎么地道日常表示(不适合查一句话)

我总结了一下自己会拉黑的mastodon互fo好友的类型:

从我的toot里找到一条根本不重要的点、或者和我主要想表达的事情无关的细节,然后就那个点/细节展开攻击并发表他/她自己的“高见”的。

这些“高见”要是有理有据令人信服也就罢了,但很多情况下他/她的“高见”是站在自己的主观立场上非常片面的观点、或者是误解了我本来想要表达的内容的本意盲目反驳的观点。

一般情况下立刻马上就会拉黑。

我觉得波士顿之行我最大的收获就是体验了每天抱着这只鲨一起入睡的快乐。
抱住它的手感真的特别好,充实、柔软、温暖。
回到费城之后我也会从IKEA订购一个的。

回国看望大学时自己曾经单相思的男生,又或许是这样一种心理:“我变成了比以前更好的人了,而你呢?终究变成了一个为柴米油盐焦头烂额的普通男人。”

也许只是自己依旧虚荣心作祟罢了。

我最后一次待在中国的时间是2019年8月3日。
已经三年没有回国了啊。

因为我不看微信的pyq已经很久,所以每次隔几个月回去看一次,偶尔看到一些以前的朋友的近况,都难免感慨岁月的无情流逝。
我很想回一次国。回国再看看以前的同学、大学时我曾经单相思的男生(他已经结婚生子)、高中已经当妈妈的好朋友…

这段时间我很努力地想要表现得像个正常人了。
但是我累了。所以还是让我继续做回我自己吧。

是“自我”重要还是“与他人之间的感情”重要?
无可救药的我,可能在几重挣扎之后还是会选择“自我”。

所以这事归根结底是这样的:

如果你想要保持完整的自我,你就必须忍受孤独。
而如果你想要拥有社交圈,那你就必须牺牲一部分自由和自我来照顾你圈子里其他人的眼光。

我曾经一直为了保持自我而牺牲掉了圈子。最近稍微在意了别人的眼光,但我觉得那样活着也便不再是我。所以从此之后还是决定遵从内心自说自话,而不去照顾他人感受吧。

本身我是很想找一个没有人认识我的地方说说心里话的。正是因为没有人认识我,所以我才能畅所欲言。但是渐渐地大家互相熟悉起来了,可以随心所欲说的话题就少了。因为当我发toot的时候总会情不自禁地思考:“万一他们看到了,会不会觉得不舒服”、“我发的toot他们会觉得有趣吗”。

我自己确实是最近没怎么说话。实际上我登陆mastodon的时间也在变少——每天像完成任务一样在固定时间登陆这个账号看一下,然后就不再登陆。这好像不是我想要的。

我需要关注一些每天至少发20条toot的人了
TL上已经快看不见中文了
你们稍微多说点话啊

为什么同人女写受高潮的时候眼前都要闪过白光,就没有人的眼前会闪过自己失败的前半生吗

睡觉的时候果然还是什么都不穿睡的最舒服。

显示更早内容
雾海

雾海是一个开放且不限制讨论主题的非营利性中文社区,名字来源于德国浪漫主义画家 Friedrich 的画作《雾海上的旅人》。生活总是在雾海中吞吐不定,不管怎么艰辛,他还是站在了这里!希望大家在这里玩的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