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更新内容

学到一个新的现象名词,“反向沉默的螺旋”。

Clammbon 转嘟

这两天把书店里偶然看到的这本《如何科学学外语》看完了……本来以为这会是那种畅销书,但其实不是,作者是应用语言学的一位日裔教授,从相关前沿研究和一线教学中总结出了一些第二语言习得的原理、本质和方法。因为太穷不想买书,把一些重要观点归纳一下: 

*外语学习和母语的关系
-语言之间的相似程度称为“语言距离”,母语和第二外语之间的语言距离可以预判学习的难易度。不同语言之间的距离见表1.
-“语言距离”对语言学习的作用方式部分体现在母语和第二外语之间的“语言迁移”上。母语可以直接应用到第二语言中的规则叫作“正迁移”,反之叫作“负迁移”。母语和外语的距离越近,越容易直译,即越容易产生正迁移。
-学习者对于非典型的语言规则,更容易依赖母语进行直译,因此如果没有充分输入就输出可能会固化错误表达。
-除去语言迁移外,还存在“发音干涉”、“语用迁移”(社会语言学迁移/文化知识迁移)等。

*成功的外语学习者的特征
1.“年龄”
-母语习得成功率极高,但二语习得成功率则很低。解释这个现象的“临界期假说”认为,学习者一旦超过临界期(十二三岁),外语水平就无法达到母语水平。
-“临界期”的一些解释:大脑可塑性;成人的分析能力导致事倍功半;心理差异;“母语过滤器”的形成;学习环境等。
-但对于二语学习,是否能够达到母语者水平上限并不特别重要。

2.“适应性”
-双语研究中关于语言能力的两个概念:“基本社会交际能力”和“认知学术语言能力”。
-评判语言学习适应性的三要素:“语音辨别能力”、“语言分析能力”、“记忆力”。其中记忆力最为重要,并不是记忆语法规则,而应该记忆大量的对话和句子表达。
-儿童和女性对于语言的适应性更高;外向性格对于提高“基本社会交际能力”更有帮助。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最重要。

3.“动机”
-无论是工具型动机(为了考试)还是融合型动机(为了了解文化/生活等),高涨的
动机和外语水平显著正相关。

*外语的学习机制
-语音、词汇和语法远远不构成一门语言。语言无法完全用规则说明。因此输入远比输出重要:输入能力可以迁移到其他能力,特别是听力。
-但语言习得的关键在于“大量的输入”+“输出的需求”。“需求”是指,你甚至不需要很多实际输出,而只要在脑海中反复练习,就能和实际说话达到的效果相似。

-“输入假说”+“监控假说”:理解输入信息时无意识的“习得”在语言学习中占大部分比例,而有意识的“学习”作用不大,除了在你检查自己对不对的时候。
-“自动化模式”理论:所有技能刚开始都必须要进行有意识地“学习”,在逐渐熟练后就会成为无意识的自动化行为,从而不再占用我们的工作记忆容量。
-现代学者的观点多处于这两种理论之间:理解输入信息可以产生无意识的“习得”,而有意识的课堂学习可以促进无意识的“习得”,并且加速语言处理的自动化。
-总结成功的语言学习的要素:理解并分析大量的输入+有意识地记忆例句、文章和对话+输出和练习的需求。

*高效的外语学习法
-集中某一领域进行输入。选择有基础或感兴趣的材料反复收听或大量阅读,避免过于不熟悉的材料。将同一份较有难度的材料同时用作阅读和听力:先听,再读,再听,同时进行一定的文本分析。精读/听可以借助语法翻译法,泛读/听侧重于理解内容。
-提高学习动机,尽快从“学”外语转换成用外语获取外界信息。
-背诵例句、对话、文章、表达等,比单纯“创造”语言要有用。
-坚持每天做一点输出,促进大脑的演练和自动化过程。把握好“正确性”和“流畅度”的平衡。
-比起无意义学习(背单词书),尽量有意义学习(语境记忆或联想记忆)。
-学习一些交际策略,有效避免学习过程中输出出现问题。
-模仿发音、节奏和语调。使用影子跟读法和模仿输出。
-掌握基本语法,忽略生涩语法。
-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不同人根据条件不同适合的策略不同,一些常用的策略:“记忆策略”-利用技巧储存和记忆信息;“认知策略”-整理已学知识;“补偿策略”、“元认知策略”、“情感策略”、“社会策略”等。
-有效的教学模式:“输入模式”和“输入-互动模式”。前者侧重输入质量,后者侧重交流质量。

Clammbon 转嘟
有时候觉得留学生们是不是在国内看惯了粉饰太平,所以才觉得美国乱。
高科技感的地铁,不停有人清洁的大街,影响市容的人统统赶出去,寻衅闹事的人全部抓起来。怎么可能没有暴力,怎么可能没有贫困,怎么可能没有人活不下去无家可归,他们都去哪了呢,在你看不见的地方,他们被割掉声带,连呐喊的能力都没有。
人们被榨干了力气,连给别人点善意的精力都没有。

我今天在纽约街头看到一个坐在街边听着音乐的流浪汉摆了个牌子,上书“smile, it's not too bad"

不应该有人有能力去藏起一个社会的伤口和痛苦,没有人有这个权利。

就做个派遣工又如何呢,就只工作三个月又如何呢,没有应届生身份又如何呢。

所有人都劝我继续,没有人考虑三年后是什么情况。我不想再接着耗了,人生是自己的。

我的东亚瞬间:和小妹想象如果在市中心开一家餐厅,我们该怎么规划,装潢、布局、料理、员工等等,我妈嚼着饭眉头紧皱,“想都不要想!”我挠挠头,“又没让你出钱还是怎样,只是想象一下都不可以吗?”我妈抬头紧盯着我,“想都不要想。”

最好笑的是专四专八广场也被蓝海黄海清洗了,领导自己也知道这脑子一拍下的决定很sb吗?

我炒的里脊也太好吃了…好吃得发晕

Clammbon 转嘟

在听不明白播客最新一期,讲中国媒体过去10年发生了什么,好沉重好心痛,谁初高中没摘抄过南周的新年献词呢,小时候也有个新闻梦的,“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因为你的苦难就是我的苦难,因为你的希望就是我的希望。”当时只道是寻常,可现在想来就想幻梦一般,我们居然经历过了昙花一现的相对美好而不自知,昨天想到李怡曾说过的那句话“我不想自己的自由意志被支配”,而当下写作似乎是唯一的自由了。

Clammbon 转嘟

朋友邻居家的房子被白卫兵强制入户消杀了。所有囤的菜都被按医疗废物处理,卧室客厅洗手间的所有家具小物件都没能幸免,床具、衣柜所有衣服、十几个抱枕都只能扔了,书也被泡湿。处理了一会后一家人开始坐客厅哭,感觉比抄家还惨。朋友说她都不知道该怎么安慰。

我妈:你成天就知道用死来威胁家人
我:我那怎么叫威胁啊?对方在乎才叫威胁,你在乎吗

Clammbon 转嘟

“而随着禁忌话题的增多和言论尺度的不断收窄,表述“非敏感”问题的方式也在不断变化。比如将“战争”表述为“冲突”,将“封城”表述为“静态管理”,将“家暴”表述为“家庭纠纷”,将“降薪”表述为“差异调整”等。

“为规避审查或者迎合审查方而不得以做出的文字上的妥协,会导致整个语句的意思变味了。然后根本无法点明事件的本质,也无法让读者看清事情的本貌。”贾葭说。
随着官方主导的针对表达的限制手段升级,写作者为保障稿件的存续,只能不停地换词汇、换表达方式、字斟句酌,让审查人员轻易看不出稿件真正的意图。但这同时导致,大多数时候,稿件的目标受众也很难分辨出其中的真意。

这位教授同时指出,中国媒体已掌握了某种神奇的“炼金术”,“媒体总是能将‘危机’形容成‘机遇’,将‘灾难’演化为凝聚人心的‘盛事’,将‘经济下行’表述为‘增长潜力待释放’”。”

显示全部对话

电影版改编得好柔,可还是好痛好痛。

显示更早内容
雾海

雾海是一个开放且不限制讨论主题的非营利性中文社区,名字来源于德国浪漫主义画家 Friedrich 的画作《雾海上的旅人》。生活总是在雾海中吞吐不定,不管怎么艰辛,他还是站在了这里!希望大家在这里玩的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