怜爱队友的每一天
这就是为什么我现在无比怜爱队友:队友除了唱跳不如我担,没什么不好的,人也很酷儿,也算是你团里相对真性情的一个,茶茶的懵懵的,小比一个。看来世界尽头是比塑!什么时候我担塌房了我就去担比哥,当然说是这样说可能还是很难跑因为我担虽然又装又顺直逼男但业务能力真的很出色……
唉,马姑娘今天发的广播,她没有得到公正,她受到人身限制,但是陈学生逍遥法外还拿了政府福利……(下面果然有四川的网络打手,抹黑马姑娘)
https://www.douban.com/people/160537893/status/4192193162/
#文章扫读
这篇讲得好好555555
《亚文化观察|谁是厕妹:网络暴力、精神疾病与少女的“戾气”》
https://mp.weixin.qq.com/s/lfNoBzYsQpdX1HWyt7mlOw
☞家庭暴力、校园霸凌、休学辍学都是在“厕所”里常被提及的话题,她们将爸爸妈妈称为“豹豹猫猫”,将“霸凌”称为“80”,仿佛用谐音就能消解掉这些名词背后成长过程中的结构性苦难。
☞厕妹的文化源流“地雷女”同样是明确指向女性的概念。“地雷”的比喻最初其实是专指这类女性在进入亲密关系之后情绪不稳定、让男性极度困扰,与可爱的外表完全不同,像地雷一样给人带来麻烦。这样的定义方式具有极强的男性凝视色彩,在此基础上,主流观念对地雷女/厕妹/惨圈女的态度也很难不受到“阁楼上的疯女人”文化模型的影响。
☞现有的公共讨论对于厕妹的态度,也侧面印证了她们很难得到来自“成人世界”的关怀。大部分关于厕妹/惨圈女的报道里,网暴事件无疑是最重要的焦点。“青少年的恶意”被一再强调,为数不多的对厕妹群体内部的采访,其呈现方式往往也在有意或无意地去放大厕妹的幼稚、不讲理,对于这一亚文化的内部渊源以及产生缘由却只字不提。
即便是在青少年抑郁问题已经逐渐受到舆论重视的当下,仍有很多成年人认为青少年的心理问题都只是普通的“青春期情绪不稳定”,或是幼稚的跟风行为。尤其当这些青少年的发泄方式不符合主流社会规范(例如厕妹),甚至可能引起“无病呻吟”的反感。无论痛苦的缘由在其他人看来多么微不足道,对于主体来说,痛苦都是无比切身具体的。如果将病态的产生仅仅归咎于“幼稚”或“恶意”而不去追究背后的问题,不仅是一种健全中心主义的凝视,还体现了对结构性问题的缺乏感知。
被猫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