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一下对芭比的想法。首先,看了弦子在端上的那篇(有空可以自行去看,很长)让我有点无语,被好多人誉为“最好的芭比影评”,可是其中充满了误读,而且很多感觉是没看懂电影的论点。
我这里就只提一个误读,文中说芭比们在最后用爱情控制Ken,但我觉得芭比(至少在这一部电影内)是asexual的,这个representation对ace群体很重要。所以说芭比是用爱情控制Ken非常明显是误读,电影里用到的是attention而不是爱,Ken对芭比做的也都不是爱情表现,而是他们觉得能够获得女性attention的事情(解释电影,教女性搞体育,对她们弹吉它等)。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点。芭比&Ken是孩子他们不懂爱,而且Ken的对打被导演形容为操场上的打闹,因为他们也是孩子。这是为了说明社会化对某些行为的培训,需要争取女性的attention,要比别的男生拥有更多女性的attention,以这点来定义自己的价值。而这道理都在Ken成为一个独立个体之前就刻在他心里,可见父权主义的教化作用有多强。
另外,文中说Ken是唯一有人物弧线的角色,这是把芭比放到哪里去了?芭比从一个概念,一个害怕脚边扁平,害怕想到死亡的玩具,到主动选择成为人类,接受成为人类后的一切不便(以及最终的死亡),这是非常完整的人物成长弧线啊。而且连次要人物都有成长,比如女儿的角色就是,从一开始满嘴只有批判,老是在生气的sjw,变成了一个也可以穿粉色支持其他女性的姑娘。一个打着女性主义旗号的影评文章居然忽略了这么多女性的成长弧线,令人唏嘘。
再说芭比最打动我的一幕:她在bus站看到老妇人,她是一个普通人,没有再出现过也跟剧情没关系。芭比看了她一会后对她说:你真美。她笑了,说:我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一幕?它有什么意义?我恰恰觉得这才是整部电影的核心,和两性关系&父权都没关系的,它说明的是芭比作为一个孩子,对成年人世界(优雅的变老)的憧憬,以及芭比作为一个概念,对人类生活状态(自信自爱)的憧憬,是对她最后选择的完美铺垫。这就是我看到的芭比的人类主义内核,是一种对每个人物都很温暖的关爱。这种关爱不局限于性别or种族,非常单纯,但带有一种超越文化的人类共性。而这一幕如果放在两性框架里看,它是完全没必要存在的。因此我觉得两性的解读框架对芭比来说是不完整不足够的。
而电影唯一不关爱的就是作为资本主义代表的美泰众人,他们都不是真实人物,而是资本主义各个方面的代言词,挥舞着所谓的政治正确掩盖他们追逐利益的本质。很多人问那么CEO为啥要维护芭比世界的完整性?毕竟Ken的男人窝也开始大卖了啊。因为芭比&Ken是女孩的玩具,而芭比的前身作为男人sex玩具在香烟店卖并不是孩子的玩具,改成女孩玩具后才成为了今天的芭比。那么作为女孩幻想的芭比,如果因为Ken的mojo dojo house大卖就抛弃女性客户,后果其实还是失去一大块利益,所以CEO坚持要把世界变回来。美泰有生产给男孩的玩具,但它们不是芭比&Ken,这个动作本质还是坚持维护现有两性秩序的行为。进一步说明资本主义是为维护status quo服务的。
另外,电影里已经明确解决了身份政治视角的批评,通过那个初中女孩,而且这个人物后来也发现这么看待芭比是不足够的。把小女孩的idea扩写成一万字长文,这种批评也还是不足够的。因为这种批评并不提供任何的解决方案,也并没有对作为人类不完美的,充满未知性的经历共情,完全从身份(性别,种族,阶级等)出发,实际上是高高在上且傲慢的。
我个人不喜欢堆大词的影评,而且说实话简化完以后还是电影里初中小姑娘一开始说的那套,电影本身则是对这个观点持批评态度的。芭比作为一个从童年变为成年人的寓言,以及摒弃作为一个固定概念,拥抱成为人的种种不可预见性这两个主题,说起来其实是在文本中非常明显的,但国内居然这么少人提到。也算是女性主义框架的局限性。不是说不能用女性主义框架去解读芭比,但这个文本明显不是那么浅薄的,非要说它浅薄我觉得是对它不公平的。
@fatelab 塔罗 合剪
@fatelab 量子塔罗 合剪
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四处乱逛打扰到你不好意思
warning:废话非常、非常、非常多的日记本
最近在疯狂地249。。|喜报过了一年从249爬出来了|滚还没完全爬
喜欢看大家自说自话自磕自的cp
备用@[email protected]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