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mowzow 我母亲,包邮区市属幼儿园教师,上周也被叫到单位里做同样的工作,回来以后她忍不住和我吐槽仿佛文革要再来了一样。
不能有过圣诞节的内容,不能有”血腥暴力“等”不适合幼儿“的内容,不能有注音等”小学化“的内容,不能有生理教育内容……于是,小飞侠彼得潘(我猜测是因为海盗……)被移除了出来,和大灰狼有关的故事都被讨论半天是否可以留下,一本生理教育绘本里有小孩光屁股拉粑粑,也不行……母亲说,如果有《小威向前冲》(畅销多年的生理教育绘本),估计第一本就被拿出来了……
母亲说,除了一套韩国的绘本,确实有些不太合适,其他她都看不出有什么问题。而且都是各种文学出版社,少年儿童出版社等知名出版社的很棒的绘本、图书……
一堆老师假期加班就在这里整理全幼儿园的图书,然后理出可以留下,和”有问题“的两类,教育局还要派人来检查。
母亲说,仿佛不告诉幼儿世界上有过着不同生活,有着不同信仰的人那些人就不存在了一样,难道教育不应该让孩子们明白世界是多元的吗,让孩子们学会理解和包容么?
所以生什么小孩呢,生下来为了上这样的学么?
『专访严歌苓:“我不相信中国会一直这样坏下去”』
中国女作家严歌苓,从李文亮医生去世开始,就不愿再“捏着鼻子”和中国的审查制度进行妥协,也从各大媒体曾经追捧的座上宾,进入到与中国体制决裂的状态。她向德国之声详细讲述了期间的心路历程。
https://www.dw.com/zh/专访严歌苓:-我不相信中国会一直这样坏下去/a-62506061?maca=chi-rss-chi-all-1127-xml-atom
有关台湾民主化的一个理论是,正是因为PRC将ROC逐出了联合国,美国再与ROC断交,致使ROC的国际存在大大受挫,国民党高层才不得不通过民主选举重拾统治合法性。而正是民主选举的存在,使台湾免于沦为两岸高层交易的筹码,台湾民众真正拥有了掌控未来的话语权,港台从此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
微博上看了条海归朴素爱国帖。年轻人嘛,心高气傲,觉得自己什么都能做,什么都能做成。十年前我也那么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想一想都浑身热血沸腾。
然而我家随即被铁拳锤了。幸好爹妈光明磊落,鸡蛋里没被挑到骨头,可鸡蛋清清白白地碎了。我们收拾好自己的满地狼藉,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实在不敢再贸然爱了。
这几年看下来,种种倒行逆施,种种冠冕堂皇,独夫之心,日益骄纵。到底是伟大复兴,还是伟大复辟?我们国家有那么多仁人志士努力奋斗,那么多劳动者勤勤恳恳,那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换来那么多心灰意冷,禁言封号,清零盛世。出了点事,还没来得及纠错,就先喊别上升国家,别上升国家。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中国,一点都不能少!
谁想做无根之木,谁愿意背井离乡,谁不希望童年故土触手可得,亲朋好友时时欢聚一堂!到底是什么逼得人恨恨地说,“不如润了”?是什么逼的人抛下那么多牵挂,从头开始?那么多的爱都向上献祭了,那些遗憾愤怒痛苦悲伤,那些“负能量”,能下沉给谁呢?爱国啊,爱国啊,“我爱这大Q,不想让它亡了”。义和团也说爱国,孙中山也说爱国,爱的是哪个国,又灭了哪个国?
发现一个宝藏网站——无政府主义图书馆,好多书好有意思!有很多一些实操性很强的书,就像革命指北,关注身边,做一些不合作反抗之类的。
对西朝鲜来说应该全是禁书。
关于收纳,随便写点,想到哪写到哪
大部分情况下,进行收纳的前提是有“过多的”物品需要整理,因此,比起”如何进行收纳“,更需要优先学习的是”如何避免物质生活过剩“。
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驯服并梳理自己的物欲,二是学会妥善处理老旧物品和情绪。
物欲这块,买东西(除了食物)之前我会想的几个问题分别是:
1. 这件东西,我过去6个月里需要(或想要)用到它的次数是?
2. 买了它之后,我能否在未来6个月里物尽其用,并且不闲置?
3. 我是否已经拥有同类型的其他物品,买了它之后,是会一起用上还是一起闲置?
4. 有没有可能不买而是找别人借到这件东西?
5. 我是否能卖出二手?根据我可能的使用频率,我需要长期持有它吗?
梳理完思路之后,基本上购物欲就消退得七七八八了,仍然坚持要买的东西我会立即下单,觉得不是非常必要的东西,我就丢在购物车或收藏夹里,等上两三个月再看一遍,把已经不再想要的都删掉。目前我收藏夹11购物车12,过去半年内除了话费和宠物用品之外网购开支每月171元。
这是关于添置新东西的,此外对于旧物,最好给它们也安排合适的去处。
旧物的处理比较简单,但我不推荐一鼓作气断舍离扔个干净,建议是:
1. 先贴个标签(以免忘记哪些是需要处理的旧物),放在原处或是集中装箱都可以,存留3-6个月,确定这些旧物再也不会使用,或者使用频率低得让你认为足以舍弃。
2. 视具体情况决定是扔掉、卖二手、赠送给拾荒者、销毁、二次利用等。
3. 【对于有纪念意义的物品】,比如礼物、日记、奖牌等,可以搞一个最大号收纳箱,专门集中放起来,之后新增的这类纪念性物品,时间久了也可以放进来。这个箱子就是你的“回忆专用箱”。
4. 另外,如果有收集明信片、票据、存根之类的习惯,可以买个收纳册,直接搜“电影票收纳”就行。收纳册可以放在工作的地方,随时取用。
然后就是收纳这件事本身。家里没装修或是正要装修的当然得从硬装开始规划。装修的收纳要点就很简单:多做橱柜。
……
为了避免显得太敷衍,列举一些避免踩雷的tips:
1. 升降式拉篮虽然对矮个子友好,但本身的收纳能力并不强,而且非常浪费空间,谨慎选用。
2. 最近流行的,用墙体+滑轨柜门组合成的那种衣柜,一定得确定自己家能做好防尘和防潮,别节气一变就完蛋。另外,滑轨柜门还行,最好不要用帘子取代柜门。
3. 洞洞板,新收纳之王,不过没有大量常用可挂工具的家庭最好不要迷信洞洞板,不然你顶多拿来放在玄关当钥匙架。
4. 宜家和无印良品,如果你想用他们的系统,是OK的,他们有统一的尺寸,不需要另外苦找配件也不需要定制,很方便。但对于它们的小物比如说收纳箱,就要谨慎选择。宜家很多收纳箱都不是直角,要把这类箱子放进橱柜,本身就会浪费一定的空间。斯马克和安东尼(常被放在厨房抽屉里做餐具收纳分隔的那两款盒子)尚且情有可原,舒法特和库吉斯简直是侮辱了收纳这个词。
5. 宽比深好,尽量少制造纵深很长但横竖并不宽的收纳空间。
6. 方比圆好。
7. 关于床,无论什么时候都别弄什么可以竖起来的床。另外,尽量不要像那种ins常见LOFT装修一样把床放在高处,也别用上床下桌的配置,除非你家实在没面积了。否则等你换床单被套床垫的时候会哭很大声。
8. 飘窗太窄太短的话不如不做。
9. 厨房之类的地方,经常看到有人说善用边角缝隙的垂直空间,然后弄一个很窄的夹缝收纳柜,请注意,最好把这个缝隙彻底塞满,不然清洁起来很麻烦。
10. 衣柜上方做衣架,下方做抽屉,多做点抽屉,不然你还得自己买藤箱布箱塑料箱啥的。
动线和干湿分离之类的老生常谈,不说了。
已经装修完,扔完东西,但仍然有收纳需求的。
一个很基础的建议是,尽可能统一你家所有收纳用具的风格、尺寸,并且限定数量,不要买许多。
尺寸上,最好先限定几个固定的尺寸,然后从这几个规格中选择,而不要买一大堆大大中中小小的盒子箱子,然后等每次更换布局和位置的时候绝望到死。
比如说,我固定使用的收纳箱只有两个尺寸。
最大号收纳箱:用来收各种“一年最多打开两三次”的东西,比如装被褥、换季衣物和配饰、“回忆专用箱”、一个空置的用来临时中转,等等。
文件盒(参考尺寸宜家德瑞约恩):用来收各种“不是很经常用但时不时会需要从里面找点什么”的东西。比如书面材料和证件、兴趣爱好小物(和纸胶带墨水钢笔手账用品之类的)、放咖啡豆磨粉机摩卡壶和糖的。
其他常用的东西我一般不特意买收纳盒来装,通常是用随手拆出来的包装盒或盒盖(比如德芙巧克力的方盒)盛放,直接摆桌面上。
然后对于衣柜,如果觉得没有足够的隔断可以用于分类,可以整点袜子收纳盒、内衣收纳盒、抽屉式收纳箱之类的放进去。
毛衣、牛仔裤之类面料经得起折腾的衣服是可以卷起来的,卷成寿司卷然后竖着放在抽屉或收纳箱里,拉开可以直接看到它们的横截面,更一目了然方便取用。
洗手间按理说是橱柜比例最高的地方,东西很好放,没什么好说的,就一个:看看马桶半径半米内的范围内有没有地方可以收纳卫生纸,其中的故事我不想多说……
首饰收纳最好用可以密封的盒子,不要图好看买那种露天的什么鹿角形树枝形首饰架,积灰,容易打翻。
冰箱收纳,如果家里有辣酱、腌菜之类的东西,请确保使用的容器是密封不漏气的。有些可以常温保存的东西就别放冰箱了省点空间。
厨房收纳,建议把锅这种大件放在最下层,这样对你我都好。餐具最好统一尺寸和风格,不然没法叠,也会浪费空间,除非你说你就是那种喜欢零零散散买点这个盘子那个碗的。小家庭的话,把餐具分成两类:1. 家庭成员日常所需的碗盘筷勺;2. 按照通常会接待的客人数量(不是最大数量,你家不是用来挤满的!)留出一整套餐具来。
除了乔迁升学婚丧这几次(而这几次多半还是会去外面吃)之外,你家平时不会招待那么多人,所以门口鞋柜里也别搁那么多拖鞋,囤两包质量好点的鞋套就行。
客厅这类来客会长久停留的区域,如果要收纳的话,最好用橱柜和不透明的收纳箱,保持一眼望过去比较整洁的状态。
感觉该吐的槽都吐完了,以后要是还能想到什么就在这条下面补充……
“如果国家规定强制生育,那它为什么不支付产前护理、分娩、产后护理费用,以及抚养费?如果国家非常喜欢婴儿,为什么不尊重那些拥有最多婴儿的妇女,让她们摆脱贫困?”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在其新作中质问道,“相反,它只是想加强惯用的拙劣伎俩:强迫妇女生孩子,然后让她们付钱,付钱,再付钱。”
#狗の乱翻书
有人问,留学生在美国不幸怀孕怎么办?
1.去目前还在给予女性一定堕胎权利的蓝州,比如纽约堕胎。纽约州长两周前绕开大法院,签署本州的堕胎保障权。
2.要么回国流产。
3. 要么去加拿大流产。
加拿大一些女性组织目前提出:给身在美国意外怀孕而不想生孩子的女性提供堕胎援助。
说实话留学生和外籍工作人员要跑还能跑出去,怕就怕生在红脖傻屌州的女孩到时候不好跑路。
唉…尹锡悦当选韩国总统后,韩国女性把“跑路”刷到韩推/naver实时热搜第一。
罗诉韦德案被最高院推翻后…网上美国女性又在大把商量议论着如何逃跑。
女人真的没有国家…女人真的一直在逃跑……伍尔夫所言不虚。
想起乌衣让警方捎话给拳妹的那句:“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往前走!别回头!”
转发豆瓣:
今天我在这一届学生最后一节历史课上说的话:
这我给大家上的最后一节历史课了,我觉得还是有必要讲点什么。我和大家相处时间挺长了,大家肯定发现我这个人有点蔫,很丧,脾气好像很好,同学们怎么惹我我都不大生气,其实这是因为我这个人呢,非常悲观,甚至有点绝望,我一直觉得所有学历史的人肯定都很绝望。为什么呢?我之前看过一本书,书里有整整一个章节非常详细地讲述大跃进的时候哪个地方哪个人在哪一天吃掉了他的儿子,他的妻子,或者互相吃之类的。作者没有用任何感性的语言,就是最简单地罗列。后来我又看了一本书,上面也是这样罗列土改和镇反的时候,谁,在哪里,怎么被杀掉的。我非常喜欢的作家波拉尼奥在小说《2666》的最后一部分记录了很多凶杀案,他记录那些凶杀案时没有加入任何主观情感的描述,他只是写某个女人在什么地方死去,怎么死的,她的尸体是怎么的状态,凶手找到了还是没有。我刚刚看完这些书的时候非常痛苦,晚上睡不着觉,白天神思恍惚的,那之后我就变得很悲观了,我不觉得每个人都应该像我这么悲观,可是我确实想说,这才是历史。历史不是丰功伟绩,历史不是杰出历史人物怎么推动历史的发展,历史不是一个向上的阶梯,我们不断进步最终实现完全的幸福,可能未来是这样吧,可是历史不是,历史是一个一个死掉的人,历史是母亲怎么埋葬儿子,人怎么吃人。阿特伍德的《使女的故事》里面幻想了一种情况,假如世界上绝大多数女人失去了生育能力,那么还有生育能力的那部分女性她们会被囚禁起来,被强迫生育,我并不喜欢那本小说,但是那本小说的最后,一群研究这段历史的历史学家们聚集到一起,他们在开会,他们说,联想到当时普遍失去生育能力的情况,我们不能过多指责当时政府的行为。很多时候我们学到的历史就是这样,分析原因,分析结果,分析动机,辩证思维之类的,但我想说,这样的历史学是无耻的。历史只有一种正义,就是记住死者。我有时甚至觉得,我人生的意义就是牢牢记住这些死者,乔伊斯说,“雪落在每一个生者和死者的头上”,可是生者应该记住死者。我知道大家可能高中会选择物理,我觉得很好,科学指向未来,相比于过去,我们肯定更需要未来,可是我希望大家去看一点历史,我说的那种历史,多一个人记住那些在宏大历史的缝隙里死去的人,就多一个人守在文明的底线上。
http://www.douban.com/people/momothinking/status/3897286081/
在了解亲密关系的本质之前,一直很恐惧「恋爱」。也不是不谈恋爱,就是看见网上所有的出轨欺骗都自己带入一遍,感受身临其境的背叛与绝望。尽管个人经历几乎没有遭遇过背叛,我还是会担心害怕类似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
现在书读多了,#悟了。
你的朋友会因为另一个人比你好看比你有钱,所以隐瞒你欺骗你,表面上和你交朋友,背地里和另一个人交朋友吗?
——不会。起码正常人不会这样。
说白了,那些充满问题的所谓的亲密关系,本质上连朋友都不如。要么就是起码有一方不是正常人。(但正常人本身就占人口多数,不然也不会叫作“正常人”了。)
真正的亲密关系就是基于友谊的。「不谈恋爱,屌事没有」这句话可以完善一下:
不谈(连朋友都不如的)恋爱,屌事没有。
相关阅读推荐:
《爱的博弈》
背叛的10种方式从精神出轨到消极对比
出轨概率出轨的预测及修复
《幸福的婚姻》
如何预知婚姻的未来
后知后觉地学习了一些网络发言保命技巧。但读了刘瑜的文章后,很同意她说的,更重要的是珍惜时间,“选择正确的战场”。
//超全防杠精指南https://www.iyunying.org/operate/244242.html
“杠精”到底在杠什么?|防杠精自救手册https://3g.163.com/dy/article/FORU7EMN05148TBU.html
如何成为“杠精”?又如何对付“杠精”?教你3个语言技能https://3g.163.com/dy/article/GRBL7KIJ05429MRP.html
刘瑜:杠精遍地,败坏公共文化https://3g.163.com/dy/article/FJTT0CNH0516JCVA.html
第一财经:为什么有一段比较长的时间消失在大众视野,放弃了公共输出?
刘瑜:也没有刻意地放弃什么,就是忙不过来,对自己能做的事有了更清晰的取舍。人在很年轻时会觉得时间是无限的,但到了一定年龄后你就意识到,时间非常有限,比打赢所有的“战斗”更重要的,是“选择正确的战场”。
什么对你是最重要的?什么是需要你去做的?放弃论坛、社交媒体之类的平台,就是觉得我的性格其实不适合那种“近身肉搏战”,而且我自己的知识背景什么的,也有义务为社会提供一些更系统的知识,所以这两年,我主要就是做些研究,写论文写书,今年春天终于把书稿给交了,松了一口气,就出来做了个音频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