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中国高考作文好像蛮喜欢中国梦一类的崇高主题,想到我考外语的时候,作文都是请考生给政府提意见。刚刚好奇葡萄牙高中生的高考作文题目,去搜了下,惊讶发现和提供给非母语者的考题没什么区别。搜到的两张卷子中作文题目分别如下:
1. 当今社交网络的兴起给寻求人气的人们提供了越来越有效的回应,请以此为话题写作一篇主题清晰结构完整的文章,200-300个单词
2. 在思考人类的未来时,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科技进步的重要性。
但是,作为人文训练的一个基本维度,进步不也意味着对艺术的欣赏吗?
这样的题目和要求似乎对于母语使用者来说太轻松了。大概拉丁语系重句法和结构,考察还是偏重对语言本身的掌握以及思辨能力,而不是“文学素养”。
网络流行语、缩略语不会杀死语言。你我都心知肚明。你明知道说nmsl的傻缺孩子是没能力把“维尼熊、天安门”这些正常词汇从简中社交网络给抹去的。
何况网络流行语、缩略语在每个时代,每个国家地区都有。我们也是从“我伙呆”那时候过来的,那时中文有压缩成今天这地步吗?
杨千嬅的《处处吻》2004年问世,当时歌词还能“一吻便杀一个人”;如今被抖音再次带火后,电视再度公放竟变成“一吻便刷一个人”。哦对了,如今连《处处吻》的作词人都被打码或抹掉。
台湾小孩爱在网络打注音,正如大陆小孩爱用拼音缩写一样;这些也是语言的一种,你可以不接受,也可以觉得它们像正常用语的排泄物——但正常用语的排泄物仍是语言,它们或许会磨损文字,但不会让文字死亡。
正如北美年轻人也爱用网络流行缩写词“AKA LOL ttyl gtg rofl idk”一样;日本年轻人也有类似英日汉夹杂的“コソ勉dyk”等缩写流行词;而混韩娱的人更是知道韩国网络缩略语早就流行好几年了。
然而英文死了吗?日文死了吗?还是韩文要不行了?事实上它们都活得有声有色,继续生机勃勃延续生命力。
语言文字的逝去是年轻人不断制造“新话”吗?罪魁祸首不言自明。
即将有一个很萌的命萧疏大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