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高中以来,我就不会写私人的东西了。老师在讲台一遍一遍重复:“论据应当是名人名言,应当是众人知晓的典故事件,否则你的文章没有说服力。”写父母、同学、朋友、邻居是幼稚又可耻的,于是我整日搜寻最新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例,记忆最为教师知晓的文学作品人物title,专注于提升作文的标价。
我一直认为文字是最与内心亲近的媒介,在文字中一个人最能收拾整饬乃至重建自己的思想,所以写作的时刻是极为宝贵的。可多数人缺乏这样的机会,语文月考的作文写作偏偏是中国学生那个不多的时刻。我对偏离个人体验的题目没兴趣,老师给出的中等分数表明文字对我也不感兴趣,所以我为了分数屈服了。在日复一日的刻意矫正中,我的确忘了如何讲述自己的体验,也在写作的影响下忘了对寻常事物的感知。
以上训练是我“思想真空”的一个很大的源头,可能也是经受应试教育的大部分人的。流连于古今中外,装点门面的例子自然俯拾即是,只是我们偏偏取不下距离自己最近的那颗石头。砌起很坚固的围墙,用来保卫的却是一个完全未知的园地,可能这也是“空心人”的另一种解释吧。
一年前我说,所谓的论据就是借力打力,终究是权力之间的相互移植、利用和加码。舆论场上某些擅长于引用各种名字的KOL可能也是这种教育的产物,一点进去他的主页,你就可以得出“这个人博闻强识”的结论。没有鄙视他们的意思,但是看着重峦叠嶂的句子,仰望着杰出人物的经历,普通人更不敢在公共发言出吐露自己的体验了。说到底,知识的殖民同时统治了私人表达,让普通人的经验也顺带消失在了公共场域。
当然,我关注的有一批博主十分擅长分享关于自己的故事,越是私人越是公共,他们的发言经常在首页上万转。这也算是用户对所谓公共的一种反叛了。
所以我很鼓励朋友们拿起笔/手机/键盘写自己的故事。私人的不一定是公共的,但你写下的句子一定自有ta存在的意义。我克制住了自己引用伍尔夫的呼唤的冲动,只是期待你写出一些属于自己的东西。我会很愿意看的。
弱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