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更新内容

想吃想爱想做天上忽明忽暗的云(不爱人)

三悦有了新工作:看完了
大框架搭得不错:有些支线的剧情比较奇怪
相比之下更喜欢:突如其来的假期:也许是女性题材更讨我的喜
有人说突如其来的假期模仿的Fleabag:没觉得
也许是同一个模子但里面的东西根本不一样:国人太爱鉴了
突假是被我当喜剧看的,我对喜剧的要求不需要写实

多写症:但宇宙中产生人的现象有它的道理?道理哈哈,宇宙因为有了观察者才得以真正的存在如同人的存在一样?
思考:持续添加论点

显示全部对话

既无法忍受独居生活又无法忍受同居生活

图书馆比家里还安静,本来想平躺在长椅上美美睡上一觉突然来了个保安告诉我不能躺。。。

有些话真不想多说没必要危言耸听,那些大手要是真有我1/10的程度希望人类灭绝都早就开战了,害怕也是因为施了魅,以及不愿意接受所谓的命运其实是他们的决定,害怕的人其实就跟得了绝症但苟延残喘的人,还不如在自己能力范围玩尽兴。我倒是明白了人类是哪样,不是所有人都怕死,但人类怕失去自由的模样和怕死是一模一样。

也不能怪毕竟追星的大集体还是低龄人群

显示全部对话

“纯血中国人”这五个字真的很搞笑,有没有可能纯血韩国人纯血日本人上溯两千年也全都是纯血中国人呢😅,仅仅是因为润出去的时间不到100年所以就没资格当韩国人了吗😅

看了黄鹤那个脱口秀,太好了太好了太好了,thats the kind of voice we need

显示全部对话

现在看大巴车上的奇怪邻座真的好好啊,感觉主要是适应了那种日式节奏还有对漫才的形式多一些了解了之后就很容易拾起笑点,原来作为观众去摄取喜剧里的喜也有这么多学问

Rory II 转嘟

李怡156 董建华的八万五,“不存在了”,第一次听到是在黄子华秋前算账 

1997年10月,董建華上任三個月,民調顯示他的民望甚高,支持度達到百分之六、七十。10月他發表第一份施政報告,滿懷信心地表示要把治港工作放在房屋、教育、老人福利等方面。其中最受關注的,是他提出「我們以每年不少於八萬五千個單位,為增加整體房屋供應目標,使到十年後,全港70%的家庭可以擁有自置居所」。

這是會使一些人感到「振奮人心」的指標。但這個指標的制訂,有沒有經過如港英時代自下而上的專業和謹慎的評估程序呢?至少沒有人看到。

八萬五計劃在社會引起議論後,當時行政會議成員、據稱是八萬五倡議者的梁振英說,有關計劃是彭定康時代就開始研究的,把責任推給前朝。但在1997年2、3月間,曾經有一位在房屋司擔任高職的朋友給過我一份名為「長遠房屋策略評議」的文件。這文件是顧問公司的專家撰寫的報告,通過調查和專家設計的電腦程式,計算出從1995年至2006年這十一年間,香港平均每年對房屋單位的需求為八萬個。文件又指出,當時香港人有自置居所的家庭略超過50%。

八萬個單位是「需求」,而不是必須實現的「指標」。港英時代會在施政報告提出願景,但從來不會訂出指標要各級官員及社會各界去「追求」。「需求」與「指標」有啥不同呢?以房屋供應來說,了解了社會每年有八萬個單位的需求,政府就首先從私人地產發展商那裡,取得他們每一年會在市場推出多少個新單位,再計算政府仍需建多少公營房屋(一些地方稱之為「國民住宅」)去滿足社會需求。因為發展商是半數以上的房屋供應來源,也是支撐著股市和各行各業的最大企業,是經濟命脈所在。八萬五千個單位當然首先要依靠地產商去供應。

「指標」就是領導人提出一定要實現的宏圖大計,而自置居所從50%在十年內要大幅升至70%,更是大躍進式的「指標」。

提出八萬五作「指標」,私人發展商既知道這是董特首的「嬰兒」,卻不知道政府會建多少公屋,不知道會不會供過於求,影響樓價。加上在金融風暴後加息的陰影下,地產業好景不再,於是很多地產商就放緩了發展項目。為實現董建華的「指標」,政府就要增加以及加快建公營房屋。

此外,為了實現70%的自置居所,政府決定將廉租的公共房屋,以極低的售價賣給現有住戶。

政府的加快建公屋和廉價賣公屋,均使社會房地產價格大幅下調。地產代理公司紛紛倒閉。許多擁有自置房屋人士,資產大幅缩水。更有不少正在分期付款供樓的人士,因房價下調而使擁有的物業變成負資產,即市值比尚未清還的本金現值還低。

股市中有四成屬地產股,地產下跌也使股市不斷下跌。九七前香港的經濟榮景一落千丈。當時不少人認為「八萬五建屋計劃」是樓價下滑的元兇。但董建華一直沒有表示八萬五建屋計劃會取消。直到2000年他接受電視訪問時才說,1998年就沒有提八萬五啦,它已經不存在了。「不提及等同不存在」,讓市民感到驚訝。

他說這句話之後某一天,我與幾位傳媒朋友應邀到當時的財政司司長曾蔭權官邸午餐。席間我問財政司司長,八萬五已經不存在這件事,董先生有沒有告訴你?他遲遲疑疑不知如何回答。於是我說,那就是連你都不知道啦!

一葉落而知天下秋。九七後第一任特首提出一個建房指標,就反映治理哲學的根本改變。港英時代,包括麥理浩十年的許多重大建樹,儘管開始可能都是高層的構想,但一定經過自下而上的層層調查、顧問公司的報告、有關委員會的研究、社會諮詢,才會在施政報告中作為願景告訴市民。

那時的港英政府,我覺得有點像《道德經》所說的「太上」境界:「其貴言也!成事述功,百姓皆謂:我自然!」意思是「為政不在多言」,辦成了什麼事,在講述功勞的時候,百姓都說,是我自然得到的。不會感謝領導者。

而中國專權政治的傳統,就是掌權者喜歡多言,好大喜功。中共建政以後,最高領導換一個就總要提些宏圖大計,以體現領袖的豐功偉業,歷史留名。這些大計許多都是擾民,有些更造成對環境和社會秩序的破壞。董建華即使在港英行政局當了多年議員,還是擺脫不掉中國人的政治傳統。

matters.news/@yeeleematter/296

显示全部对话

16岁是由思春期,抗抑郁药,和镜头冷淡期组成的

显示更早内容
雾海

雾海是一个开放且不限制讨论主题的非营利性中文社区,名字来源于德国浪漫主义画家 Friedrich 的画作《雾海上的旅人》。生活总是在雾海中吞吐不定,不管怎么艰辛,他还是站在了这里!希望大家在这里玩的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