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哥有一段时间喜欢叫我弟弟,我第一次听到是有被吓,因为以为我们还没熟到可以篡名的程度,但其实我很喜欢这个称呼,只是没有表现出来,对我来说外号就像是给予一个人身份里想象力的空间;现在还想起这个称呼,感觉很怀念,不过我现在比以前更像个弟弟,虽然并不是说我想做男的,而是如果弟弟是形容性别意识不强的调皮捣蛋鬼的话;发现很多女明星喜欢叫自己x哥,但我觉得叫哥不但强调性别的凌驾还强调性别之上年龄的凌驾,叫叔、叫爷、叫妹妹,感觉都奇怪得很,叫姐姐也行,但是凌驾感不强,我觉得叫姨最好(刚好我小名叫某yí/🤔),叫奶奶也可以(虞书欣be like),奶奶,姨,弟弟,都可以,但其实我还是更想做小屁孩,不想凌驾谁,但是世界的位置是有限的
其实我后面仔细思考发现旅行其实是一件很低效率的事,尤其是独自旅行,旅行的大部分时间里我都是在发呆,走路,总的来说就是一个头脑放空的过程,并且注意力也很涣散。如果是户外旅行的话大概是锻炼体能,比起说动脑子,旅行更锻炼人行为和思维的协调性,不是智力型的用脑活动。旅行相比较平面类信息输出入,是很明显s和n的区别,比如说如果你去荒山里徒步,你会真真切切的注意脚下每一步路,周围有没有蛇,叶子上有没有蜘蛛,而不会由着路想到鞋,鞋想到品牌市场,也不会由着蛇想到蝎子,再想到女巫,因为当你的身体在风险中的时候,你根本就不可能去做拓展思维!但是因为人的身体体能也是有限的,所以在长时间旅行中人的思维方式也肯定是会局限的,也就是说旅行中有一种对你大脑最大的改变可能就是:失去想象力——再反推是因为:当你的五官被真实且新鲜的事物填满的时候,大脑很大一部分的自发类信息是会暂停的。可能是错觉、可能是确实,你会觉得大脑的容量远不及天地,但其实从不同角度比较这个也没有定论的。所以我判断旅行不能作为一种持久的生活方式存在,而应该和稳定的,有反复性和局限性的生活方式交插进行,这对于人的两种判断模式:直觉和感知,都能进行锻炼
弱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