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9k

#又读书了
听《生命的重建》,听到身体某些部位的疼痛和某些观念有关就已经开始觉得这是在跳大神了。我不太喜欢这些很笃定的文字,你怎么怎么样一定是怎么怎么了,you are not god。

209k

#又读书了
看完了未竟的依恋,觉得理想的心理健康是不可能存在的,也可能是我孤陋寡闻。任何事情都可能划伤小孩幼小的心灵。
后面章节讲的是家长如何修复家庭关系,强调修复责任的主体人一定是父母。我的心情是:如果他们能做到我就不会在这里看这本书了,sis。也不想按部就班记录怎么修复自己的一二三条,就这样吧,哪怕知道被伤害了我也就只能就这样吧。幸好我也不会有孩子…

209k

#又读书了
看的是香油推荐的《未竟的依恋》。
目前看了健康的亲子互动模式,高兴知道你们心理健全的人如何长大,健康的人的幸福真是千篇一律。还没看到畸形的关系互动,想必一定很精彩

209k

#又读书了
看的是cptsd:from surviving to thriving,中译本不原谅也没关系。完全不知道前后两者有什么关系,翻译也很烂,但是无聊的时候看看里面的方法论也还可以。击中我的是4F,fight、flight、freeze、fawn,这四种状态我在不同人身上都看见过。我身上flight的模式好像很典型,存在一定的强迫症,喜欢忙碌,完美主义,很容易贷款焦虑,本人也是遇到太大问题我会选择runrunrun的方式手刀逃离。

209k

#又读书了
看的是模仿欲望,前几章觉得有点意思,作者的观点是人通过其他介质才有欲望,其他介质包括活着的人,死了的人。现在的社媒通过展现粉饰过后的生活状态将一种欲望传递。并且他认为这种模仿欲望不是可以克服的是类似地心引力的客观事实,人没有所谓的“发自内心”的欲望。人的欲望都来自外界。感觉没什么毛病,比较清晰的观点,但后面拓展开就觉得没那么清晰了,像在看由十几本不一样的人文社科书混合起来的书,不太懂他在表达什么,而且发现作者用的例子在别的书里也看过,比如乔布斯的例子,但用它论证的观点完全不一样。也就是一件同样的事可以论证十几个看起来不同的观点,瞬间觉得这本书毫无魅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