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更新内容

听不明白播客的另一期 “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女权男”,其中的男性声音“来福”说自己会写文章,但这就是他做的唯一的事情了。

没有说他不好,是他写一些文章还远远不够,仅仅因为性别就轻松就获得了赞誉。

如果他把文章发到虎扑/知乎这些地方,每日孜孜不倦在评论里讨论辩论,给男性摆事实讲道理,一遍遍从头开始性别意识,女权主义的历史,女权主义如何被污名化,女权主义的诉求等等,如此坚持个一年半载,还能有热情有毅力坚持下去才能算是女权男吧。

显示全部对话

只要还有女人被枷锁拴住,枷锁外的女人就无法站直,最外圈的男人也在枷锁前。

“如果我失踪了,你们会不会为我发声,一直寻找我?”
不要遗忘曾经承诺的“会。”

黄金千两,不如姐妹一诺。
不要让她的呼声就这样没于沉沉的深夜。 ​​​

#乌衣失踪八十天

这是乌衣,这是她最希望让大家记住的模样。她自愿剪掉一头长发、除去繁杂妆容,用素颜示人、用真心待人。
一个坦荡做自己的勇敢姑娘。

她比当今中国所有只敢躲在键盘后叭叭的键政男都了不起。这些犬儒懦夫自是没胆量、也没资格直视她的眼睛。

定义必要与非必要,暗示的与其说是你该做或不该做什么,不如说是你生活的地方觉得你配得到什么样的生活。葡萄牙在第一波疫情和delta期间,也实行了严格的封控措施,包括关闭商场、酒吧、博物馆等文化休闲活动设施和场所; 餐厅只提供外卖;强制远程办公;学校停课(期间因需要陪伴12岁以下儿童而无法办公的家长可以获得总额66%的工资);禁止在公共场所过多停留等等。

但哪怕封控最严格的时候,仍然明示了很多例外:
-可以出门去超市、药店,二者都正常营业;
-医院等基础服务行业正常运作;
-儿童活动中心开放
-如果有出门工作的必要,携带雇主声明即可;
-可以出门遛狗
-可以出门跑步、锻炼
-可以带儿童出门活动
……

那么看到这些细则我就会知道,这个社会的底线是人们需要吃饭就医、运动和呼吸新鲜空气,儿童和宠物的天性需要被正视和得到善待。这些都是必要的。而如果一个地方觉得只有大米是必要,奥利奥是非必要,甚至有些时候大米都没必要,可想而知在上面眼里你究竟是什么。

#新疆
向关心新疆议题的、可以读中文和英文的朋友推荐可以在推特上follow的相关账号:
@shahitbiz 新疆受害者数据库,由Gene Bunin建立,这个号被用来更新信息和新的计划,我建议一定要首先阅读数据库的Q&A. 关于他的故事,请看theinitium.com/article/2018121.
@HumanKazakh Atajurt, 原来在哈萨克斯坦的人权组织,对新疆议题进入公众视野,以及拯救受害者方面做出了了巨大贡献,请看m.facebook.com/nt/screen/?para. 目前他们的骨干已经流亡美国,活动基本完全停止
@ProjectXinjiang UBC建立的研究机构和资料库,现由Guldana Salimjan主管,原始文献比较多
@uyghurkitap 维吾尔文文献资料库
@UyghurInstitute Institut Ouïghour d'Europe, 在欧洲的一个组织,举办一些文化活动

@JimMillward 米华健,著名清史学者,目前在乔治城大学任教,他90年代关于清朝新疆财政的著作是相关领域的必读书,关于新疆的通史著作至今是英文世界最重要的一本,2021年也出了新修订本(可获取)。现在仍然经常发表非常重要的社论
@StevanHarrell 郝瑞,我们都很尊敬的人类学家,他可能是人类学家中最了解中国或者说中国的民族议题的(说实话我就是直到看了他的发言,才完全确信新疆真的出事了)
@dtbyler Darren Byler, 人类学家,研究新疆十余年,他也在supchina上开设了专栏,基本上我们也都翻译过来了。他在十多年前就建立了有关新疆话题的网站livingotherwise.com/. 那时候讨论的还都是小说、电影之类的
@jlfreeman6 Joshua Freeman,语言学者,现在在普林斯顿大学任教。研究维吾尔文学,现在每月都会在twitter上发布自己翻译的维吾尔现代诗
@EricTSchlussel 刚刚获得费正清奖的许临君,那一本书对于了解当代殖民史绝对不可或缺,现在在哥伦比亚大学
@robertsreport Sean Roberts, 人类学家,目前在乔治城大学,最近出版的关于反恐战争的书非常值得读
@GroseTimothy Timothy Grose,新疆研究学者。他关于内地班的研究被广泛阅读。他会在推上发布大量从官媒公开发表的文章中扒下来的信息(不过最近几年的很少了)。如果你想向朋友分享关于新疆危机的铁证,就仔细翻一翻吧
@YXiaocuo Guldana Salimjan, 哈萨克人,目前在Simon Fraser University研究性别问题,写了很多文化方面的社论文章
@j_smithfinley Jo Smith Finley, 新疆研究学者,目前在纽卡斯尔大学。上了中国政府的制裁名单(离谱)
@Rachel_A_Harris Rachel Harris, 研究新疆音乐的学者,目前在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任教
@adrianzenz 郑国恩,鼎鼎大名是吧。他的报告书至少还是要通读一遍
@KasgarliKarluk 阿布都热西提·基力力,原来曾经在中央民大任教的社会学家、语言学家,现在在德国任教
@HamutTahir, 塔依尔·哈木提,著名的现代派诗人,他逃出新疆的故事非常震撼,很多细节以及他所描绘的那段时间的社会气氛令人冷汗直流。YouTube上有他到了美国后的(用中文的)采访,他也在自己的个人号上上传了一些以前拍的纪录片作品
@AbduwelA Abduweli Ayup, 语言学者,很多有关新疆的信息都是他最先发布的
@ErkinSidick Erkin Sidick, 社会活动家,也发布一些最新信息
@akida_p 热依拉·达吾提的女儿,现在是社会活动家
@chinese4uyghur 一个组织,大家可以去树洞投稿,或者也参与一些重要文章的翻译工作
@WEghurStories WEghur Stories, 有关维吾尔文化的播客节目,由在法国的舞蹈家Mukaddas Mijit主持。主要关注文学艺术,比如之前就做过与前述诗人塔依尔·哈木提对谈维吾尔电影发展历程的节目

@humarisaac 湖玛,我们的豆瓣网友,之前也一直致力于写一些促进相互交流的文章。她原先的公众号 湖玛Humar 依然可以看得到,也在本站哦
@Menkazak 卡扎克,我们的前豆瓣网友,现居哈萨克斯坦,也在本站哦
@nyrola Nyrola, 我不玩微博所以以前并不认识,但很多感想真的是感同身受
@Ozgur81735861 画一些漫画,感兴趣的可以看看

@wuerkaixi 吾尔开希,他用facebook比较多,而且现在主要还是投入在台湾的政治活动中。不过那个YouTube上的口述史视频非常不错
@nuryturkel @Dolkun_Isa,也就发布一些官方信息
@HKokbore 伊利夏提,世界维吾尔人大会的中文发言人。政治倾向当然很重,但比民逗还是强很多(与马聚的某集采访中也忍不住把对这些人的看法真情流露了)
@majuismail1122 马聚,在新疆待了很多年的回族,也是出身伊斯兰教学者家庭,很绅士。在YouTube上做过一些关于新疆和伊斯兰教的节目
@OlsiJ Olsi Jazexhi, 阿尔巴尼亚人,最初抱着揭穿西方帝国主义谎言的强烈愿望主动报名参加了中国政府组织的新疆考察团,结果大受震撼。他在新疆拍的视频已经上传YouTube. 他的采访比BBC要更尖锐,因为他是一位穆斯林。也可以看看他用英文的社论视频,比如和印度人连线的那一期,了解了解非常仇视欧美的伊斯兰教徒如何看待新疆议题

这是让中共最恐惧的照片,没有之一。牠们最惧怕的不仅仅是六四, 更重要的是牠们惧怕团结,任何团结的力量,牠们都不择手段去分化,瓦解。牠们深知,看似再强大的独裁政权,在人民的怒吼声中都变得摇摇欲坠而终将坍塌。而六四仅仅是个开始。
#六四

显示全部对话

从电脑里翻到这份名单,是18年因声援工人被捕的人员,有学生、社会工作者以及工友,我明确知道后续的好像只有岳昕,前几天刷到tl有人在问沈梦雨的现状,现在也想问问其他人都还好吗…除了这份名单上的,还有北大的贾世杰和沈雨轩,他们呢……?

生孩子后遗症比新冠大多了,建议央视每日播报呼吁大家不要怀孕

写了几百字,临时偷懒看完了《被赶走前,她在红色电话亭住了一个月》。说真的,中国这几年发生的这些事情,哪一件认真写下来,都会冒犯到“正能量”。只要是真实的,你就冒犯了,就会被禁言,被炸号。我曾经跟朋友说,诺贝尔文学奖应该颁发给中国,不是给具体一个人,而是在这里发生的事情都比虚构的文本还要荒诞。

回望索多玛时候变成盐柱,其实是一种解脱而不是惩罚吧:石化的心就不会再感觉到疼痛与哀愁。故土难回,我早已经没有什么乡愁。但我并不希望,曾经生长的地方遭遇劫难,往日的繁华与期待皆灰飞烟灭。 :ablobcatcoffee:

人類的「生產」,可以分為生產物質以及生產人類自身兩種生產,而家長制的構造會將前者分配給男性,後者則分配給女性;然而這種分配並不是均衡分配,而是連女性的生產權也一併交由男性來支配、決定讓自己的子孫生產出來的金字塔式權力結構,所以女性實際上並不能自由支配自己的性,自己生出的孩子也不是自己的所有物(剛才律師回憶錄的孟加拉母子也正是這種情況)

此外,雖然把女性從物質的生產擠出去了,但是女性卻並不是沒有勞動,而是被限制在,或者說困死在私有領域亦即家庭的勞動之中;然而這類勞動雖然苦役,卻並沒有支付工資,而是被視為劣等的勞動,或美名為「無私奉獻」

我看到這裡時剛好看了眼豆瓣,結果就刷到了巫山馬姑娘發的求助「(巫山當局)无非就是用我的孩子拖着我,耗尽我的精力,让我没有条件去做其它事情」,唉,就真是各種活生生的例子信手拈來

显示全部对话

看见一个欧洲的博主发文说德国在公民教育上做的很好,买东西消费水电房租每笔账单都清清楚楚写了你付的钱里有多少流入了政府财政作为税款。
想起以前见过一个海外用户,北美职场精英,挂在嘴边就是国内家庭主妇不缴税,所以没有(网络骂战)话语权,她可能并不知道国内购买日用品有13%增值税,农产品10%税。你活着分分秒秒都在给这个国家做贡献,不然为何对出生率这么紧张。
韭菜国是万万不会搞这些的,要是唤醒公民意识还得了,那还要怎么统治。

pdf.dfcfw.com/pdf/H3_AP2019040

『新冠病毒的战争隐喻及其后果』
以战争话语体系应对疾病,既歪曲了对疾病本身的认识,加深了人对于疾病的恐惧;也将患者妖魔化,割裂了人群;同时由于人为抬高,而导致科学问题变成一个政治乃至道德问题,对于科学探讨百害而无一利;所对应的个体利益受损又被视为理所应当。这种现象在许多国家都曾出现,然而此次在中国又有其特殊性,不仅在于官方的有意引导,也在于其强度更是达到了不允许任何怀疑的程度。其背后原因,我仅用苏珊·桑塔格的一句话即可说明:“极权主义政治意识形态试图强化人们的恐怖感,一种外来占领迫在眉睫的危机感,这有利于它们自身的既得利益—而重大疾病是可资利用的材料。”对疾病的恐惧越深,就越可被操控,这正是中国官方利用战争话语体系所希望达到的目的。
越是如此,就越是要厘清、暴露这样的语言,这是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

:sys_link: blog.pullopen.xyz/2022/04/14/c
备用地址: blog.pullopen.workers.dev/2022

#个人博客

人民日报重磅消息:俄国防部称美国用乌克兰精神病人做实验
转发网友:你用精神病人生孩子,你跟美国谁厉害

已炸号

在校的大学生尚且暂时有学校兜底,一干社会精英诸如风投女王学术大佬也在烦恼缺食抢菜的事。谁能想到苏联笑话猝不及防就照进了2022的上海呢?

之前发这一条的时候还没想到自己能达成“一路顺封”,麻木了。

显示全部对话

最近一直在想,如果有女性朋友们互相支持,那么变老也许不那么可怕。听到这期节目真的很激动!

晚上也做了更多research。这个专为40+岁女性成立的社区在2021年9月被美国西海岸一个专为40+岁的女性搞活动的网站收购了,两者结合就是Meetup + Facebook的功能集合。

创始人Nina Lorez Collins的经历很丰富,从年轻开始就一直创业,期间也有停了几年,生了四个小孩,离过两次婚,46岁开始做这个社区为了和女朋友们聊些平时不好意思聊的中年女性经历的事情。遇到Revel的创始人,直接写邮件,你们应该买我们,不然我就去筹钱买你们。

thepodluckclub.com/ep-786-life

显示全部对话

⬇️hh 想起之前在豆瓣看到的一个贴,躺不躺平无所谓了,心态一定要平 :ablobcatcoffee:

douban.com/group/topic/2346266
「最近加入了fire小组,感觉大家为了晚年生活很焦虑啊,其实没必要的。
中国近两百年来,社会每隔几十年就天翻地覆一次,年轻时做的准备,晚年看都毫无用处。
比如说吧:
1800年,和珅跌倒,嘉庆吃饱,大家还盼着天子圣明,延续“康乾盛世”呢,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洋鬼子来了。
1820年,地主家的孩子努力读书打算考科举呢,1851年太平天国来了,江南士子十几年都没考试机会。
1840年,地主家的孩子还在努力读书打算考科举呢,1861年洋务运动开始了,需要的是会讲洋话的人才。
1860年,洋务运动如火如荼,大清能造铁甲舰了,能铺铁路了,前所未有的强大啊,让孩子去当海军吧,1894年北洋水师覆灭了。
1880年,嗯,北洋水师正强着呢,大清看来能万万年啊,进宫当差吧,1919年,大清完蛋了。
后面没必要细写了,就记得我小时候吧,一个当兵立过三等功的亲戚复员回家,工作任选,他没选进税务局,选了去国营商场当营业员……后面有多惨就不用说了。可谁能说他当时就选错了呢?当时的国营商场营业员明里暗里收入可比税务局高多了,毕竟守着一大堆凭票购买的稀缺物资呢。
所以,没必要太忧虑晚年生活。在中国,它永远以你年轻时无法预想到的方式,呈现在你面前。」

中国的新闻自由度在全球可以排进倒数前五,什么可以报道、怎么报道、什么时候报道,皆由政府管控,媒体是政府的喉舌。
正如新华社的记者可以穿越基辅封锁区,但闯不进丰县。
关于俄乌冲突的新闻雪片一样飞,丰县事件的后续调查却半点声音都没有。

蓝色越深的地方对女性越危险。

若是性别比平衡,集体潜意识里大概觉得还有机会找到老婆。否则就是锁起来,或者你不要和我过了,我便也找不到其他人,那决计也不让你过得好。

显示更早内容
雾海

雾海是一个开放且不限制讨论主题的非营利性中文社区,名字来源于德国浪漫主义画家 Friedrich 的画作《雾海上的旅人》。生活总是在雾海中吞吐不定,不管怎么艰辛,他还是站在了这里!希望大家在这里玩的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