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已经被删除,且所属公众号被封一周。
https://mp.weixin.qq.com/s/V1-tt923Z8fXJLxtcKG0XA
《试着勇敢一点,把“zy”写成“自
由》
试着勇敢一点
把“zy”写成“自由”
把“zf”写成“政府”
把“gj”写成“国家”
把"zs”写成“自杀”
把“🐑”写成“阳性”
把“⛓️”写成”铁链”
缩写和符号
不是我的母语
试着勇敢一点
把体谅放在具体的人身上
把感谢放在具体的人身上
把怀疑放在权力身上
把苛责放在权力身上
要所有人爱所有人
不要所有人判決所有人
试着勇敢一点
把吃饱,睡好,做爱,安静看一朵花
看作理所应当
把发问,阅读,批评,说一句想说的话
看作理所应当
把奔跑,歌唱,散步,去想去的地方
看作理所应当
试着勇敢一点
让自己变得勇敢
而不是盼着一个勇敢的人出现
非洲西部的多瓦悠人
从末见过冰块
当他们第一次触摸冰块
觉得冰是滚烫的
就像从末触摸过自由的人
觉得自由是混乱的
试着勇敢一点
触摸从末触摸过的东西
想象另一种可能
有人讨论无法逃跑的人该如何在国内生活,有人讨论什么样的反抗算有效的反抗。
可能,两个话题是相通的。
或许,一切能给敌人的统治目标造成不悦、不顺利的行为,都是有效的反抗。
每个人能采取的行动和承受的风险,都不一样。
有的人直接革命,有的人地下活动,有的人迂回助人,有的人把当局不爱听的故事传播出去……
再不济,再胆小,再“无法承受一点点风险”,人仍然有 “可以不做的事”:
你可以不当入党积极分子。
你可以不积极申报歌功颂德的马屁课题,来换取正教授职称。
你可以不写复兴中华法系、实现大东亚共荣圈的论文,争抢国师头衔。
你可以不积极告密,可以不捉弄人为乐,可以不伸手打那个出门买馒头的青年。
当然,你也可以振振有词 “如果我不做就会活不下去!” 然后去害无辜的人。
课上我讲案例,某小学老师要求同学们把抄作业的学生名字供出来,否则就全班受罚。我还没讲完,第一排的男生大喊:我们初中班主任就这样!
我问:后来呢?你们怎么办?
男生愤怒地说:肯定不理他!后来全班去操场罚跑,罚跑就罚跑咯。
很多人不理解这则新闻——方舱不让遮挡,难道是怕这样阻碍空气流通?其实没那么复杂,原因很简单:“方便管理”。再说得具体一点,就是“需要整齐划一”。如果允许你为了舒服而做出改动,那整体面貌上岂不是会像贫民窟或者难民营?这成何体统?而与“体统”相比,所谓隐私权,真是不值一提。顺便说一句,很多国人喜欢拿国外的贫民窟说事。其实他们无法理解的是,贫民窟任何地方都有,正如穷人任何地方都有,唯一的区别是,从外面能不能看出来(比如北京的低端人口居住区从外表看不太出来,而巴西的贫民窟自成一景),外表上能看出来的贫民窟,至少还尊重自发秩序和(在有限条件下)追求舒适的本能。而那些强行整齐划一,外面上看不出来的贫民窟,实际的体感会难受得多。
https://share.api.weibo.cn/share/299641868,4759743521885994.html?weibo_id=4759743521885994
窥见正常世界正常人类的瞬间
羡慕啊 羡慕 怎么就投胎到此了啊我
嘟嘟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