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象友转的一条问费城吃的成本,因为不是当地人,不好留言。在本地,经常会遇到超市里贴1/2 priset(半价)的红标,牛奶、鸡蛋、肉类,甚至蔬菜沙拉也会有5kr(3块人民币)一包的这种食品折扣,水果也是时常会有折扣很低,这些都属于临近保质期的情况,我遇到也会买,不要觉得买半价丢人。其一是包装食品的有效期常常标的比实际短,本地超市也是经常到有效期前三两天甚至鸡蛋会还有五六天就会打折,即便过了一点有效期也不要紧,当然肉类就要看清楚肉的颜色、特别是非真空包装的。那么紧跟的其二就是超市是食品浪费极其惊人的场所,至少有40%的食物都被扔掉了,这就是我说的买打折食物不丢人、相反的还是可以自拍肩膀的事,减少对环境的碳排放,又得到半价实惠,本就是互利的事。但遇到买的越多越便宜的那种优惠,我反倒建议仔细想清楚再买,这种优惠经常是省了一两块到最后却吃不了扔掉,浪费食物增加碳排放还浪费钱。
这里发一下过去比较有名的一篇文章,解释台湾内部自我认同的差别。我是不太想多对别人的事情插嘴。但台湾的自我认同的演进方式其实非常的现代。这种演进其实是从反思国民党的propaganda开始的。从类似于《悲情城市》里所展现的一样,台湾人开始意识到认可威权,和由威权所定义的单一族群是错误的。由此作为一个契机,人们开始意识到台湾人可以是闽南人、客家人、原住民(高山族、阿美族)、马来移民、越南移民、中国移民等等。在这些具体的身份开始终于显形了之后,才开始有具体以台湾为视角的讨论。(不然在学校里地理都还教长江黄河这种跟台湾不相干的东西)“如何认同自己”和“如何认同自己的国家”是直接相关的。以张惠妹为例,假如她认定自己是中国人,那么她卑南族的身份就是不存在的。因为中国没有卑南族。这样一来她的名字就不是Kulilay Amit。下面复杂化的光谱暗示了复杂化的自我认同。
今天的摸鱼项目是搜索研究ASD+ADHD,自我分析🧵(3/?)
于是我人生第一次开始对照adhd的symptoms,惭愧地发现我的了解真的太片面了,脑子里还充斥着那种坐不住的熊孩子stereotype。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我从小到大展现的adhd特征还真不算少。1⃣️健忘、粗心:我上小学一年级时最大的毛病就是老是忘记/弄丢东西,最夸张的时候一周会弄丢一个水杯,那时候被家里人说过不知道说过多少遍。在考试的时候粗心大意也是老师和家人一直念叨的点。2⃣️自控力:初高中的时候我就或多或少地意识到了我的自控力奇差——具体表现在家里而不是在学校的时候(可能是因为学校有足够的top down control)。初中我开始熬夜,要么是因为在写作业的时候忍不住和网友聊天或者看小说所以拖延作业,要么是因为看了特别好看的小说或者动画忍不住想要看完。高中时候因为各种各样的爱好不怎么写作业已成为常态,自己不擅长也不喜欢的学科基本靠抄,因为擅长所以不想做的就靠敷衍了事,成绩波动很大但是居然奇迹般地在高一的大逃杀制度下在重点班存活了下来。那时候也发现了我对于不感兴趣的东西根本没有任何动力学习。(还没写完但我真的得睡了)
今天的摸鱼项目是搜索研究ASD+ADHD,自我分析🧵(2/?)
另外还了解到被作为女孩抚养长大的ND们更可能有masking的表现,即通过学习来融入NT环境,并因此收不到诊断。除了性别因素之外,一些别的症状或者特征也有可能影响诊断,比如ASD和ADHD在一个人身上共存的时候。这个组合本身让我非常意外,因为在我印象里它们基本代表了静和动的两极(?)小时候我妈也说过“谁有多动症也不会是你有多动症”,因为我很容易进入深度专注状态,不会出现坐不住的状况。有次在很五六岁的时候练琴,我妈忘记让我停了,我就自己练了超过平常两倍的时间。但是科普文章说了注意力问题其实是ASD和ADHD的共同特征,hyperfocus可以算作其中之一?而且事实上有很多人身上都是ASD和ADHD共存的。有个楼主描述ta的三个朋友,其中ASD和ADHD共存的那个平时喜欢自己呆着但也会喜欢和朋友一起玩,并且“处事稳定波澜不惊,像一块巨石,难以被撼动,坚定又有自己的想法,不受情绪和外界干扰”—— 十分符合我对自己的认识和熟人对我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