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有一个所谓的“七个不要讲”,其实每一个都是中国社会的症结,共产党看得比谁都清楚。尤其是“公民社会”,是共产党最害怕的。这次的徐州事件,微博上30亿的阅读量,也让他们感到了“自下而上”的危险,所以也会像之前的西安地铁一样,绝对不能开这个口子,通过舆论倒逼体制,无论如何不能让舆论满意,这并不是因为董志民有多大能耐。就像在很多中国的父权制家庭里面一样,父亲就算错了,也是死活不可以道歉的,这涉及到父权的尊严。这与中国社会的结构是有关系的,中国是一个“征服者集团-被征服者”的结构,所以是绝不能有公民社会的。被征服者再不满意,征服集团也不可以做出试图讨好你们的姿态,哪怕只是很简单的举手之劳也不能做,这是一个尊严的问题。所以宁可用千百倍的人力物力把丰县整个管控起来,也不可以很简单地允许这个八孩妈直接面对公众,就是要让你们这些屁民感觉到“无论我做什么都没用”,这个政权才能维持下去。
不得不承认,墙内最有效的女权就是饭圈女权
能够再资本和政策的夹缝中努力生存
不管条件如何恶劣都能总结经验调整打法适应简中
钻研手段,在有限的自由里用一切手段确保利益最大化,包括举报
战斗意志强大,不管被网暴被炸号被骚扰都不退网,越挫越勇
宣传能力和创作能力强,不管被嘲还是被嫌隙都会努力安利
有组织能力,能团结,调动各种领域的专业人士
民粹是真民粹,投机是真投机,但有效也是真有效
从第一代五姐妹进橘子到第二代理论派冷才王小能等人被全面封号,女性知识分子播下了种子却在铁拳下溃败应了那句秀才造反十年不成
饭圈晴朗后,倒把这些年轻爆表的战斗力和组织力引流到了女权,在各个平台全面开花
饭圈女权的奥义是为,不为正义,不为信仰,不为自由,只为我自己
打不过铁拳就要加入铁拳,利用铁拳
我愿将此拳法称之为“中国特色主义女权”
“只要生育对男性没有任何成本,只要生育对女性的成本依然高昂乃至愈加高昂,只要社会偏见像这样被持续强化,生育这件事就注定是对女性的剥削和剥夺。只要这种剥削和剥夺存在,理性的女人就不会不理性地生什么孩子。爱也好,家庭也好,孩子也好,说真的都比不上自我价值带来的满足,也抵不过自我价值崩塌带来的痛苦。”
老友记删减
转自微博@荷兰豆本豆豆荷:
其实新上线版的《老友记》不仅是删减问题,还有翻译问题
我最无语的就是咖啡厅争论男女差异的时候,四个中的三个网站都把女性优势Multiple orgasms翻译成“女人有说不完的八卦”
不仅忽视了女人生理方面的性需求性享受,更是加重了对女性的刻板印象
可以说是背道相驰了
https://share.api.weibo.cn/share/282033791.html
//@沪春枝:一面引进装作开放,一面阉割融入糟粕,把这引进是玩明白了//@高赛文赛高:没有人比男人更懂女人的生理结构[开学季]//@汪仔摇滚冻:女人能不能高潮有什么重要的^^
想要逃离此地的又一个trigger事件:
朋友单位宿舍遭遇入室盗窃,朋友本人丢的是一支旧手机,折价不多但里边有很多重要珍贵的文件照片,其他人有丢平板和其他电子设备的,报警立案后并没有什么实质进展,于是朋友和同事自己去保安那边查了一天监控并锁定了盗窃现场视频,将拍到小偷的视频提交给警察后如同一滴水掉进了大海,杳无音讯。
朋友在各平台客观平静地描述了相关情节,想要咨询如何才能尽快抓到犯罪嫌疑人,言语间给警察局留足了脸面。
上述言论发出后不到三天,就接连接到受案公安局和相关部门的电话:说这些言论会造成了负面影响,让其马上删除,并将这种求助于网友的行为称之为“手段”…
一个普通刑事案件查了十多天一点进度没有,受害者发条微博倒是三天不到就电话联系上了…
倒是有点理解了天网和警力都用在哪儿了。
摘录⬇️
「在2021年民主指数中,中国被归类为 "威权政权",总分从2006年的2.97分下降到2.21分(从0到10),排在第148位(共167位),接近全球排名的底部。
报告从几个方面对此进行了评分。
第一,在选举过程和多元化方面,中国的得分是0.00:没有自由选举或普选,也没有多党制。
第二,在公民自由方面,中国的得分是0.88分:没有自由的印刷、广播或社会媒体,没有言论自由,互联网受到限制,也没有自由的工会,没有独立的司法机构,法律面前没有真正的平等,国家不实行宗教宽容,经常使用酷刑。
第三,产权得不到保障:2021年,国家在 "共同繁荣 "运动中对企业家进行了打压。
报告认为,中国公民唯一享有的公民自由是 "基本安全",以及学习、工作和旅行的自由(尽管这些自由因情况而定可以被国家限制)。
报告说,在民主指数的五个类别中,中国在 "政府运作 "方面的得分最高,为4.29(在0-10分制下)。相比之下,美国在同一类别中的得分是6.43,而G7(加拿大、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英国和美国)在这一类别的平均得分是7.55。报告解释说,中国在这一指标上落后于西方主要国家并不是因为它的官僚机构效率低下:相反,从任何衡量国家连续性和能力的标准来看,中国的官僚机构得分都很好。但是,正是因为缺乏问责、制衡或透明机制这些民主治理的关键特征,因此与美国和欧洲相比,中国的得分才会较低。」
搬一个:
致那些坚持认为不会翻墙者不配看墙外东西的粉红
你们总是认为自己有智力翻墙所以高人一等,是被国家选中的高等中国人,经过了国家的“简单考验”,因此可以心安理得地享用墙外资源。
翻墙貌似是很容易的,在各种商店里面下载个免费的翻墙工具就翻出去了。复杂一点的上网买梯子然后配置下ss,ssr,v2ray什么的也翻出去了。再复杂一点就是花钱买个服务器然后自己搭一个。所以难怪你们会以为翻墙是很简单的事情,翻不出去的是傻逼是脑残,是劣等中国人,不配上外网
但是这份容易并不是表面上的理所当然。
最开始的翻墙用的都是各种现成的协议。直接拿来用就可以很简单的翻出去了,但是在你们敬爱的习皇帝上台之后,大量现成协议都被封锁。
为了对抗这个封锁,让一般人有访问完整互联网的权利,国内开发者们仔仔细细地研究GFW的构造,研究密码学,研究协议,研究混淆,研究防探测算法,同时秉持着开源精神创造了如Shadowsocks,v2ray等优秀的开源翻墙工具。
他们的下场并不好,无论是ss还是v2ray的作者都被警察叫去喝茶了,但由于源代码是开放的,这些软件不断有人维护,因此能一直翻出去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好心人进一步降低这些工具的使用门槛,他们给这些翻墙工具加上GUI界面,移植到移动设备上,还写了一键安装脚本来方便部署,而他们许多也被警察抓捕
扪心自问一下,没有这些人的帮助,你们还能翻墙吗?
不查阅资料,你能说的清楚网络的五层协议吗?你能说的清楚SSL从握手到传递数据到底经历了什么吗?你能说的清楚对称加密和非对称加密的原理和使用场景吗?你能说的清楚TTL值的作用吗?
大部分人都做不到对吧
即使你是科班学计算机的,勉强搞的清楚这些东西,要你从头实现一个性能流畅还能跨平台的代理,也是很难做到的吧
所以,请你们承认这一点,你之所以能翻墙,并不是因为你受了良好的教育以及党国对你网开一面,而是因为有这些开发者在背后不断的牺牲和奉献,你们认为你们和国家达成的默契,实际上是背后这些人在帮你们和国家博弈。而他们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们秉承的一个理念,即所有人都有权利平等地访问互联网。
所以请收起你们那副高傲的嘴脸,不要嘲笑那些不会翻墙的人,不要认为他们不会翻墙,因此就无权访问外面的互联网,也不要因为自己能翻墙好像就经过了国家的考验一样的嘚瑟,你所热爱的政府和共产党根本就不想你能访问外网!
翻译一下赵婷说她拍电影的初衷:共情使我们之间的障碍和隔阂瓦解,这是一种心与心的联结,你的痛苦在我们之间融合、分享,最终成为我的痛苦。
她更能激励我的原因是她身上没有那种投机的影子,虽然家境也很好,但她孤身一人走出国门的时候是才一个不会说英语的16岁女孩,而她却能年纪轻轻就意识到家乡是一个充满谎言的地方,这种文化对自己产生了束缚。并且她有勇气对家庭叛逆,自己打工去重新学政治、历史、电影,把这些当作弄清事物本质和武装自己的一种方式。
当然是从一个精神闭塞的地方去往比较自由的地方才是一件振奋人心的事情不是吗。
胡锡进批评她处理中美关系上不成熟,谁知道人家根本没把政治放在艺术前面,并没有把中美两国任何一国当作自己真正的归属地。
一些粉红网友
常见的思路:你们封禁我的账号,不也是“太平洋没加盖”,“退籍费二百五”那一套吗,这就是你们所谓的自由吗?
这个流氓逻辑的点并不在于站点是否是站长的所有物,或者象友是否为站点花钱了,这都是墙内“没花钱就没有发言权”思路的窠臼。
问题在于,在毛象,迁移是自由的。
这个自由接近真正的自由。
从一个站点迁移到另一个站点,你的关注和被关注关系可以保留(除了锁嘟的需要重新通过关注申请),你在旧账号的嘟文可以导出,目前好像无法导入到新账号,但这是技术问题,不是政策问题。技术问题是中立的。
而移民意味着什么我们都清楚。
在这样的自由度之下,留在一个自己不喜欢的地方,辱骂这个地方,辱骂这里的人,是一个完全出于个人意志的恶意行为。你来就是为了来散发恶意的。
没有任何一个地方会欢迎这样的恶意。
(禁止谩骂、骚扰用户,禁止人身攻击是很多站点写在站规里的,有哪一条法律明文写了禁止抨击政府吗?可以肆意辱骂活人,却容不下对某个无机物的批评的地方,又是哪里呢?)
今天被朋友分享了篇文章,清楚解释了中国目前的教育流毒和海外爱国人士的精神分裂现象,或者说中国现在的教育就是故意让人精神分裂的教育。。
https://cn.nytimes.com/china/20160615/cc15xuben/
“现代的国民教育,当它是民主的公民教育时,可以帮助人民变得更智慧,更有自我治理的能力,”徐贲写道。“然而当它是专制统治的臣民教育或党民教育时,它却使人民变得愚昧、盲从,既没有自我治理的能力,也没有自我实现的意愿。”
还是关于心理咨询。随便补充一些零碎的想法和经验,都是非常个人的体验,不一定具有代表性。
1.不管墙内墙外,找咨询师都是非常麻烦的事情。以我个人在墙外的经验,有多名咨询师的心理咨询中心会根据你填的量表和个人偏好分配时间合适的咨询师。一开始至少会有一位负责评估的人士全面和你谈一次你的心理问题,这个阶段ta们只会做记录,而不会对你的问题做出任何的反馈。在你被分配了咨询师之后,咨询师又会再重新问一次你的问题。一次次揭开伤疤却如同对棉花打拳,无法得到及时的回应,对现在的我来说都是非常痛苦的回忆。对于墙外大学里的学生,虽然心理咨询资源多数免费,但这个审核与等待的过程会更加冗长,有时也会被分配到心理咨询专业的学生;更别说如果想“转诊”换咨询师可能又要折腾一次。墙内的朋友面临的问题就更多了,咨询师的资质,昂贵的价格,许多话不敢展开了说,看到有朋友经历这样的过程我也非常揪心难受。
但是,但是…如果能找到正规背景的咨询师并且经济条件允许的话,我觉得还是应当勇敢试一试。我的实际体验与自己最好和最坏的预期都不同,收获超出想象(中性意味。迈出这一步之后你一定会看到你的咨询师有ta的局限,(我的咨询师是幸福美满的白男,很多东方家庭文化的创伤他不能理解,)但一个专业的咨询师多数情况下可以在交流中给你一些新的启示。
当然如果感觉非常不好就立刻中止或者换人,在这个过程中你也会更加了解自己习惯什么样的交流方式:我和台湾裔咨询师用中文聊下来觉得被trigger得更严重,只想躲着完全不想再开口,和温柔的女咨询师聊天她只会递纸巾和附和,使我甚至更加困惑;而换成会挑战我的咨询师之后对话变得有来有回,也开始在新的方向进行思考。
2.对心理咨询“内容”的评价。我家人是极端的“心理咨询就是说好听的”那一派,我觉得多数没做过咨询的朋友内心预设可能也是“比较高深的心灵鸡汤”。确实虽然一名合格的咨询师应该受过完整的心理学教育并且有过足够长的临床实习期,但当他们向咨询者提到心理学理论或者临床数据的时候,多数还是为了让咨询者justify自己的想法,调整自己的思路,这些话表达出来都是非常白的大白话,而且跟你此时此刻的想法紧密相关,可能原样写在纸上再过两天你就觉得这些话对你毫无意义。我个人是从没见过/听过哪个心理咨询师真像美剧里时不时从厚厚文件夹中抬起眼,从眼镜上方睿智而深邃地注视着你,然后抛出深思熟虑后的简短金句的。
所以在(尤其是长期)的心理咨询中比较重要的take home信息我觉得是你的“日课”,如果觉得这次咨询对你的情绪有所舒缓,不妨立刻向咨询师反馈,归纳这个流程,一起分析这个流程为什么会有用。然后在没有咨询的每一天抓住一切机会练习,记录自己每一次细小的进步。如果你的咨询师资质过关并且负责任的话,这种日课会非常有效,甚至在停止咨询之后也会持续发挥作用,因为那就是你自己的“运行方式”。
3.强健与否其实是有点会伤害到某些人群的说法。当tough guy没包袱,不甩别人效率高,又很酷,但现在所有人都在鼓吹做tough guy,许多注定当不成tough guy的人会忍不住埋怨自己到死。我个人觉得还是先别急着衡量自己是否符合tough的标准,就事论事,肯定自己的性格,正视自己的负面情绪,意识到这是舆论环境带来的不必要的毒素,正视自己的需要,寻找一些有建设性的想法。“我现在觉得自己没有xx人强健”->“我的性格比较敏感,重视别人的看法,因此遇到了比别人多的困扰,但我也坚持下来了。”->“我作为我自己应该怎么做才能感觉更好呢”。
现在这种措辞已经不太会伤害到我,可以理直气壮地在别人问到的时候承认自己“天性如此就是不强健”。当然我也不知道这是不是“好”的,但至少算是基本“毕业了”的。无论是否强健都不影响你是否快乐,甚至不影响你是否productive。至少对我自己来说,一切的出路都来自于和自己握手言和。
I avoid love to avoid st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