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海鸥见到薯条,现在在Granville Island又可以坐在户外吃薯条了。因为最近有人带着鹰执勤。这只鹰叫Goose,已经18岁了(爷爷!)。他的工作就是天上飞一圈把海鸥吓走,然后吃点小零食。
Edit:被象友科普啦,这是只栗翅鹰,harris hawk,不是隼。
看完了李汀刚刚更新的“恐怖前妻”第四期,前面的逐条反驳清晰有力,但我没想到后三分之一如此震撼:
https://m.youtube.com/watch?v=ZMJKme_6Ajg
才知道她当年曾经做了那么多事:
原来在学生时代她就仗义执言帮助过孤身带着生病女儿的女性讨还公道,而她后来的遭遇竟然与那位女性如出一辙…
原来八年前在当了母亲后被抑郁症影响的状态下,她不仅并没有停止过工作,依然那么努力又真诚地在做有关PM2.5的科普演讲。
看到她再次讲出那场演讲结尾时的话时,无法不和她一起泪目。我想每一个对科学有热情,对真实有执着,对更美好的社会心怀理想的人,都无法不被深深触动。尤其是当我们知道她是有了怎样的遭遇之后再次讲出这些的…
真的好希望有更多人看到她的这一期视频,尤其是女性。李汀已经不是在为了私人权益发声了,她是在为了无数女性的共同命运发声,也是为了当下仍然在被操纵、被压抑、被误解的科学真相发声。
让一位如此具有社会担当的女性遭遇这样的折磨、陷入越来越深的困境,是这个时代的耻辱。还好她足够顽强,没有被耗尽力量,当她终于决心公开反抗,也是在为所有人相似的人夺回话语权和应得的权益。
这件事开始时当然非常“难堪”,但看到现在,难看的已经只是王志安和那群流氓一样的跟班了。李汀正在重生,无比庆幸因为关注这件事得以见证这个过程,这对我而言就是今年至今为止最重要的网络事件。
@ruojin 豆友+象友,保重啊
想起以前我对李克强死因的推断就是:没那么复杂,李克强其实就是被一尊给气死了。
想像一下,你是1977年恢复高考之后第一批考上北大的法律高材生,后来又苦读经济学。踏入仕途,又费了多少周章、干了多少违心事、说了多少混账话、拍了多少马屁、赔了多少笑脸,终于快成为整个中国权力最大的人物了,总算可以施展抱负了。
结果不知道上面那帮老头子抽了什么风给你整成了二把手,一把手还是个可以进博物馆的蠢货,三分之一加五分之一能算成八分之二的纯文盲。干不好事也就算了,破坏能力又是一绝,前人留下来的万贯家财就被他拿去烧火玩。又喜欢对着极为复杂的经济领域指手画脚,动不动就公开说出类似“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种能把经济学家活活笑死的大蠢话,偏偏所有的烂摊子还是你在收拾……
真的,就是被气死了,没那么复杂。大家只是感受到一尊执政的后果就已经非常想死了,更何况是还要在后面补锅的李克强呢?
2024年8月29日西九龙法院就《立场新闻》“串谋发布煽动刊物”案作出判决,判决前总编辑钟沛权、时任署任总编辑林绍桐、母公司Best Pencil(Hong Kong)Limited 罪名成立。该案是1997年后香港媒体首宗被定罪的煽动案。
林绍桐未出庭,由辩方代表、资深大律师余若薇在庭上代为读出陈情书。
【原文粤语,翻译成普通话】
法官阁下,我依然记得,在还押最初,有几位警官循例公务探访,其中一位形容大家各为其主,我后悔当时无把握机会向警官解释:
新闻工作者从来都没有所谓效忠谁,拥护谁,或者与谁为敌。
我们真正效忠对象只是公众,只能是公众。
因为我们信奉新闻自由。唯有传播思想的自由,才能够保障每个人的自由。
新闻自由半空坠落,巨大压力下同事仍然紧守岗位,无疚于时代,发掘被埋没真相,即使困难重重,我们为无权者、弱势小众发声,面临谴责、攻击,尽可能纪录香港,在人和事消失前,尽力留下历史初稿。
我们的自由在倒数,每一位同事都心知肚明,我们选择留下,加紧步伐,用尽狭缝裹所有空间。曾经,与这一群出类拔萃新闻工作者并肩工作,是我的荣幸。
本案关键是新闻自由、言论自由,新闻工作者不单为自己报道负责,在明知公众有知情权,刻意回避不报道,亦都系失职。
捍卫新闻自由唯一方式,就是报道。而我只是行业中其中一个人,刚巧成为被告。
你仿佛在特意逗我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