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更新内容
因幡 转嘟
因幡 转嘟

雷马克的书对抗政治抑郁有奇效……虽然他的一战故事《西线无战事》更出名,但我现在看来最有感触的还是他写那之后时期的故事……魏玛时期离散的朋友们(《伙伴进行曲》),二战位于巴黎沦陷区人的生活(《凯旋门》)、失去故乡逃亡的人(《里斯本之夜》)和集中营末期的Spark of Life ……我们如今经历过的很多事都不是第一次,愤怒人类不行之余,也要知道曾经有无数人经历过类似的痛苦,将火种递到了我们手中,是故事能让我们在黑暗中握到先行者的手——你不是孤独的。

因幡 转嘟
因幡 转嘟

因为某些原因,Github 是唯一还没有被全面封锁的大型境外网站,所以有不少项目在 Github 设立了免翻墙镜像,非常适合友友们在墙内传播。

1. 免翻墙看外媒项目:github.com/dutymachine/news

新闻源不多,但是有纽约时报、BBC和中国数字时代等,了解外网大事也基本够用了。有大新闻也可以用链接分享给别人(更不容易炸号),不需要用中文摩斯密码了(划掉)。

2. 不明白播客文字版免翻墙镜像:github.com/bumingbaipod/podcas

更新:里面音频链接的地址已经被墙了。

友友们,有传播就有希望!

因幡 转嘟
因幡 转嘟

@board
我在动漫之家安卓版app的私有数据区域中提取的文件中,发现了可被用于关联用户现实身份的信息。动漫之家app利用我之前忘记关闭的位置权限获取了我连接过的无线网络(网络名和MAC地址),并保存在私有数据区域的SQLite数据库中。
动漫之家app也收集设备上安装的应用列表,但是我的手机禁止了它这么做。
数据库文件位置:
私有数据路径/databases/eguan.db (无线网络)
私有数据路径/databases/pushstat_5.6.0.db (应用列表)

原图链接:
upload.cc/i1/2022/10/17/6FQg24

虽然已经基本默认了国产软件都会在某种程度上be evil,但是既然发现了直接证据的话,那我还是发出来吧。

有没有一种可能,刚好正在走的这一段,是历史的中段,终点是在很后面,你是不会见到,但最终,是会出现
——My Little Airport

因幡 转嘟

我想,还是不要轻易说“没有意义”。历史与生命,投石入海没有痕迹,但它作用于哪一滴水,谁也说不清。

因幡 转嘟

刚在 Ins Story 发了这条,想了一天,可以做的事:

* 给你的家人设置 VPN
* 给他们提供可信的新闻渠道
* 和他们在安全的信道上沟通

如,端传媒、Telegram、Matrix

我认为比在街头散发传单效率更高。信息透明是非常有效的武器。

#四通桥

因幡 转嘟

《临床医学的诞生》真·随手一翻,联想到丁香园自不必多言:

“医生的首要任务具有政治性:与疾病做斗争必须首先与坏政府作斗争。人必须先获得解放,才能得到全面彻底的治疗。

‘谁会站出来向人类公开斥责暴君呢?还有谁会每天深入穷人茅舍和富人豪宅,身处平民和显贵之中,目睹与思考着完全是由暴政和奴役造成的人间苦难?’”

因幡 转嘟

不知道这张图片是谁制作的但刷到它的我显然已经阴德尽损 :blobcatpeek:

因幡 转嘟

就比如说几个点吧:
1. 你哥谭市即使烂成那样了,民主选举的价值还是深入人心,Don Mitchel看到自己支持率低还会感到气急败坏;唐山市委书记你看他在乎选票吗?

2. 你哥谭市警察局长在发生大案时,即便是做个样子也会开个媒体发布会;唐山市公安局你看他在乎公众知情权吗?

3. 你哥谭的记者会追踪每一步案件的进展,并且发生了啥事电视台立马就直播放送;中国媒体能放一个屁出来吗?

4. 忍不了你哥谭市的猫女想润出去,骑上摩托就走了;你出了唐山市你去哪儿呢?

所以,这就还挺make sense的,为啥你哥谭市这么索多玛的地方还会有亚裔移民(很大可能是华裔,因为看着气质太华了)。

显示全部对话
因幡 转嘟

污蔑jingyao的视频在微博上被各种媒体转发(jingyao一开始不想报警恰恰是害怕这样的遭遇,但jingyao也说她比自己一开始想的要坚强),支持jingyao的博主却被限流。在这里号召大家公开支持jingyao,关注庭审进展(最终的陪审团审判将在今年九月底十月初进行)。我们决不能让jingyao自己面对来自刘强东和京东的污蔑和攻击。
“回声”相关公众号文章《针对刘强东案违法泄露视频的回应:当事人系被“自愿”》
douc.cc/1UN1nn
【要点:1.视频中警察的执法录像和用作封面的Jingyao质询录像的截图,属于法官明令禁止发布的材料。只有双方律师才持有这些材料。
2.公开录像仅剪辑了对刘强东有利的片段。Jingyao进入警车之前,警察先上门询问她是不是被强奸了。Jingyao回答:“是的,但并不是那样。他(刘强东)是一个非常有名的人,我不想惹麻烦。”
3.视频没有显示的另一个信息是,当晚出警的警察对性侵案当事人有严重偏见。也是因为这名主要负责警察的调查取证不足,让明尼苏达检察官决定不对刘强东进行刑事起诉。
4.视频称Jingyao邀请刘强东进入自己的公寓,这也是“被剪辑的事实”。所谓的邀请,是Jingyao醉酒后感到不舒服,急切地要回家, 于是哀求刘强东把她送回去。完整视频中,她因为醉酒迷路,在大楼里上下转了15分钟。】

因幡 转嘟

真要说香港回归之后发展得怎么样,应该对标的是新加坡。1997年,新加坡的GDP只有香港的56.5%,以后一直在追赶,2010年反转,此后大多数年份都是略胜。而在人均的部分,2003年就已经超过了,2021年更是达到香港的1.48倍。考虑到今年上半年那些让新加坡人乐开花的现象,大胆预测:2022,也就是“五十年不变”的前半段结束的这一年,将是新加坡全面奠定胜局的年份。

因幡 转嘟

发一下,来源水印,作者说:
「随意拿走,尽快拿走,在消失之前,苦难的呐喊应当响得遥远 」

因幡 转嘟

山上彻也这什么日本欧金中……
他家被支持安倍的邪教统一教会毁了,妈妈整日深陷统一教,家里的钱全被妈妈挥霍上供。山上退伍后也因此没有像样工作,好不容易赚点钱却被妈妈骗走投入教会支援,成为安倍的政治黑金。

山上被捕后很冷静,没有反抗,对所犯罪行供认不讳。他明确表示自己本打算先杀统一教干部,可遗憾干部这次没来。但是安倍晋三也在自己的复仇名单上,因为安倍利用统一教赚政治黑金,愚弄国民。

日本那边也扒出安倍生前曾经手用途不明的11万亿日元…如今他一死,这笔钱更下落不明。

当一个人每次抗议、每次申诉都无果。当一个人已被权贵压迫到家都毁了…走绝路都很正常——更遑论复仇呢?

欧金中当年杀了长期欺压他一家的恶人。如果中国公检法执法严明,他还会犯下不可饶恕的杀人罪吗?在之前他也想过与人为善,还是救人英雄。

正如此刻的山上彻也。甚至比起欧金中,山上只杀自己的仇人。没伤及一个无辜者(欧金中当年还砍伤孩子)。如果日本法律严明,对宗教有效约束,尚未泛滥到深入国会,山上还会走极端吗?

看到山上老同学回忆,山上学生时代是个温柔的家伙,他很惊讶山上为何会犯下如此罪行。

大概这就是匹夫一怒,血溅五步吧。

因幡 转嘟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1984》的结局其实是开放的。

完整地看完了《1984》的人,很少有不为书中描绘的那个暗无天日、没有希望的极权社会感到压抑、沮丧乃至抑郁的。让人沮丧的不仅仅是“大洋国”本身的黑暗,更是面对这样一种极权体制的无力感,仿佛以后的人类世世代代都要接受它的奴役一样。

如果单看正文,不看附录的话,那么读者会有这样的感受是很正常的。即便是看了中文版附录,读者也不会感觉有什么异常。可是当你查看英文原著的附录时,你就会发现这里实际上埋了一条暗线。

我们来将中英两板的附录做一下对比。

中文版附录:

新话的原则

「新话是大洋国的正式语言,其设计是为了满足英社——即英格兰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上的需要。到了一九八四年还没有一个人能用新话作为唯一交流手段,不论是口头上的,还是书面的。《泰晤士报》上的社论是用新话写的,但是这是一种特殊的技巧,只有专家才能做到。估计到了二〇五〇年新话终将取代老话(即我们所称的标准英语)。在此之前,它逐步地扩大地盘,所有党员在日常谈话中越来越多地使用新话的词汇和语法结构。一九八四年使用的那一种,见诸第九版和第十版的新话词典,是临时性的,其中有不少多余的词和过时的结构,以后就要废除的。这里所涉只是第十一版词典中应用的最后修订稿。

新话的目的不仅是为英社拥护者提供一种表达世界观和思想习惯的合适的手段,而且也是为了使得所有其他思想方式不可能再存在。这样在大家采用了新话,忘掉了老话以后,异端的思想,也就是违背英社原则的思想,就根本无法思想,只要思想是依靠字句来进行的。
……
……
的确,过去的许多文学都已用这个办法加以改写。出于名声的考虑,有必要保持对某些历史人物的记忆,同时使他们的成就与英社哲学一致。因此像莎士比亚、弥尔顿、斯威夫特、拜伦、狄更斯这样的作家的作品都在翻译中;这项工作完成后,他们的原作以及所有残存的过去的文学作品都将统统销毁。这项翻译工作既费时又费力,在二十一世纪的头一二十年恐怕不会完成。还有大量的实用文献——不可缺少的技术手册之类——也需这样处理。主要是为了有时间进行这项翻译工作,新话的最后采用日期才定在二〇五〇年这么迟的一个年份。亅

英文版附录:

The Principles of Newspeak

「Newspeak was the official language of Oceania and had been devised to meet the ideological needs of Ingsoc, or English Socialism. In the year 1984 there was not as yet anyone who used Newspeak as his sole means of communication, either in speech or writing. The leading articles in ‘The Times’ were written in it, but this was a TOUR DE FORCE which could only be carried out by a specialist. It was expected that Newspeak would have finally superseded Oldspeak (or Standard English, as we should call it) by about the year 2050. Meanwhile it gained ground steadily, all Party members tending to use Newspeak words and grammatical constructions more and more in their everyday speech. The version in use in 1984, and embodied in the Ninth and Tenth Editions of the Newspeak Dictionary, was a provisional one, and contained many superfluous words and archaic formations which were due to be suppressed later. It is with the final, perfected version, as embodied in the Eleventh Edition of the Dictionary, that we are concerned here.

The purpose of Newspeak was not only to provide a medium of expression for the world-view and mental habits proper to the devotees of Ingsoc, but to make all other modes of thought impossible. It was intended that when Newspeak had been adopted once and for all and Oldspeak forgotten, a heretical thought—that is, a thought diverging from the principles of Ingsoc—should be literally unthinkable, at least so far as thought is dependent on words.
……
……
A good deal of the literature of the past was, indeed, already being transformed in this way. Considerations of prestige made it desirable to preserve the memory of certain historical figures, while at the same time bringing their achievements into line with the philosophy of Ingsoc. Various writers, such as Shakespeare, Milton, Swift, Byron, Dickens, and some others were therefore in process of translation: when the task had been completed, their original writings, with all else that survived of the literature of the past, would be destroyed. These translations were a slow and difficult business, and it was not expected that they would be finished before the first or second decade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There were also large quantities of merely utilitarian literature—indispensable technical manuals, and the like—that had to be treated in the same way. It was chiefly in order to allow time for the preliminary work of translation that the final adoption of Newspeak had been fixed for so late a date as 2050.」

看出区别来了吗?

区别就是中文版附录是用现在时写成的,英文版的附录则是用过去时写成的。时态不一样,意思就天差地别。中文版的附录实在描述一个正在推行的制度,英文版的附录则是在描述一个曾被推行的制度。我查看了上海译文出版社、译林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三家的译文,发现它们都没有把译文中过去时时态表现出来,它们都遗漏了这处重要的信息。

知道了原著的附录采用的是用过去式的视角,我们就能够明白附录中的“新话”和“大洋国”其实是后人记录或研究的对象。这里暗示的是“大洋国”可能最后还是被推翻了,人们也许把曾经在大洋国发生的这些事情总结成了历史教训,用以警示后人。当然,这是一种猜测,因为奥威尔透露的信息实在太少,没有人知道附录的作者是谁,没有人知道两者之间隔了多少年,也没有人知道这么多年具体发生了什么。但是从《1984》前面的章节中,我们其实能够发现一些值得注意的细节。例如《1984》中反复地提到过一句话:“如果有希望的话,希望一定在无产者身上”。这是温斯顿在日记本里记录的内容,在文中出现过三次。具体的解释是这样的

“因为只有在那里,在这些不受重视的蜂拥成堆的群众中间,在大洋国这百分之八十五的人口中间,摧毁党的力量才能发动起来。党是不可能从内部来推翻的。它的敌人,如果说有敌人的话,是没有办法纠集在一起,或者甚至互相认出来的。即使传说中的兄弟团是存在的——很可能是存在的——也无法想象,它的团员能够超过三三两两的人数聚在一起。造反不过是眼光中的一个神色,声音中的一个变化;最多,偶尔一声细语而已。但是无产者则不然,只要能够有办法使他们意识到自己的力量,就不需要进行暗中活动了。他们只需要起来挣扎一下,就像一匹马颤动一下身子把苍蝇赶跑。他们只要愿意,第二天早上就可以把党打得粉碎。可以肯定地说,他们迟早会想到要这么做的。”

此外,在奥威尔的其他文章中,也能看到类似的观点,例如在《动物农场》乌克兰文版序中,奥威尔就回忆到他曾经看到过一个小男孩,大概十岁,赶着一匹拉车的大马在一条狭窄的小道上走,那匹马一想转弯,那男孩就用鞭子抽它,见此场景,奥威尔就想到,如果这些牲口知道它们自己的力量,我们就无法控制它们,人类剥削牲口就像富人剥削无产阶级一样。

在评论伯恩汉姆的那篇“Second Thoughts On James Burnham“里,其实也有类似的表示。其实说到底,奥威尔一直是一名社会主义者,像他这样的社会主义者,特点就是不论现实让他多么灰心沮丧,都依然会保留对普罗大众的信心,也许极权统治能维持几十年,几百年,甚至几千年,但它总会有被推翻的一天,人类从来都没有建成社会主义,不代表以后就不会建成。这里的社会主义,是指奥威尔理解的民主社会主义,而不是共产主义。

总之,《1984》的结局是开放的,极权主义很可能最终还是被推翻了,如果你知道了结尾用的是过去时再去看这本小说,会有很不一样的感受。

因幡 转嘟
因幡 转嘟

上海大封的時候就聽我媽說了,預計三五年後中國鼻咽癌數字會大幅上漲

因幡 转嘟

又一張有機會角逐新聞攝影獎項的照片。

轉自推特。

显示更早内容
雾海

雾海是一个开放且不限制讨论主题的非营利性中文社区,名字来源于德国浪漫主义画家 Friedrich 的画作《雾海上的旅人》。生活总是在雾海中吞吐不定,不管怎么艰辛,他还是站在了这里!希望大家在这里玩的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