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更新内容
Clammbon 转嘟

昨天出门看到两起交通事故。

相同的是被撞飞的电动车,拿着标尺不知道在测量什么距离的交警,举着文件和保险公司协商赔偿事宜的司机。

不同的是横在路中央的小轿车和面包车,靠着护栏蹲下,捂着满脸血的年轻人和不知道消失到哪儿去的另一名当事人。

好好学外语已经成为我的执念。前几天隐隐有封城的迹象,今天已经落实在某些离我非常近的片区了,更加坚定了要好好学外语。抗不过你,躲还躲不过吗?

好想做富二代,体验那种奢侈幸福的痛苦与烦恼(阴暗)。是不是只有穷逼才会为既没休息好也没做成什么事,为西瓜和芝麻两头都丢了感到难过。

好痛苦好痛苦好痛苦…完全睡不着。但是也提不起劲做事,好累。

Clammbon 转嘟

喜欢这个公众号“我要what you need ”,其实最开始是他们反“媛”污名化那个图片,看了一下他们的推送都是特别细腻的感受,怎么说呢…特别像我自己的碎碎念,非常infp。
后面在b站上刷到告诉女生第一次要怎么准备,怎么挑选内衣,就像一个贴心的姐姐一样,不尴尬也很坦然。刚开始听他们的播客“不把天聊si”,几个主播的广普特别可爱,聊的都挺生活化,就像好朋友在说自己的烦恼,没有我讨厌的精英感,很朋友。
推荐给大家吧,尤其是infp 应该会喜欢~@board 不知道能不能⭕成功

寄人篱下感生出以后,最明显的改变是第二天有预定就睡不着觉,闹钟响过马上就会起床丝毫不敢再沾一秒。

睡眠质量堪忧,心想着今天得早起送小妹上学,明明闹钟已经定下了,还是在五点半惊醒一次,翻来覆去睡不着。

发现学语言的时候我很快乐!好开心哦

学到一个新的现象名词,“反向沉默的螺旋”。

Clammbon 转嘟

这两天把书店里偶然看到的这本《如何科学学外语》看完了……本来以为这会是那种畅销书,但其实不是,作者是应用语言学的一位日裔教授,从相关前沿研究和一线教学中总结出了一些第二语言习得的原理、本质和方法。因为太穷不想买书,把一些重要观点归纳一下: 

*外语学习和母语的关系
-语言之间的相似程度称为“语言距离”,母语和第二外语之间的语言距离可以预判学习的难易度。不同语言之间的距离见表1.
-“语言距离”对语言学习的作用方式部分体现在母语和第二外语之间的“语言迁移”上。母语可以直接应用到第二语言中的规则叫作“正迁移”,反之叫作“负迁移”。母语和外语的距离越近,越容易直译,即越容易产生正迁移。
-学习者对于非典型的语言规则,更容易依赖母语进行直译,因此如果没有充分输入就输出可能会固化错误表达。
-除去语言迁移外,还存在“发音干涉”、“语用迁移”(社会语言学迁移/文化知识迁移)等。

*成功的外语学习者的特征
1.“年龄”
-母语习得成功率极高,但二语习得成功率则很低。解释这个现象的“临界期假说”认为,学习者一旦超过临界期(十二三岁),外语水平就无法达到母语水平。
-“临界期”的一些解释:大脑可塑性;成人的分析能力导致事倍功半;心理差异;“母语过滤器”的形成;学习环境等。
-但对于二语学习,是否能够达到母语者水平上限并不特别重要。

2.“适应性”
-双语研究中关于语言能力的两个概念:“基本社会交际能力”和“认知学术语言能力”。
-评判语言学习适应性的三要素:“语音辨别能力”、“语言分析能力”、“记忆力”。其中记忆力最为重要,并不是记忆语法规则,而应该记忆大量的对话和句子表达。
-儿童和女性对于语言的适应性更高;外向性格对于提高“基本社会交际能力”更有帮助。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最重要。

3.“动机”
-无论是工具型动机(为了考试)还是融合型动机(为了了解文化/生活等),高涨的
动机和外语水平显著正相关。

*外语的学习机制
-语音、词汇和语法远远不构成一门语言。语言无法完全用规则说明。因此输入远比输出重要:输入能力可以迁移到其他能力,特别是听力。
-但语言习得的关键在于“大量的输入”+“输出的需求”。“需求”是指,你甚至不需要很多实际输出,而只要在脑海中反复练习,就能和实际说话达到的效果相似。

-“输入假说”+“监控假说”:理解输入信息时无意识的“习得”在语言学习中占大部分比例,而有意识的“学习”作用不大,除了在你检查自己对不对的时候。
-“自动化模式”理论:所有技能刚开始都必须要进行有意识地“学习”,在逐渐熟练后就会成为无意识的自动化行为,从而不再占用我们的工作记忆容量。
-现代学者的观点多处于这两种理论之间:理解输入信息可以产生无意识的“习得”,而有意识的课堂学习可以促进无意识的“习得”,并且加速语言处理的自动化。
-总结成功的语言学习的要素:理解并分析大量的输入+有意识地记忆例句、文章和对话+输出和练习的需求。

*高效的外语学习法
-集中某一领域进行输入。选择有基础或感兴趣的材料反复收听或大量阅读,避免过于不熟悉的材料。将同一份较有难度的材料同时用作阅读和听力:先听,再读,再听,同时进行一定的文本分析。精读/听可以借助语法翻译法,泛读/听侧重于理解内容。
-提高学习动机,尽快从“学”外语转换成用外语获取外界信息。
-背诵例句、对话、文章、表达等,比单纯“创造”语言要有用。
-坚持每天做一点输出,促进大脑的演练和自动化过程。把握好“正确性”和“流畅度”的平衡。
-比起无意义学习(背单词书),尽量有意义学习(语境记忆或联想记忆)。
-学习一些交际策略,有效避免学习过程中输出出现问题。
-模仿发音、节奏和语调。使用影子跟读法和模仿输出。
-掌握基本语法,忽略生涩语法。
-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不同人根据条件不同适合的策略不同,一些常用的策略:“记忆策略”-利用技巧储存和记忆信息;“认知策略”-整理已学知识;“补偿策略”、“元认知策略”、“情感策略”、“社会策略”等。
-有效的教学模式:“输入模式”和“输入-互动模式”。前者侧重输入质量,后者侧重交流质量。

Clammbon 转嘟
有时候觉得留学生们是不是在国内看惯了粉饰太平,所以才觉得美国乱。
高科技感的地铁,不停有人清洁的大街,影响市容的人统统赶出去,寻衅闹事的人全部抓起来。怎么可能没有暴力,怎么可能没有贫困,怎么可能没有人活不下去无家可归,他们都去哪了呢,在你看不见的地方,他们被割掉声带,连呐喊的能力都没有。
人们被榨干了力气,连给别人点善意的精力都没有。

我今天在纽约街头看到一个坐在街边听着音乐的流浪汉摆了个牌子,上书“smile, it's not too bad"

不应该有人有能力去藏起一个社会的伤口和痛苦,没有人有这个权利。

就做个派遣工又如何呢,就只工作三个月又如何呢,没有应届生身份又如何呢。

所有人都劝我继续,没有人考虑三年后是什么情况。我不想再接着耗了,人生是自己的。

我的东亚瞬间:和小妹想象如果在市中心开一家餐厅,我们该怎么规划,装潢、布局、料理、员工等等,我妈嚼着饭眉头紧皱,“想都不要想!”我挠挠头,“又没让你出钱还是怎样,只是想象一下都不可以吗?”我妈抬头紧盯着我,“想都不要想。”

最好笑的是专四专八广场也被蓝海黄海清洗了,领导自己也知道这脑子一拍下的决定很sb吗?

显示更早内容
雾海

雾海是一个开放且不限制讨论主题的非营利性中文社区,名字来源于德国浪漫主义画家 Friedrich 的画作《雾海上的旅人》。生活总是在雾海中吞吐不定,不管怎么艰辛,他还是站在了这里!希望大家在这里玩的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