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3月3号开始隔一天做一次核酸检测,到4月15号调整为每天都做连着做了34天,期间都是到一楼就能做。今天开始改为去固定的五个地点做,还是要求离校之前每天都做。
而我所在地的情况始终非常非常轻微。萦绕在我脑子里的疑问是既然学校已经彻底封闭了,学生不让进出是基本,食堂的阿姨小卖部的姐姐都得在校内打地铺不让回家,还有什么每日核酸的必要吗?绿码是通行证,但规定了我们哪儿都不能去,还需要什么通行证?
我知道,“层层加码”“推陈出新”的政策,是在训练服从性吧?知道又有什么用,徒增烦恼罢了。因为我也不能不做,一次不做就要被记入档案通报批评,对于我这样经济条件一般大概率逃不出这个国家的普通人而言,有必要保证自己的档案足够清洁。
被上头的大手压得喘不过气,也被身边表现出理解与顺从的同辈挤得难以呼吸。
@CDTChinese 很喜欢卡门卡卡老师的一句话,“才华、情致、美貌这些人类最宝贵的东西,是会随着火锅、奶茶、小龙虾一起消逝的”。余生都不吃这些东西会死吗?不会。但如果一辈子能且只能做吃饭拉💩睡觉这些必要的事,我一定感觉不到自己还活着。
@feminism 今日笑料
一点点想法🤏🏻
挺震惊的,跟某位成功申上英国某大学研究生的男性朋友(蛮有钱)聊天,我调侃了一句“整个永居别回来了”,他表示并不想长时间待在国外,理由是“在国内还是半个阔佬去到国外就完全是穷人了”。该说不说,平时聊天感觉价值观蛮相似的,甚至在阅读和看动画片的取向也如此,想来我们的想法应该大差不差,都是追求自由平等的生活(我把他当成一个了解发达南方城市生活的窗口,所以有意避免聊性别问题之类的敏感话题),没想到……竟然会在这种事情上想法出现分歧。
但仔细想想也不奇怪,虽然想了蛮久…。首先我们出身不同,他在国内能享受到阶级带来的优越感以及种种好处,“平等”“自由”之于我的价值,一定是大于之于他的。其次他是男性。换作是我到西方留学,想必能感受到许多作为女性在那儿生活的便利,这是以我在此地处处感受到隐性歧视为基础的。而他作为黄男,在西方的待遇大概是不如在东亚的。
总之我的想法是作为女性还是……能跑就跑吧。虽然没考虑过申请国外的学校(成绩没问题经济有压力),但如果条件允许我说什么都想往外跑,隐隐感到这段时间再不跑恐怕真的跑不了了。想劝所有在犹豫要不要去国外读书的朋友,放弃幻想,赶快跑。
直视了一会儿刺眼的太阳,她对我说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