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不太想误导别人,所以找了一圈没找到就删了,但还是如鲠在喉不吐不快,所以今天还是很想发出来。
让我高量一百次:这是我的个人记忆,我找不到任何证据,之前转发过的状态整个账号都已经炸了……昨天搜索了新闻/高登/各种论坛也没找到,如果有人侥幸找到残片欢迎贴上来十分感谢!!!!
其实在当年殴打傅国豪之后,香港民运的一些组织内部也有过反思,甚至在社区也有讨论跟高赞回复觉得做的太过。之后不到一周时间,还有几个组织出了官方的海报像傅国豪道歉。
海报的设计配色应该是黑黄蓝。
某cuhk的著名不务正业设计师当时在bloomberg的一个人设计的。没署名但是风格一看即明。如果你对cuhk的圈子比较熟,应该知道我在说谁。豆瓣也转发过几轮,lr啊xc啊都有。
这段对我很重要,因为香港民运在我心中最高光的一个点是,在局势如此严重的情况下,香港人的很多人,依然是一个人,也依然保有了人性的善。是的,有很多我不愿所见的暴力发生,也有很多悲剧惨案。
但我也记得市民们会互相挽手站在大街上,分发食水。大游行几百万人上街的那一天,商家摆在街边的免费食水,晚上收摊时发现旁边居然有很多人自觉留的现金。
连傅国豪事件,很少人提及的是,在香港机场那样混乱的情况下,他的个人物品,包括电脑,依然有人拾起整理好,被第二天送到深圳他的医院。
我知道很多人会觉得在面对如此残暴的独裁政权,还在说善意,理性,不暴力是理中客的站着说话不腰疼,是苛责反抗者。
我也不知道如何自证自己不是,也懒得自证,因为在我心里,理中客也好,积极上街甚至暴力反抗的人也好,大家手段想法不同,但依然是兄弟行山,拥有共同理想的人。
但我始终想记得这些瞬间,这些让我觉得在无边黑暗之下人性依然闪亮的瞬间,并希望还有其他人也一同记得。
感觉明白了真理.....
以前一直感觉学习资料这么多大家都是人,只要善用搜索和求助有什么看不懂的,为什么需要老师,自学完全ok.....感觉在学日语学画画长期卡顿的经历中痛定思痛意识到.....长期学习真正需要的是进度把控和反馈,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其实是视野有限身在此山中的,真的需要要有一个比你走得快视野广的人从高处审视你的学习情况,对你整体情况了若指掌,防止你给自己定太难的目标陷入妄自菲薄,防止你因为迷茫和挫败感放弃中断,防止走进死胡同重复无用功或者被限制住可能性........一个班几十人的教学没有可能做到,感觉得1v1耐心投入、充分交流的老师才能做到......但这又怎么是普通人能拥有的资源.....只能尽量告诉自己“不是我没天赋不是学不会不是菜”而是“现阶段学习和练习的材料难度不合适”,不是“我没有毅力决心容易放弃”而是“我感受到的挫败感太强了”......
Here is another #photo I took in Hong Kong in 2019 during the pro-democracy protests there. #photography #photojournalism
创立zlib,十多年来几乎分毫不取,原作者写信来证明是自己的书就可以下架,但现在两人面临严重指控,陷入法律噩梦。相同的例子还有很多,但盗火的普罗米修斯似乎注定没有好下场。一如发明RSS的施瓦茨,也是Reddit的创始人之一,曾被定罪为“数字偷窃”,但始终拒绝认罪,于2013年自杀身亡,享年26岁。当时有人评价此事,如果他致力于把才华用在赚钱上,那些想要致他于死地的人为了分一杯羹一定会调过头来用一切力量来保护他。此时放在zlib事件中也是一样的,全世界的剥削者联合起来。
这份对 Z-Library 的起诉,末尾两段是致谢名单:
除了案件发起者,纽约东区的检察官办公室以外,还有如下机构(均为意译)提供了帮助:
- 司法部国际事务办公室、计算机犯罪与知识产权部
- FBI
- 多国当局,(特别感谢)阿根廷当局
- 纽约的作家协会、伦敦的出版商协会
- 国家网络取证和培训联盟(没收网站域名)
今天看到原来 Google、Amazon 在识别 Z-Library 运营者方面起到关键作用 https://torrentfreak.com/how-google-and-amazon-helped-the-fbi-identify-z-librarys-operators-221117/ :
- Google 提供了用于注册 Gmail 邮箱的个人邮箱、电话号码、登录 IP。
- Amazon 的云托管服务提供了关联信息(Z-Library 使用 AWS 服务向读者邮件发送电子书,经卧底 FBI 证实)。
- Amazon 提供了用户捐赠的礼品卡的使用信息(这份讼书还提到,认领礼品卡的 Amazon 账号,自 2019 年 3 月 20 日以来,下了 110 余笔订单,金额超过 13,628.32 美元,大部分为美容和服饰用品 [beauty and apparel products],但没提到该金额中有多少与捐赠相关)。
----
Sci-Hub 的创始人 Alexandra Elbakyan 于今年 3 月发过一条推 https://twitter.com/ringo_ring/status/1499393139500412931 ,其收到 Google 邮件,被告知 Google 已向 FBI 提供某些账户相关信息。
而在 10 个月前,其收到 Apple 邮件 https://twitter.com/ringo_ring/status/1390782451140767749 ,内容也是 Apple 提供给 FBI 所需信息。
Sci-Hub 的 Twitter 账号则早在 2021 年 1 月被冻结。https://twitter.com/Sci_Hub
有两条政治常识是中共千方百计要遮掩的:
1. 不关心,不谈论政治。政治和普通人无关。
2. 普通人就算关心谈论政治,也无法做出改变。
这两条都是中共长期洗脑要中国人接受的。
政治就是公众治理。公众关乎你我。能不能出家门,生几个孩子,都是政治。你不关心政治,政治就关心你。
在恶政面前,谁回避政治,谁就主动放弃了公民的责任。权责对等,责任和权利是相应的。不愿意负公民责任,就不享有公民的权利。
说到公民政治意识改变,会对社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许多人一提到效用,就泄气。
首先,这些人忽略了价值。我们坚持做一件事,是因为这件事是对的。这件事是对的,所以我们要坚持。
其次,事实不是民众无法改变政治。中共最重视意识形态和舆论宣传。如果说没用,必然中共不会花大力气,大价钱去营造“水不能载舟,不能覆舟”的假象。
Zlibrary 官方发表最新博文节选(全文见图片):
「我们看到最近的事件引起的共鸣,我们看到有多少人支持和相信Z-Library。谢谢您的支持,这对我们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感谢你们的每一笔捐款。是你们让Z-Library的存在成为可能。我们相信,人类的知识和文化遗产应该让全世界的人都能获得,无论他们的财富、社会地位、国籍、公民身份等等。这也是Z-Library的唯一目的。
My makeup may be flaking
But my smile still stays on」
最后两句出自皇后乐队的歌《The Show Must Go On》
自由之家出了一份报告 China Dissent Monitor:
该报告指出今年 6 至 9 月在中国共发生了 668 起抗议事件,抗议范围涵盖期房烂尾、劳工、银行爆雷、欺诈、新冠防疫政策、学区纠纷、薪酬与福利等。其中 636 起发生在线下,至少有 8755 人参与。
这里面有一些参与者受到了当局的报复惩罚,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抗议不是全然徒劳无果的。可以说目前中国不科学的防疫政策之所以有改变迹象,就和那些抗议有关。
妳相信在中国,更好的未来是通过更多类似北京四通桥的抗议去争取,还是领导们的赐予??
ps. 其实我满反感因为妹子形象好看而更容易成为 icon 这一点的……
RT @buchong:
此事由畫家河夫在廣州尋頹牆手繪了經典畫面,燻即被喝茶兼被官方強行塗毀。@huanghefu
李锐《庐山会议实录》中,有许多会议记录,其中毛泽东谈到为什么中国没有发生匈牙利事件,洋洋得意提及两个原因,一是【反革命杀了100多万。匈牙利没有杀反革命。六亿几千万人,消灭那个100多万,这个东西我看要喊万岁。】二是反右查出45万。
毛在讲话中又提及历史人物评价——【秦始皇不是被骂了2000年嘛,现在又恢复名誉;曹操被骂了1000多年,现在也恢复名誉;纣王被骂了3000年了。好的讲不坏,坏的讲不好,一时可以讲坏,总有一天恢复。】可见毛的评价标准,甚至连事功都不重要,而权之以驭臣驱民是否霸道凶悍。
难免又惊讶当今圣上对太祖皇帝的亦步亦趋——包帝对前苏联解体“竟无一人是男儿”的慨叹,‘’放松了思想教育,党没指挥枪‘’的分析,试图通过历史剧《大秦赋》来充当“大情夫”——它们不止要颠覆传统标准,更要重塑现代规则,它们精于权斗,冷酷无情到毫无底限,同时亦不断拉低臣民的权利底限,几近于无。
鉴古可知今,可以知道包帝套路的渊源。毛泽东为祸近30年,包帝才10年,思此心悸,再想中国枉有血泪殷鉴,仍‘’既要反对个人崇拜,又要定于一尊‘’,仍不脱历史周期律,更是惊魂。
我们的祖国是花园?屎洞?黑洞?
关于 fedi 各实例管理员是否仍然在主动or被动地构造信息茧房,讨论中又翻出几个月前的帖子:实例管理员不封人,于是整体风格偏右翼,于是被左翼实例封,于是一堆人又回到 twitter 吵架。
我觉得最大的槽点在于,这群人最后又回到 twitter:被现有社交网络规训的人们,认为 fedi 不适合自己。——我同样认为,如今 fedi 实例中的很多封禁行为是过度的,是(或许可以归因为?)过去十几年各种封闭社交网站养成的糟粕行为模式。一些人因此而拒绝 fedi,或者在抱怨中改造出新的茧房。
但终归会有另一些人,喜爱新的模式,在那些茧房之外构造出互通的实例。而这样的文化,终将渐渐地引导新的网络习惯。——当然新旧文化的互相渗透中,新的能否成为主导,也可能最终仍然是茧房占了多数,但至少始终有新模式的空间。
RT @novoreorx:
这个萌萌的 Fediverse 介绍视频背后是几乎所有评论者对它的极度绝望…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31192737
半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