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常把practice当成appraisal。比如说一道算法题解不出来,下意识的反应是这否定了我的能力,自己不行,并且为此开始难受。这是在用这道题judge自己。而更可持续的做法显然是将其认知为这道题的知识点还不牢靠,接下来可以再加强下。这是practice的思路,给到的就是客观的信息,而不是主观带情绪的judge。就会更有利于身心健康,更容易向着自己想要的方向前进。
而这种什么事儿都当appraisal的思路会导致打逆风仗的时候加倍痛苦,很难坚持下去,毕竟human change best when feeling good, not feeling bad.
意识到从小到大自己都是这么被judge的,现在会下意识这么做也属于正常。不过既然意识到了,接下来,就多多重复新的思维模式来改变这个习惯吧
@LadyShrimp 好哦qwq 谢谢您!
@LadyShrimp 你好!想问:未来三个月内签证会顺利吗?
@tusooa 他是98年的,隐约记得被扒出来的微信号好像是9803xx
@HalseyApril19th 以前读到过,重新读还是哭了,写得好棒啊!
“我迟缓地察觉
一个女人的姓氏毫无意义,我们常被
冠以一种花、一种传统美德或一种天气
父母靠你取暖,丈夫靠你装饰
你渴望爱,而爱把你变成一件衣服”
推荐一个CNN社会题材纪录片系列:This Is Life with Lisa Ling。北美可以在HBOmax上找到。开始我只是在翻纪录片的时候注意到了封面上主持Lisa的亚裔面孔,随意点开了一集,看完就爱上了,现在已经刷完了全部7季。
每一集约40分钟,选题聚焦于美国社会中的一个小众人群。7季中出现过的人群丰富多彩,比如sugar babies & daddies、LGBTQ牛仔、神职者、女性搏击运动员、incels、撒旦教徒等等。篇幅所限不一定每一集都能很深入,但是Lisa做到了把这些容易被generalize甚至鄙视的身份标签联系到一个个真实鲜活的人身上,帮助观者理解他们的经历,以及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人生。
This Is Life中有不少内容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即使自认是underprivileged群体的一员,我们中的大部分人其实也很少走出comfort zone真实体验到自己的bubble之外的世界,也因此无法意识到自己已经拥有了多少privileges,并由此出发轻易judge其他没有得到同等机会的人。
最让我佩服的是Lisa的亚裔女性minority身份和progressive政治光谱没有成为她和与自己毫无共同点的访谈对象交流的障碍。无论面对的是谁,她都做到了在不失自己立场表达的情况下向对方保持尊重并不带攻击性地提问,不带评判地倾听理解对方的视角。言谈间不仅体现了严谨客观的新闻素养,也有种特别的魅力。
我自己从Lisa的交流方式中学到了不少。如果不同观点间的交流都能有这样的水准,这个世界一定会变好很多。轻易以标签异化他人这件事除了激起原始脑中的us vs. them mentality外,真的没有什么意义。In the end we are all human.
@[email protected] 艾特 board或者加个万能的长毛象tag会不会看到的人更多
今天再跟进报道一下之前所说的激进女权主义组织“Jane’s Revenge”的最新动态。继上次5月13日的报道之后,Jane’s Revenge又在多家“怀孕危机中心”(crisis pregnancy center,表面上看起来是堕胎诊所,但是实际是劝说怀孕女性保留胎儿的机构,常常对女性造成更大的伤害。一般被称为“假诊所”)制造破坏并涂鸦,留下“Jane’s Revenge”的字样。
Jane’s Revenge组织在5月10日的时候宣称,要求所有反堕胎机构在未来30天之内解散,否则将以激烈行动予以惩罚。推特上追踪这件事情的人每天都在更新相应的信息,30天的承诺到期,也就是6月10日,将是攻击发起的日子。现在是6月4日,还剩下7天。Jane’s Revenge同样表示,反堕胎的激进组织此前使用肢体暴力,乃至射杀,爆炸的方式杀害堕胎诊所的医护人员,她们的行动一定会与这个水平相持平。
每晚十点准时黑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