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 女英雄 🌕🌕🌕🌕🌕
大概整个欧洲都缺护士,听说是澳洲花大钱雇医生跟护士呢,走了好些。医院里面设备和药品那么先进,有那么多手段提升效率,结果效率提高当然就顺理成章少备人,省下来的利润,机构就笑纳了——且看什么时候变成卖方市场吧,但多半是不会的,要是没有行业工会出来牵头争取,最后就是白板对煞。
流水线工厂的工作,在纽约时报的报道描述中属于“重体力劳动”。
不过在中国打工圈的普遍语境中,这属于“轻体力工作”(重体力的是矿工、建筑工、农民之类的),因为这种工作对人的体力要求其实不高(不然古今中外也不会有那么多工厂童工了)。
虽然轻体力,但是这种工作对于精神的负荷极其巨大:
以我的亲身经历为例,几年前打工那会儿,有一天某岗位缺人,我被分配到了一个组装遥控器的流水线上。
(这种流水线工厂没有所谓固定岗位,工人随时会因为哪儿缺人而被安排换条流水线)
我们这条线的工人每人被分配到了组装四千八百多个遥控器的任务。
这是什么概念呢?
当时我粗略估算了一下:
我厂两班倒轮替,每班工作12小时,我是夜班,凌晨12点有30分钟吃饭时间,凌晨4点有15分钟休息时间。实际工作时间11小时15分钟,也就是四万秒出头。
平均需要在8秒左右组装一个遥控器。(这还没计算上上厕所之类的时间)
那款遥控器的组装并不是把两片遥控器的正反壳子一拼就完事了的(如果那样,啪叽两声就可以拼好一个,8秒太宽裕),遥控器生产全流程到了我们手上时有三个部件:
除了正反两片塑料壳子,还有软胶质的小颗粒(遥控器上的按钮),我需要先把按钮嵌进遥控器正面壳子预留的镂空里,然后再把反面扣好。
而按钮是极软的,用力稍大就会穿过镂空从另一边掉出来,用力小了又嵌不进去。必须用巧力刚刚好把按钮留在正面壳上,然后安装反面时还不能让按钮掉出来。
刚开始我甚至半天都组装不好一个,总是会让按钮掉出来。
而我却需要在几乎连续的11小时15分钟内,用我的双手,把同一套组装遥控器的动作,循环重复四千八百多次。
我的同一片肌肉,需要把同一类发力,反复做四千八百多次,每次需要在八秒之内做完。
肌肉在工作后期的劳累,在这儿反而是次要的(虽然把同一小片肌肉重复使用四千多次还是很恐怖)。重要的是,我的大脑必须要集中精力,在内心把这同一套流程思考四千多次。
这比把同一个单词抄写四千次恐怖多了。
毕竟单词写多了有肌肉记忆,后期脑子不动也能写出来。
组装遥控器不太行,走神了就组装不准。
我身边的工友们,各个都是身经百战的,不像我这种打工菜鸟。
有的人是组装得飞快,但是每天到了上班后期也是精神累大于身体累(而且肌肉的疲劳也会反馈给精神),许多人都打瞌睡。
那一天我累死累活干到快下班,也只组装了两千多个遥控器。(让我震撼的是,我身边有的工友居然提前几个小时就做完了一天的产量,做完以后开始摸鱼磨洋工……有人最终组装了五千多个)
最后临近下班时,是其中一个好心的工友送了我几百个组装好的遥控器,让我当成我的产量交上去交差,帮我凑够了三千六百多个的及格线,才让我那天勉强混过关……
(当时我感动得都要哭出来了。我跟那个工友几乎完全不认识……连话都没有说过几次,他却把自己的工作产出一下子送给我那么多)
(我对我的工友们的印象是,普遍都长着一张极其老实巴交的脸,性格也普遍特别老实。后来我想明白,不老实的人根本没有那种心力长期在工厂里吃这个苦。我进厂后最大的收获之一就是打破了我对农民工的各种刻板印象。)
那次打短工经历以后,我就特别特别理解三和大神为什么宁愿睡大街、吃挂壁面,也要多休息,也要少打工。
————————
编辑:
哇周师转了这条嘟文。那我想多写一点零碎的文字来记录我在工厂的见闻:
(a)我进厂之后发现,我的工友们的年龄段普遍集中在九零后。偶尔能见到看起来比较苍老的中老年。(我没有遇到过年龄比我小的工友)
而且除了我之外,我遇到的每一个工友都是农村人。(指户口)
(从工友之间的聊天中,我还发现,原来现在农村户口的人与城市户口的人,几乎形成了生殖隔离。工友们有很多都是跨省结婚的,但是ta们跨省结婚也只会是和别的省的农村户口人结婚,在ta们的意识里几乎没有和城里人结婚的概念)
(b)我进厂之前对于农村人其实是有某种刻板印象的。
我是在城市长大的老家在农村的人。节假日回老家的经历、网上对农村里中式恐怖故事的阅读,让此前的我对农村的非知识分子群体是有某些比较负面的刻板印象的。
那次进厂经历打碎了我对于农村人、农民工的几乎所有刻板印象。
我意识到其实我印象里的相当多底层之恶是来自被娇纵坏了的城里人……农村有农村的中式恐怖不假,但是城里人对农村人的许多偏见都是严重失实的。
(c)我是因为有亲戚在厂里上班,所以才进这个厂打工的。因为这层关系,我是厂里的正式员工,有正式的劳务合同。
而除了我之外,我遇到的每一个工友,全部都是劳务派遣的临时工。也就是理论上来说,这些人都不是工厂的雇工。
(d)然而,和网上对于“临时工”这个身份的负面描述恰恰相反。我震惊地发现,我身边的这些临时工们,工资是远远高于我这个正式员工的。
明明工时差不多长,都是每个月320个小时以上的工时,我一个月到手工资4500+。
而我的临时工工友们,普遍能有6000+的工资,有的还有7000+甚至更高。(深圳工人的收入在全国民企工人里是顶级的。)
后来我一番研究,发现:原来,墙内互联网所说的那些“悲惨的临时工”,指的全部都是国有垄断单位的临时工。
这些被国有垄断单位雇佣的临时工,没有一种叫做“编制”的东西。干着和体制内的有编制者一样的活儿,待遇却远远不如。
而市场经济下的民营企业的临时工,跟这种境遇完全不搭边。
我这样的正式员工,好处就是稳定。以及可以熬工龄、而且工厂给交社保。
而民营工厂如果想要临时从社会上招人,就必须要根据当时的市场行情,依据劳动力市场价格,服从供需关系来招人。再加上临时工没有社保,于是乎临时工的工资就会比正式工高一大截。
(此处的临时工就是我前文提到的“月结工”,不过也有的临时工是把一轮几个月的工期干完再一次性结清工资。深圳这边的普遍情况是,同一个岗位,月结工时薪高于正式工。正式工时薪有的比日结工高,有的比日结工低)
(e)我是进了厂才知道。
原来现在中国的大部分流水线工厂,除了富士康这种特别遵守劳动法的以外。都是默认每周工作七天无假期的……对,一年到头来连一天假期都没有。假如你有急事,或者身体受不了了想休息,可以临时向领导请假,工厂视情况会给你批假,但是不一定每次都能批准。
我身边有工友连续工作了很多天想请假,工厂小领导没批。
工友跟小领导说自己一个月没放假了。小领导回复说我五十多天没放假了。(小领导也是工人,只是会负责一些文书和简单的人员管理工作,相对轻松一点)
有一次我偷听工友闲聊:厂里有个工友两个多月没休假,工友们窃窃私语说觉得那个人不要命了。
我因为是小领导的直属领导的亲戚,倒是每次请假休息都会批准。我当时一个月请了三次假,休息了三天(我怕自己休息太多给长辈丢脸,每次都咬牙坚持到十天左右才敢请假),身边有人觉得我休息太多了……
(f)几个月前李老师有一条推文说,深圳某工厂的工人因为老板故意不让工人加班,导致工人聚集起来抗议酿成群体性事件。
那条推文下的留言里我没有看到任何一条留言理解工人的行为。
大家看起来都完全不理解怎么还有想加班导致的群体性事件。
虽然我也不能完全明白原因,但是因为有那次短工的经历,我特别理解那些工人的行为:
在深圳找工作期间,我浏览了大量工厂张贴的招工启示。
我震惊地发现,原来在工厂这个圈子里。工厂的HR们是会把“我们工厂加班多”当成招聘的卖点,写在招聘广告的显眼位置的……
为什么会这样?我猜测,大概因为在深圳,以及中国的很多地方,那些不当日结工,愿意当长期工的工人们,许多都是指望着多加班来多赚钱的……在ta们眼中,一天要么休息久一点,要么多干点活,工作八小时和工作十二小时对ta们来说区别不大,但是工资却差了很多,加班太少对ta们来说是很划不来的。(有些工厂是均匀时薪制,干多久就是多久的钱。但是有些工厂的基础时薪定得很低,然后到加班时根据劳动法给1.5到2倍、3倍的工资,如果没有加班,工人的工资会少特别大一截)
我在快餐店吃饭时,会偷听身边桌子的人闲聊。
当时是新冠瘟疫期间,我有一次就听到隔壁桌的人抱怨说因为封控,自己这个月加班太少,接下来怎么过啊云云……
(g)在工厂工人圈里有一条禁忌:不要在下班以后打电话找别人谈工作,这是大忌。
这条规矩,是某次小领导休息期间我正好有事,我打算打电话找小领导后,身边的工友大惊失色地严厉告诉我的。因此我印象特别深刻。
仔细想想真的是,工人的休息时间太宝贵了,而且工人真的不欠着哪位领导的什么东西。别想像麻烦白领那样麻烦下班以后的工人。
(h)虽然在深圳经历了如此惨烈的一次打工。但是我反而越加推崇市场经济、反对政府干预了:
我发现,我在打工过程中见到的许多灾难性情况,背后都是因为政府的干预。见到的许多好的地方,都是来自市场经济。
我的工友们几乎全员农村户口,背后就来自中国对农民几十年如一日的系统性歧视与资源收割。
我的工友们在与资方的博弈中处于弱势地位,背后就来自于党国的力量——每个工友都是单打独斗,ta们无法组成工会等民间互助结社。历史上想在党国组建真工会的人下场都很惨。
工友们被迫原子化,并不是因为资本主义,而是因为极权干预。
虽然工友们如此如此原子化。但是哪怕ta们以独自一人之力,与资方单独博弈。也博弈出了这样的生态:
工人们靠出卖力气吃饭,想找个新工厂干活太简单了!ta们根本就不太怕丢工作。
ta们可以随时在不同的工厂之间切换,根本就不惧怕个别工厂的普通威胁。
工厂不给放假,ta们也能探索出日结模式自己给自己放假。
有这样的长期温和博弈在,要是有一个“结社自由”“新闻自由”的市场经济社会,工人们根本不可能那么被动那么弱势。
(i)上网的时候我经常能见到的一项进步劳工议题是“同工同酬”。
这项议题是说,社会上有许多的人,这些人彼此干着同样的岗位同样的工作,但是收入差距却非常大。明明同工,但是却不同酬劳。这非常不公平,应该改变。
那次打短工的经历里,我也注意到了同工不同酬的现象:
前文说过,我这个正式工的收入,是比我身边的临时工们低很多的。
正式工稳定又有社保,临时工钱多,看起来也说得过去。
但是前文也说了,临时工之间的收入,差别也是很大的。
这又是为什么呢?
其实也很简单。
前文说了,民企要在缺人手的时候从市场上临时招人,那么自然就要服从市场的供需关系。于是乎,同一批在厂里做事的工人,有些是就业行情很好的时候招进来的,有些是就业行情不好的时候招进来的。
行情好时可能需要24甚至26元的时薪才能在深圳招到人,行情不好的时候则只需要15块钱就能从市场上招到人了。
同样是每月工时350个小时,时薪15元的工人税前月入5250元,时薪24元的工人税前月入8400元。差了三千多元。这就是那个厂的工人之间收入差别那么大的原因。
这种条件下的同工不同酬,我觉得是合理的。作为市场供需平衡的一部分,在这种用工模式下,工人为了谋取高工资,就会频繁地换厂工作,进而带来市场供需关系的波动,让劳动力市场的价格博弈到合理的区间。
(对了,至少我看到的众多招聘广告里,并没有区别对待不同性别的工人,同一次行情里招进厂的工人,不分性别,时薪是一样的)
(j)在深圳街头浏览招工广告时我还注意到一个现象:工厂们偏爱女工人。
很多重要关键的工人岗位(比如某些工厂仪器的操作员),招聘广告上会写明只招女性。
这种情况,我在长毛象上也看到过相关讨论。当时象友的说法是,农村那边由于重男轻女情况更严重,所以现在农村的年轻一代人里,被宠坏的男宝的比例太高。而农村女人则普遍吃苦耐劳。工厂的资本家们在长期实践中发现女工人真的普遍更靠谱,于是许多岗位就只招女工。
我打工的那家工厂也是一眼望去,女工人的数量明显多于男工。
(所以几个星期前我在微博上看到当时很火的那种 “底层男吃15块钱盒饭” 的说法时真的感觉蛮好笑的。我厂那么多吃10块钱盒饭的底层女,但是那些在微博上发表高论的人并不会知道她们的存在)
(k)说到吃盒饭,我就想起来了。在那个厂,吃饭也是一件让我印象深刻的恐怖故事。
(啊,没想到我居然会写着写着就把alive.bar的每条嘟文5000字的上限用完了,我在下面继续写好了)
(缓慢打字中
看过 TXQ FICTION 第三季 🌕🌕🌕🌕🌑
这整套模棱两可的拍法倒是都没有让人觉得不耐烦,是很厉害的呈现了啊
关于 TXQ FICTION 第二季,可能包含剧透或敏感内容
看过 TXQ FICTION 第二季 🌕🌕🌕🌕🌗
层层递进做得很好哦,而且这种被家庭关系掩盖着的问题,可真太东亚了。这季跟流行解读不同的想法是,也许一开始饭沼家去找矢代,就是因为明正在家研究灵异,令他们感到了危险,想着要以毒攻毒,结果仪式出了问题,招了连环杀人被害者四名的魂来。明正当然也不想的,但也知道没办法化解了,所以先下手为强。现在当然是洗心革面了,所以还会给倒霉路人寄苹果。
关于 TXQ FICTION 第一季,可能包含剧透或敏感内容
看过 TXQ FICTION 第一季 🌕🌕🌕🌕🌑
最后的情侣照是米原自己对镜拍的呢,所以后面发现的那么多位石永可以拍到生活照也不稀奇,如果他是用摄影爱好者的身份来接近她们的话。其实关于再生的石永是否还有个类似胭脂扣的可能,就是石永和米原是那种相约自杀的情侣,但米原独活以至于石永阴魂缠绕不散甚至成为怪异,米原穷其一生也只能一次次杀死她,希望她能转生,其实如果米原也去世了就不会再生了,所以后来米原决定自杀或者被决心一次性解决问题的组织送上路。
看过 惊变28年 🌕🌕🌕🌕🌑
居然很不错,世界观的展开又有趣有超越前作,是融合了 i, robot 的一点设定吧。天天思考死亡的医生建立的纪念碑虽然凄美,但这个人物止步于此稍微有点浪费。可惜最终杂耍团出场太过搞笑了啊,跟全片基调相差太大。所以还要拍280年后吗?
突然感觉占士刚这把花了三点五亿给扎导吸了一波粉,眼看着连 BVS 也有翻盘趋势了啊。剧院版 BVS 就是坠好der!#今日暴言
看过 走失孩童录像带 🌕🌕🌕🌕🌗
很有想法,虽然外婆的故事倒是听到过的2ch上面的帖子,突然自己开始播放录像的电视也因为贞子的关系新鲜度稍差,但是探讨家庭悲剧的思路是加分项。氛围的营造也很到位,车内响着铃环视一周的那个镜头发毛的程度近期最佳!
看过 蜘蛛头 🌕🌕🌕🌑🌑
半场好戏,改编成被骗放弃自由意志比主动放弃其实要更说得通一些(但是片中的实验过程设计还是很草率啊),最好的一场是teller跟锤子吃完了快乐药讲伤心事,倒是似乎比后来跟真爱倾诉内心罪过的部分要更强一些,可惜跟角色的连接感还是不太深。结局可真是太随便了,用旁白收束也显潦草呢。
看过 仪式 🌕🌕🌕🌗🌑
比一般的驱魔片做得好的地方:多位修女的信心得到了不同角度的展现、由于兄弟过世而有所动摇的神父寻回的信心与得到的回应、嘉布遣会神父在俗套刺头之外的温和坚定、emma 自己的全心依赖。斗法本身没什么太好看的,但是与撒旦争斗的并不是神啊,而是寻求并得到了神庇佑的人本身。丹丹龙这是第三次演寻回信心的角色了吧,这样下去会不会有点 type cast 了呢;帕西诺的表现倒是近期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