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5的12h赶工中,本来想写开放式结局的结果今天的糖把我砸晕了……折磨他们的心情(短暂)消失了……接下去该写什么啊我现在只想看fuma一记直球把kenty砸得困惑震撼加动摇的超土情节……
#电光幻影
端传媒异乡人栏目真的很好,看了前天发的一篇稿件,还蛮感概的。
面对其他背景的人,我也无法那样自如地批评这个国家。Government、government,我一遍遍使用这个主语,因为那样可以避免Chinese成为我的批评对象。我不介意世界对中国人的观感,我也可以假装置身事外,但我不想笼统地指责这个包括我在内的集合。
可是在我激情澎湃抱怨这套体制这个该死的党国的时候,我居然从屏幕对面听我讲话的外教眼睛里看到了贪婪和期待。那一刻我什么也不想说了,当我的言说成为了他验证已有认知的素材,那种猥琐的猎奇欲让我不适到极点。
我知道他们是没办法理解我的。我也跟另一位外教长期交流,做社区工作的她是个很好的倾听者,她也不满反堕胎者不满白人特权不对资本主义抱希望,最常做的事是论证美国社会也不行社会主义或许还不错。但是听到我在上海三个月足不出户,听我转述的封城期间种种见闻,她也只能皱着眉头很抱歉地说“oh, that’s terrible”,那就是全部了。
可是我说那些话并不是为了得到同情啊。我甚至怀疑在离开这个国家之后我还能不能像现在这样愤怒地控诉。我要以受害者、遇难者、幸存者的身份,把自己和盘托出,给另一个国家递上我的申请信、我的投名状吗?我是我受难记忆的人质,我为了好好活竟然要再投降一次。为什么仇恨蔓延万里,凭什么是我四处流亡。
在看《翱翔于天际的夜鹰》,因为是美女所以受欢迎所以养成了温柔有礼的性格/因为是丑女+原生家庭问题所以性格阴暗扭曲,这种理所当然的写法也是蛮现实蛮悲哀的。(介于美女和丑女之间惶惑的平凡人注定在第一集遭受双倍暴击)
#摸鱼札记
觉得如果女朋友离开我我可能很长一段时间都找不到这么好的聊天对象了/已经被可以和她聊任何事情的模式惯坏了因而略微忧愁起来,人生第一次想对一个人大叫“一生一緒に遊んでくれよ”
#乱世浮生
非常喜欢The Sandman里面那种所有人性取向都很流动的感觉!#摸鱼札记
《你並不懶惰:如何有創意地在混亂中搭建生活秩序》
一個非常inspiring & validating 的13分鐘視頻,如果你有ADHD或者做事方式隨心所欲混亂邪惡,對嚴格的日程表接受不良,可以來看看如何能過得稍微舒心一點......
打算今晚把這個視頻加個字幕給我父母發過去,讓他們不要把我妹妹逼得太緊,再附上辱罵中國教育一萬字
(或許加完字幕的成品也會傳到B站上,如果有人想看的話?>///<)
这里发一下过去比较有名的一篇文章,解释台湾内部自我认同的差别。我是不太想多对别人的事情插嘴。但台湾的自我认同的演进方式其实非常的现代。这种演进其实是从反思国民党的propaganda开始的。从类似于《悲情城市》里所展现的一样,台湾人开始意识到认可威权,和由威权所定义的单一族群是错误的。由此作为一个契机,人们开始意识到台湾人可以是闽南人、客家人、原住民(高山族、阿美族)、马来移民、越南移民、中国移民等等。在这些具体的身份开始终于显形了之后,才开始有具体以台湾为视角的讨论。(不然在学校里地理都还教长江黄河这种跟台湾不相干的东西)“如何认同自己”和“如何认同自己的国家”是直接相关的。以张惠妹为例,假如她认定自己是中国人,那么她卑南族的身份就是不存在的。因为中国没有卑南族。这样一来她的名字就不是Kulilay Amit。下面复杂化的光谱暗示了复杂化的自我认同。
追星黑泥
这几个月觉得把和8的距离拉远一点(意思是本来相隔2000公里现在拉到3000公里)会更快乐,本来以为会淡坑乃至退坑后来想想十几年前消失的初恋(x)还时不时借尸还魂攻击我,我的人生中就不太存在“退坑”这件事……
然后搞粽最开心的一件事就是基本不需要在出新专新单封面的时候给自己做心理建设,17年之后没有什么丑得让人大跌眼镜的东西(17年之前的专辑封面设计我当它们不存在),更不需要在被丑到之后在心里自我安慰“爹不疼妈不爱关西团就是得拼命强化刻板印象卖地元爱”,管他是什么爱呢丑就是丑。
事实证明:拉远一点确实很快乐!同时搞两个团我就莫名其妙重新拥有了“稍微一点点不入我法眼的东西我都可以选择不为它们花钱”的自由!不会被自己道德绑架了
但认识并深度聊过一些的8er和屯姨都太可爱了这是搞别的任何东西都不曾拥有的体验(幸福叹气),我扭曲的口味注定我和热圈主流嗑法格格不入,南极圈开拓者来到热圈只想躲在冰面下当潜水员
「萨莉·鲁尼有一点倒是写得准确,对于许多优渥家庭出身的文人来说,阶级、环保议题、身份政治、第三世界和马克思主义都只是一种谈资,不会深入到行动、走出舒适区的谈资,他们事实上没有走出那片精致的街区,也不会经常和他们口头关心的对象打交道,他们只是需要这种谈资来彰显品味、甄别同类,获得一种智识上的优越感、平衡感和道德上的自我宽慰。」
來源:https://m.douban.com/people/67494547/status/3940305769/
存檔(1):https://archive.ph/pCnAw
存檔(2):https://web.archive.org/web/20220727213025/https://m.douban.com/people/67494547/status/3940305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