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把书店里偶然看到的这本《如何科学学外语》看完了……本来以为这会是那种畅销书,但其实不是,作者是应用语言学的一位日裔教授,从相关前沿研究和一线教学中总结出了一些第二语言习得的原理、本质和方法。因为太穷不想买书,把一些重要观点归纳一下:
*外语学习和母语的关系
-语言之间的相似程度称为“语言距离”,母语和第二外语之间的语言距离可以预判学习的难易度。不同语言之间的距离见表1.
-“语言距离”对语言学习的作用方式部分体现在母语和第二外语之间的“语言迁移”上。母语可以直接应用到第二语言中的规则叫作“正迁移”,反之叫作“负迁移”。母语和外语的距离越近,越容易直译,即越容易产生正迁移。
-学习者对于非典型的语言规则,更容易依赖母语进行直译,因此如果没有充分输入就输出可能会固化错误表达。
-除去语言迁移外,还存在“发音干涉”、“语用迁移”(社会语言学迁移/文化知识迁移)等。
*成功的外语学习者的特征
1.“年龄”
-母语习得成功率极高,但二语习得成功率则很低。解释这个现象的“临界期假说”认为,学习者一旦超过临界期(十二三岁),外语水平就无法达到母语水平。
-“临界期”的一些解释:大脑可塑性;成人的分析能力导致事倍功半;心理差异;“母语过滤器”的形成;学习环境等。
-但对于二语学习,是否能够达到母语者水平上限并不特别重要。
2.“适应性”
-双语研究中关于语言能力的两个概念:“基本社会交际能力”和“认知学术语言能力”。
-评判语言学习适应性的三要素:“语音辨别能力”、“语言分析能力”、“记忆力”。其中记忆力最为重要,并不是记忆语法规则,而应该记忆大量的对话和句子表达。
-儿童和女性对于语言的适应性更高;外向性格对于提高“基本社会交际能力”更有帮助。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最重要。
3.“动机”
-无论是工具型动机(为了考试)还是融合型动机(为了了解文化/生活等),高涨的
动机和外语水平显著正相关。
*外语的学习机制
-语音、词汇和语法远远不构成一门语言。语言无法完全用规则说明。因此输入远比输出重要:输入能力可以迁移到其他能力,特别是听力。
-但语言习得的关键在于“大量的输入”+“输出的需求”。“需求”是指,你甚至不需要很多实际输出,而只要在脑海中反复练习,就能和实际说话达到的效果相似。
-“输入假说”+“监控假说”:理解输入信息时无意识的“习得”在语言学习中占大部分比例,而有意识的“学习”作用不大,除了在你检查自己对不对的时候。
-“自动化模式”理论:所有技能刚开始都必须要进行有意识地“学习”,在逐渐熟练后就会成为无意识的自动化行为,从而不再占用我们的工作记忆容量。
-现代学者的观点多处于这两种理论之间:理解输入信息可以产生无意识的“习得”,而有意识的课堂学习可以促进无意识的“习得”,并且加速语言处理的自动化。
-总结成功的语言学习的要素:理解并分析大量的输入+有意识地记忆例句、文章和对话+输出和练习的需求。
*高效的外语学习法
-集中某一领域进行输入。选择有基础或感兴趣的材料反复收听或大量阅读,避免过于不熟悉的材料。将同一份较有难度的材料同时用作阅读和听力:先听,再读,再听,同时进行一定的文本分析。精读/听可以借助语法翻译法,泛读/听侧重于理解内容。
-提高学习动机,尽快从“学”外语转换成用外语获取外界信息。
-背诵例句、对话、文章、表达等,比单纯“创造”语言要有用。
-坚持每天做一点输出,促进大脑的演练和自动化过程。把握好“正确性”和“流畅度”的平衡。
-比起无意义学习(背单词书),尽量有意义学习(语境记忆或联想记忆)。
-学习一些交际策略,有效避免学习过程中输出出现问题。
-模仿发音、节奏和语调。使用影子跟读法和模仿输出。
-掌握基本语法,忽略生涩语法。
-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不同人根据条件不同适合的策略不同,一些常用的策略:“记忆策略”-利用技巧储存和记忆信息;“认知策略”-整理已学知识;“补偿策略”、“元认知策略”、“情感策略”、“社会策略”等。
-有效的教学模式:“输入模式”和“输入-互动模式”。前者侧重输入质量,后者侧重交流质量。
#抑郁自救
分享一个魔法。当想做某件事情,却不敢迈出第一步时,可以告诉自己:
「试试看呗!」
逼迫自己做事并不舒服,抱着尝试的心态会更舒服。比起“这都没勇气吗,懦夫”,还是“试试看”的声音更温柔。
「又不会死!」
只要想做的事情合法合情,不会致死,那就试试看。想做某件事不需要合理,脸皮厚一点会比较开心。
「人都会死!」
死前多做点想做的事情会比较开心,做到就是赚到。
「下次再试!」
错过的话也不要紧,人生很长的。虽然人都会死,但是毕竟自己还活着嘛。活着就有机会。
还可以混搭着用:
没用的吧——试试看呗。
我好累啊——下次再试。
我失败了——又不会死。
我出糗了——又不会死。
我社死了——人都会死。
我发现你并不特别时
心情就像小王子遭遇一整个花园的玫瑰
我对你的爱意与崇拜像是都浪费了
“不会啦怎么会是浪费呢”
我想象被朋友用来开解我的修辞手法
是你耗费的时间使其变得珍贵——
一如小王子的自我安慰
而小王子自身亦成为一种修辞
在社交网站遭遇皇室头衔的通货膨胀
一万三千名小王子为一万三千枝玫瑰浇水
这不是一个精确的数字因为要考虑到王子与玫瑰的关系相互交叉彼此重合的情况
而我读你时仍像小王子看见玫瑰
心动而且心痛
我被你传染因而写诗
我写诗,就像喝醉后的呕吐
现代诗太自由了就像失却本来形状的呕吐物
你也一样
我以为你是特别的
实则只是一头扎进了酒吧里一只陌生的马桶
#我行我就分行
德累斯顿或许在中国人心中的默默无闻,但却被西方社会所广泛熟知,是一座历史悠久,命运多舛的城市。Dresden本意是,河边森林的人们。这座城市有据可考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206年,其后,其作为萨克森选帝侯国(神圣罗马帝国七大选帝侯之一)和萨克森王国的都城,加上发达的陶瓷制造业,钟表制造业,一度成为欧洲消费水平最高的城市。其繁华富裕程度,直到今天,通过参观老城区,也可窥知一二。
在二战尾声阶段,这座城市因为被盟军进行了无差别大轰炸,大量古建筑被完全损毁而又被世人所知。所以,我今天看到的95%的建筑,都是二战结束后重新修建的。从远望去,这里的“古建筑”,有的砖块和雕塑黑黢黢的,绝大部分则看起来比较新。黑色的就是当年盟军轰炸后,历经大火却依旧保存完好的部件。新的就是战争结束后重建过程中,按照图纸重新建造的部件。
1 夕阳下的皇宫
2 皇宫全景。其规模很大,分成几层,屋顶还有观景台,雕像也都很精致
3 圣母大教堂。在二战盟军轰炸期间,该教堂几乎完全被摧毁。如果细看可以发现,有少数部分是黑色的,这些就是历经大火后依然保存完好的砖块,在重建过程中又用了上去
4 大家认为的标准德国菜,猪肘配酸菜。我想要补充两点,一个是肘子确实好吃,但是酸菜和我们东北酸菜相比太酸太咸。二是中国人认为的德国传统菜(肘子酸菜黑面包),其实只是德国东南部的特色菜,其他地方很少很少吃(比如居住在西德的对象就从来没有吃过肘子,我吐槽她是假德国人
十年前嘲笑女朋友仿佛活在九十年代的香港,现在觉得搞不好我也活在九十年代的日本然后她在去东京的时候遇到了我(x
#乱世浮生
在“给同人闯作起标题”这件事上的困难自写fmkn以来愈演愈烈,已经从抄袭歌词开始向歧义+语病丛生的方向发展了 急需起标题师(虽然好像没有这种师
#电光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