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痛苦视为不好的,把情绪作为「管理」 的对象,可能是一件相当现代的事情。
从前人们怎么体验痛苦?浪漫主义文学中可能是审美的对象。没人对悲痛欲绝的主人公说,不能再痛苦了,明天得上班,你有论文要写,你得毕业,不能打扰你的朋友……没有人要求一个痛苦的人要执行这些社会「功能」
(友:一个诗人写了十年悼亡诗,也没人叫他别写了别悲伤了(虽然男的写悼亡诗又是另一个槽
情绪成为「管理」 的对象,可能同步于人成为工业生产的生产力「工具」 ,你得工作你得有效率你得为资本创造价值。
这改变人体验情绪(和自我)的方式。你首先为外部的事件痛苦,然后你痛苦于——我无法管理痛苦,无法管理自己,在痛苦中无法运作,我无法(正常)运作…
但人不是机器。体验痛苦,需要休息,这些都是作为人的一部分。
(流行)心理学一方面极度(只)强调情绪,教导人们要允许「负面」 情绪存在。但如果不看到这些历史、社会因素对个体的影响,就只是另一种情绪管理术,依然是把责任推给个体,同时也是在巩固这个把人视为工具的结构。
心理学解释在个体生命经验中占主导位置,本身也是因为这个结构如此牢固。
给大家分享一个我在医院洗手间看到代孕电话的小技巧!
用手机把号码拍下来,然后拿这个号码去什么医疗整容、金融贷款、教育补习的地方溜达,懒得主动注册啥的也可以在接到骚扰电话的时候把这个代孕号码报出去让它被骚扰。
不会说话的可以参考一下我的实操↓↓↓
(我刚才就接了个补习班骚扰电话)
对面:这位家长您先别急着挂电话,您现在孩子上几年级的呀
我:你们这都有几年级的补习呢
对面巴拉巴拉介绍了一堆,我说我现在没空,你联系我另一个号吧,然后我把在医院拍的代孕号码报过去✌🏻
对面:您什么时候方便呢
我:哦我那个号什么时候都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