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备把之前买的其他本都一起扫了,过去40天买了50本,还有80-100本左右比较感兴趣的待买,可能最终会在200左右,但在我已知范围内挺多都有人扫/汉化过,这部分不打算再重扫,可能直接列个汉化原链接指个路也给自己留个档。要是有人想看的话,也算是我在学码+存档路上的一个额外收获吧。
豆瓣上迎合国内经济下行+政治保守的保守主义女权内容已经越来越多了,从小组入侵到广播,言论空间收紧所导致的集体降智已经显现,当先锋的主张无法被充分讨论,那保守的主张则必然独占鳌头,尤其那些近一两年才注册、每条广播蹭各种标签的账号怎么看都是批量制造的,这些账号宣扬着各种保守的理论,几乎就是明目张胆把本土糟粕和时下女性的议题杂揉在一起,以一种独特的「女权主义女德」形态呈现在眼前,狠狠抓住文化封闭经济下行导致人群思维保守化的流量密码,在一个不允许上街不允许讨论红线之上话题的环境里,这种畸形的「启蒙」,一定会让本该反骨的思潮朝着老大哥喜欢的方向发展,所以你说没有人吃女权饭割女性韭菜我是绝对不信的,只不过,这群人恰恰不是小粉红担心的「境外势力」,而是彻头彻尾的「红色势力」,例如今天看到一个反对性自由的广播,评论转发令人瞠目,连在言论层面讨论性的自由都没体会过,就已经反对生理上的性自由了,我已经逐渐怀疑当下的女性议题里有没有官方下场的操作了,毕竟女权议题经过铁链女之后是明显压不住了,官方很可能会想,与其让中国女性接受西方民主女权主义的「异化」,不如由我们直接主导和批量制造符合中特社的女权,从根上裹小脑来防止女权思潮对专制统治造成冲击,另外经过友邻的提醒,如果细想近期上野千鹤子这位马克思女权被大肆营销的现象也是非常奇怪且可疑的,很明显不是巧合,就算此事与官方无关,至少也是出版社窥探到中国社会文化之后的投机行为,总之女性主义在国内被保守思潮反噬到这个程度实在令人遗憾,如果西方女权在左,沙特蒙面在右,那现在简中主流的女性议题的话语权已经在明显的向右转向了
大家好,经过大约三周的开发过程,Linkleaner 准备正式和大家见面啦!在此之前,我们将为大家提供公开版本的 Beta 测试(之前为封闭 Beta 测试),以期在正式上线之前进行最后的准备。
太长不看:https://testflight.apple.com/join/Rd5X4hgy
Linkleaner(Link Cleaner)是一款用于 iPhone、iPad 以及 macOS 的一款链接跟踪参数清理 app——当你在 app 里分享链接的时候,这些链接很有可能会带有「跟踪参数」。当你的好友或者粉丝点击未经处理的分享链接时,这些网站或 app 有可能会获知你们之间的社交关系,从而为「个性化推荐」以及「个性化广告」等提供参数修正。
与一般的跟踪参数清理 app 不同的是,Linkleaner 拥有名为「原身检测器」的功能。它可以在其他 app 或网站提供短链接形式的分享链接时,找到链接原身和所携带的参数,再进行清理。
除此之外,这款 app 还有 Action Extension 功能、以及优化过的 macOS Catalyst app 等待大家体验。欢迎大家随时给予反馈!
猛推荐一下这个 iOS 上的书本 / 文件扫描 App,vFlat。
对我来说它的超级亮点主要有这么些:
1. 可以自动拍摄。
2. 可以一次拍一排两页,很适合扫描翻页书。
3. 可以智能去除手指。
4. !!!免费!!!它免费!!! 😘
综上,我们就可以把手机用什么手机支架来架在上面,然后下面手动给书翻页来扫描,不用担心手指被拍进去。就类似一个手机上的智能高拍扫描仪。我已经扫疯了真的好好用。 (是有多疯
EDITED:Google Play 也能下载,安卓也能用。
EDITED 2.0:现在它收费了对不起 😭
向大家强烈推荐两本成瘾相关的书:《运气的诱饵》与《我们为什么上瘾》,都是“理想国”出版社出的,分别围绕机器赌博和药物依赖问题。
此前在看关于为什么虐待关系难以脱离的文献时,有一种解释就是从成瘾的角度对可能的心理机制进行分析,主要引用了间隔正强化的观点进行阐述。这也是各种类型成瘾的通用解释机制之一。
无论是虐待关系、机器赌博还是药物成瘾,有一个核心问题或者说需求就是对情绪情感的调控与应对。
《我们为什么上瘾》这本书的作者以自己为个案,从发展与学习的角度理解成瘾,很核心的一个观点就是,服用药物的重要诱因是对青少年时期内心的情感创伤做“干预”,而后因为重复而逐渐上瘾(这是习得性的,所以说是一种“学习”)。对比家庭、学校或社会对自己的不接纳,药物(有毒但)至少暂时地提供了一种“良好”的体验。
机器赌博也是类似,成瘾者清楚地知道自己最终一定是输的,但他们并不在乎,他们要的是在赌博的过程中进入一种脱离社会与他人的、自我隔绝式的“迷境”状态,他们是对这种体验上瘾,而不是为了赢钱。显然,这也是和人的情绪情感相关的。而赌博业也正是抓住这一点,大作文章追逐经济利益,书中有非常扎实的分析与揭露。
这两本书在我看来都是非常优秀的学术/严肃/非虚构写作的典范,围绕各自的主题,从多个维度进行了全面而有力的分析。在共同的成瘾问题上,相互映照和补充。
基于心理学的实证研究,结合作者自己的个人经验与反思,沿着发展与成长的时间尺度,《我们为什么上瘾》对成瘾的心理机制有更全面的分析。此外,除了成瘾还同时涉及创伤、ADHD、ASD 等概念。
《运气的诱饵》实际的英文名是 Addiction by Design。似乎因为某些原因不被允许直译,于是中文名没有显露出“设计”这个重要概念。相比机器赌博成瘾的心理机制,本书更多的片幅用在介绍赌场本身的环境设计、赌博机器的算法设计、以及人机互动的体验设计,对于成瘾有哪些可能的影响。
成瘾究竟是人群中少数个人的特质性问题,还是所有人在某些条件下都有可能产生的问题,这两本书看下来,每个人肯定都会有自己的想法。
两本书的内容都非常丰富,以上我仅抽取共同的情绪情感调节问题特别提及,并意在与之前对虐待关系的阅读理解形成串连。
#长毛象安利大会 推荐chatGPT的chrome扩展「Voice Control for ChatGPT」
有了它之后,你可以直接和GPT进行语音交流了。有人用它练习英语口语,我用它练习日语听力,还可以调节AI说话的速度,好用到流泪。唯一的不足是扩展中的发音有点刺耳,期待有一天GPT扩展的发音能至少媲美微信读书中的AI朗读。
黑泥
明里暗里都“催”过几次了依然是“有空整理发您”就没有下文,一个月了都……效率太低了太低了太低了!!真的很抓狂!!所以到底这个整理是有多难,清单我都列得清清楚楚的,去重后打包发我到底是有多大的工作量啊?
说不乐意吧我都已经直接挑明态度了但是对方一直表示感谢,说乐意吧算了我不说了。开始怀念冰冷但专业的职场生活,本来想着都是为爱发电我就尽量避免爹味(没给对方定死线),结果这免费的代价可真是高昂,而且花时间花精力(现在还在花钱)的明明是我怎么搞得特别卑微似的,对自己感到无语。
不打算再催了,事成了送两星期售后跑路,成不了就辣个男人落地当天滚蛋。总之我已经打算自己存几份加密云端,抓到人直接塞,本来就是擦边,还是擦边的擦边,当初为什么不低调点。
再说了,因为(总算)开始自己买本+学日语,突出个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感觉彼此也不太互相需要。封闭小环境来来回回也就是些温和又重复的观点,交流毫无锐度和新鲜感可言,准备远离。
豆瓣把我精选基督教片单封了,我就发嘟吧。这片单含金量过高,神作扎堆,不分享可惜了。对基督教没有了解的网友也可以看,它们都是公认的艺术价值极高的片子。
1️⃣ 卡尔·德莱叶《圣女贞德蒙难记》1928
贞德受审和处刑的过程。默片,上古神作,看了的小伙伴都说感人。
2️⃣ 英格玛·伯格曼《第七封印》1957
中世纪大瘟疫背景,人与死神博弈的故事。含对宗教和信仰的质疑。
3️⃣费德里科·费里尼《甜蜜的生活》1960
一个游走在各个社交场合中的记者的生活。人们在信仰失落的现代社会中的精神状态。
4️⃣英格玛·伯格曼《处女泉》1960
中世纪欧洲背景。重提经典问题:既然上帝是全知全能的,为什么还有罪恶?李安“看不懂但大受震撼”的片子。其实不算难懂,故事性很强。
5️⃣皮埃尔·帕索里尼《马太福音》1964
还原圣经新约,基本没有改编。想了解新约故事可以直接看。
6️⃣罗伯特·布列松《乡村牧师日记》
内容如题,小说改编而成。不太像布列松的一部,但效果出奇地好。
7️⃣谢尔盖·帕拉杰诺夫《石榴的颜色》1969
中世纪亚美尼亚吟游诗人的一生。描述不出这部的影像魅力,只能开看。
8️⃣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牺牲》1986
站在现代文明的灾难中召唤信仰。老塔遗作,私人影史top1。
9️⃣维姆·文德斯《柏林苍穹下》1987
冷战时期两个天使游历柏林的故事。剧情相对丰富,有温情也有伤痛。
🔟贝拉·塔尔《都灵之马》2011
一对父女七天的残酷生活,对应上帝七日创世。有人认为此片反基督,也有人认为反尼采。
另外推荐一部不算太艺术的基督教电影:
爱丽丝·罗尔瓦赫尔《幸福的拉扎罗》2018
当代农民圣徒的故事。片单中故事性最强的一部,也是最新的一部,很容易看懂。
看到有几位象友担心GPT-4的出现会影响转码,其实就我就几个月的使用经验来看,ChatGPT的出现绝对是利好转码的。转码会因为ChatGPT的出现更轻松,收益也更大。
以我自己为例,我只在两个月不到的时间里学习完Java的基础、中级和高级和简单的HTML\CSS\JavaScript后,就能在ChatGPT的帮助下尝试开发一个较为复杂的Web应用程序。(当然只学这些完全不够,但是剩下的可以在开发的过程中遇到再学,这样的学习效果反而好得多)
而且学习的过程也相对简单得多得多。在使用ChatGPT之前,我曾以Google+书的方式学习Python,无论是效率还是学习的深入程度都完全比不上使用ChatGPT(因为Chat可以往上或往下延申知识点,还可以和其它知识点对比,同时告诉你如何应用,而且还帮助你改正错误等等)。
这其实也就是说,未来的转码人员只需要花费更短的时间,而且更轻松就能达到相同的技能水平,这对于转码人员显然是利好。
而ChatGPT的作用又是随着编码水平的增长而呈边际递减的,它对于初学者提升编码技术的作用是巨大的,但是对于非常资深的程序员则大概相对有限得多。这样的话如果你利用好ChatGPT来辅助学习CS,你能够迅速追赶资深程序员的水平。
所以其实如果象友有转码的打算的话,这时候其实更应该转码。当然前提是你得学会如何更好地使用ChatGPT来辅助学习CS。
打个比方吧,同样一个知识点,如果你只是普通询问“是什么”,那给出来的回答就会比较简单,有时候无法满足你对这个知识点应该达到的掌握程度。但是如果你问“XXX是什么?请从底层原理进行解释”,那么ChatGPT给出的答案就会详细得多。还有很多类似的情况,我以后大概会写一篇系统的文章总结一下,也可能不会(因为懒···),总之大家要意识到,学会更好地提问会在极大程度上帮助你学习。
本来想说在我坚持不懈地努力下,邻居家院子里的猫从见到我就眼睛瞪得像铜铃,到见到我就光速贴地逃跑
不过刚出门散步的时候和陌生猫猫互相夹子了一波,收获了躺地露肚皮和主动蹭蹭。
#今日散步
四十岁生日一过,许多事情忽然就变得不同了。以前觉得好玩的事情,很多都觉得不再好玩。很自然的和过去的自己轻声说了再见。
过去我研究的那个年代叫做glamorous age,闪光、激进、 颓废、年轻、傲慢、美丽、big band、咄咄逼人。浮华与喧嚣如此吸引人的眼目。但都觉得没什么意思了。
当然这不是一天之内发生的。而是无数次的心碎满地、绝望击穿身体、无数个辗转反侧之夜、外加几次焦虑性突发耳聋和几轮抑郁症。然而每次在粉身碎骨之后,居然也都还能慢慢粘起来一些,每撞击一次,也撞掉了许多bling bling的装饰,每一次都少了一些闪光的生脆,余下的部分多了一些柔韧。
每一次在巨大的疼痛中都会变得更谦卑,更低微。但也都能最终看到一种美。
三年多前,也是这样的晚上,全家人都睡了。只有我在客厅里昏黄的小灯下,蜷缩在扶手椅上差有关癫痫的知识。结果就查到我们附近人家的女儿癫痫最后的日子,由西雅图儿童医院认识她的医生所写下的记录。特别之处就在于那是一位医生而不是父母的记录,却是超越职业身份,写出那么多从一个生命为着另一个生命那么深的关爱、同情、为她痛苦,为她绝望,为她心碎。具体的故事我已经不记得了,我也并不想再找来重温一次。我记得最后写到女孩去世之后,父母亲人和医院认识她的医生护士在医院咖啡厅外的小花园放飞了许多的蝴蝶。蝴蝶停留了好一会儿才飞走,说就像女孩灵魂的眷恋。我一个人在楼下泣不成声。
又是那样一个晚上。我找到一位母亲为癫痫去世的女儿写的纪念博客。她的客厅有一张她专门请人画的画,画的是主耶稣在天上拥抱她的女儿。这些陌生人的笔带我经历他们所经历的最深的悲伤和最无望最顽强的希望。那些时刻我探到了生命里一些隐藏的很深很本质很动人的一些东西。
那些日子是我到后来全面坍塌崩溃心碎的起点。这些阅读让我提前了解了生命的巨大痛苦之后隐藏的一种非常动人的美。
后来我的孩子没有确诊癫痫,确诊了其他的终身障碍。我亲身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绝望和心碎,而每一次的绝望和心碎都是因为超过我自己所预期的巨大的爱。越是爱就越心碎,越是心碎就越让爱显明。我不得不哭着摇头,主啊,生命多么的痛苦,又是多么的美。
这样挣扎了好几年之后,我终于褪掉了身上大部分的bling bling。很多的浮华在我眼中也褪色。四十不惑是不是这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