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确,某种对接和职业帮扶是一个限制,往往会被人们认为只能做这么多。但我觉得在光怪陆离疯狂倒退的中国大陆里,有了这一步,我们需要更加坚定地为他们争取下一步。
企业使用身心障碍人士会减税。是的,我知道。所以我并不是“感谢给了他一份工作”的心情在讲述这样一个茶店项目。但是商业中间有利益交换,我觉得并不是可耻的。相反地思考:既然企业会减税,但是为什么仍然这么多拿着残疾证明的人在求职中仍然被拒绝。也许有的企业不知道能减税,也许有的企业知道能减税,但是就是觉得麻烦。这种歧视是复杂的。企业选择了支持多元,就有让这类人群出现的机会。如果减税能估计企业接纳更多残障人士,那我也愿意用我的购买支持。
回想了一下我曾经做义工的日记,然后结合刚刚看到的质疑:社会给了他们就必须要这个吗?
那我想,这个疑惑下还有很多层问题:
我们的社会目前给了什么?
只给到哪一步?
那还可以做到哪些让社会能给更多?
要有第二步,才有第三步。
很多人只有走到第一步半,
被迫只能退回第一步。
希望能有更多人了解,看到更多支持的企业,让他们实现更多。
起码在任何人的人权都随时被侮辱的这里,不要退回到,永远困在第一步。
我在那一条茶饮店推荐的嘟文下,有附上的相关报道链接。其实仔细阅读,能大致了解这个项目不仅是针对听障,其实应该也有偏向于孤独症谱系人群的社会化帮扶。我觉得这一点也非常重要。
我身边也有人在养育孤独症幼儿,他们已经做好一辈子都养这个孩子的准备。因为他们的孩子可能无法在社会中好好立足。我旁观着他们担忧孩子不被理解,而在生活中选择不敢告诉别人自己家孩子的状况。而孩子的行为训练是需要社会化的真实接触的。我就更矛盾。我有时候看着她这样小小的人儿,很真切地想着:她不应该只是在机构里和训练师玩儿,不应该只是和我玩儿,她应该和更多人玩。
(我凶狠一点哈)无论是大家长期知道的视障、听障、肢体残疾的,还是不太了解的身心障碍,社交障碍,很多障碍人群就算被了解到了,很多人也只不过感叹一句“命不好”的感慨。大部分人也依然是会习惯性地对他们使用隐身术。我们的社会环境有着一种漠视他人需求的习惯。
能走进社会,表达存在。可不仅仅是在节日里做一场表演,比如一起在人群面前唱一首主题是星星的孩子的合唱。这个支持系统没有,就我们就从头建。
守护住目前众人拱立的社会空间。如果奶茶店和客服的墙挡住了他们,让我们一起用力把边界推得更远。奶茶店,博物馆,景区,哪里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