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更新内容

@board @Sinsyoku

药物伤害马上满2年了,看到嘟主说自己最近刚开始减量草酸艾司,立刻过来讲解:

不排除这些问题是减药带来的可能性,去看医生医生也不一定能识别出来这是减药的影响。最好先排除其他疾病,比如心肌炎。

这些药物的介入和撤出都会影响人体整个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以及免疫系统(没错,有些减药或者不良反应患者会得肥大细胞相关的疾病)。神经系统受影响是会造成血压调节出问题的。我在刚开始工作的时候,坐在26摄氏度的办公室里,中暑了,因为药物伤害造成神经对体温的调节功能失常。也有朋友在服用ADHD药物后坐在车里明明客观上来讲并不特别热的环境,结果中暑了。

具体的一些减药症状可以参考以下网站:
withdrawal.theinnercompass.org

很多有adhd或者asc的孩子会对于一些学习或者日常任务很挫败,会有“要么我就要做到最好最完美”,“要么我就是不行不可以”的两极化思维。
我小时候会因为排演小剧场的伙伴合作得不够流畅,直接选择放弃排练了很久的内容,完全不报名表演。
完全没有意识到,很多事情可以是过程的一部分,或是纵使拿不到第一、事情没有我想的那么完美,但它也不是最糟糕的、完全不值得的。
后来逐渐在认知和处事上更有信心和灵活,也是成年后很多年才发生的。

在我粗浅的个人想法里判断一个地方是否文明,适合人居,主要看公厕敢不敢明目张胆地放纸,洗碗机的普及性,有多少人还在迷信手洗衣物,对待动物的态度,淋浴的普及(水温水压,是否家里还有一堆洗屁股盆子洗脚盆子), 非热带地区冬天在家里挨不挨冻,医保是否全国通用,在医院是先治疗还是先缴费,无障碍出行等。
至于网购,外卖和网约车,服务业营业到几点,真是我最后才关心的问题。

这一年居然这么沸沸扬扬又平平淡淡的过了。因为每一天我都在用力的活,所以也没有那种“摆烂了一年”的感觉。其实我不太喜欢大家在回顾一年的时候用“混日子”“摆烂”“摸鱼”这样去打压自己。正视自己,哪怕是“摆烂”,勇敢的活着,还愿意活下去、面对一切、不伤害他人不也是一种成就吗?如果不知道自己走了什么路,翻翻社交媒体、手机相册、购物车、地图定位、12306、支付宝账单、影视浏览记录、关注的微信公众号或者主播……总有一些生活的痕迹被留下来,总有我们感慨万千的时刻。我们作为成功人士可能是失败的,但作为普通人却很成功。不一定要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只要善于记录和收纳人生,我们就会发现自己其实还是默默前行了很多。无论是做什么,只要对自己有意义,那就是最重要的事情!
希望大家年终回顾多夸自己,这世间唯有我们自己最知道自己的难处与不容易,连我们都不包容自己,还有谁来理解我们呢?

我可能是…长毛象宇宙上第一科普水豚河狸海狸鼠水獭海獭的人 :0010:

还在为搞不清以上这些动物而烦恼吗(没有人会为了这个而烦恼吧)?别着急不担心,时计来帮你!

“政治抑郁症的本质是没有自由成为我.”——柴静访谈Dr. Robert Lusson
 
去年我的一位朋友说他得了政治抑郁症,我没太留意,因为这不是一个临床医学概念。直到今年他的症状开始让我担忧:每天看七八小时新闻,失去工作热情和生活乐趣。他是我见过意志最强的人之一,所以当他开始谈论茨威格在二战结束前的自杀时,我开始查找资料,发现关于政治抑郁症概念被引述最多的是美国心理医生Robert Lusson博士。t.co/uAMglL2bkc我与这位医生约了一次zoom访,把笔记发给了朋友。今天在他建议下,贴出来跟有需要的人分享:
 
柴静:“政治抑郁症是真的吗?”

卢森博士:“当然它是真的,因为你的感受是真的。我没有发明这个概念,是它找到了我,因为美国患者在特朗普上台时普遍抑郁—--“我有过希望但被拿走了且不知道它是否会回来。”东方的抑郁可能是“我的灵魂,关系,职业不被允许发展,不能成为最好的自己。这让我感觉无望,因为不论多么甜蜜微小,与人为善的愿望,都不能实现。”
 
“核心是无力感?”

“失去控制,失去力量。这是无力的感觉——不论我做什么,不被听,不被看。”
 
“是因为糟糕结果不可避免吗?”

“不,结果不是抑郁的必然部分,它让你焦虑但不是抑郁。政治抑郁症的焦点是常规抑郁也有的因素———失去希望。如果它异乎寻常地积累,一个人将无法理解自己的世界,进入失去联系的孤立状态。政治抑郁的本质是因为没有自由成为我,没法向他人自由表达我。”
 
“你为什么说恐惧是政治抑郁一个主要驱动?”
 
“有两类恐惧:实质伤害,像逮捕,家人受伤等等;或者社会排斥:人们远离你或者污名化你。如果你发现你不再能活得真实,这至少激发焦虑,如果积累一段时间不能解决,抑郁就来了。”
 
“但我的朋友之前一直是个有活力的实干家,他从没有为个人危机抑郁?”
 
“这类人是最有激情的人,时代先锋,所以他们是物质层面,社会层面,个人层面最先被摧毁的,因为他们冲向墙壁,以如此之渴望,结果让人心碎。他们是最敏感的人。”

 “他离开了自己的国家,恐惧不在了,但抑郁还在”
 
“另一部分抑郁是更深的,需要更长的时间,这部分根植于他。也许从他三岁时就在那里,只是被激发了。”

 “他该如何前进?”
 
“他现在不平衡,处于冲击带来的无望状态。”
 
“怎么修复?”

“这样去想:我接受事物如其所是,但我不能预料未来.”
 
“但他有对未来的预料.”

“你可能对经济和气候变化有预料,但这只是预料。拿我来说,我的预料是XXXXX. 你看,我只是呈现另一种预期,而且我不在乎”
 
“这话是什么意思?”

“我打心眼里知道,普通人,我们, 想要与现实不一样的东西,这就够了。我不在乎是否它需要一千年才来。这是抑郁和希望的区别。”
 
“你改变了看待问题的时间框架?”

“是的,你可以从字面上理解,但事物可能在明天改变。你的朋友面临一个灵魂深处的选择——一是“不会改变”。另一种是“我不在乎,我会做我能做的,帮助改变发生,慢慢来。”一个带来抑郁,另一个带来力量感。你必须选择,因为你不能同时存在于两种状态之中。”

“我感觉是他的同情心让他受苦”

“ 去做他认为价值观对的事。一个人可能带来一群人,变成一个故事。历史中有很多这样的故事。抑郁是因为确知未来会如何,自己会怎么结束。但另一种选择是未知,我不知道故事如何结束。”
 
“但未知会增加焦虑?”

“怎能不呢?这是选择的一部分。但它不是害怕导致的焦虑,可以是带来兴奋的焦虑。”
 
“政治抑郁症能治愈吗?”

“柴,there is no cure for us. 你是独特的,我不能拿走你的全部,那样你不再是你。我会建议一些小小的平静,比如去海边度假。就是这样。另外,我们对话。理解可以让你得到平静。(停顿,笑)这世界是一个混乱无章的所在,人生是个烂摊子,我们这个物种的独特之处在于,我们要理解自己,管理自己,洞察自己的虚弱与力量。我们成长,并超越.”

“问个具体问题,他如何停止旧习惯?”

“转向当下。有旧念头十秒后让这念头过去,练习一千次,一而再,对自己承诺。”
 
“怎么叫转向当下?”

“看你背后。你窗外的景色是真的吧?因为我看到叶子在掉落,光线在变化,正在改变的一切就是当下。”

十一年前akira收養了一隻貓貓。負責給一群流浪貓找主人的朋友說,別的貓貓都找到收養人了,只有她,一點都不親人,不給任何人抱,也不能摸,所以沒人想要。akira就把她帶回家了。
當時akira和男友住在一起,男友對貓貓也很好,即使貓貓不讓我們摸摸抱抱,也依然是我們的家人。
akira在網上搜索貓貓不親人的原因,常見的是流浪貓保留了更多的警惕性,可以用食物訓練,每次摸摸抱抱再給吃的獎勵。
akira想了想,覺得我們家不需要這樣,不親人就不親人,即使不親人也一樣有飯吃,有床睡,有人剪指甲、打疫苗,生病了也能治療。我們家就應該是這樣的家,如果我有孩子,我不會要求它必須喜歡我們,更不需要討好我們。
於是akira就繼續這樣養貓。
漸漸的,她願意被我們摸摸抱抱了,但只能摸幾下,抱不了半分鐘,她就會開始慌張,就馬上放下。冬天她會跑到被子上,睡在akira腳邊。
就在剛才,她跳上桌子,然後窩到了akira的腿上,摸摸她的頭,她很久沒有要走的意思,akira就抱著她,把頭埋到她柔軟的毛毛上面,她的身體也軟綿綿的,很放鬆的感覺⋯⋯
巨大的幸福感把akira包圍了。11年啦,貓貓終於能安心被人類抱抱了嗎。雖然等這一天等了11年,但是無論多久,akira都會等。因為她是akira的貓貓。

从来都是如此,那么多人在讨论adhd是不是成了流行标签的同时,对真正的adhd:”拎不清,没规划,情绪有问题,活该“。
我已经知道我不欠任何人一个解释了,但始终不希望需要帮助的人的生活里出现很多与帮助截然相反的东西。

好想去挖勺子,店主说下一次活动要等周末或者下周一

有个海外中文网络媒体前几天有篇关于去年秋天的事儿的稿子,我昨天才看到。刚一点开看开头就心惊胆战,写到了我的好友,实名,他们现在的个人处境等等。后来我另一位朋友给我转来了中国数字时代上,作者本人的回应,看完之后觉得很失望。

明确受访者全都匿名,但是被受访人提及到的其他人,间接的,反而实名。这里作者给出的理由“各大媒体关注被捕者处境时已经广为提及”为由。(稍微逻辑滑坡一下,就是,且不论对错,别人这么做,我也可以做的意思)。各大媒体是谁?外媒?中文媒体?他们转载引用其他媒体的源头是谁?如果要援引别的媒体,就老老实实写信息源,引自某某媒体。文章没有这样写。文章很多呈现,看上去是采访所得,后来等到引起质疑,又说各大媒体都写了,所以是公共信息……这里,不规范,不专业。“宽泛的、易于获取的”信息,是非常主观的判断。既然从法律界人士比较容易获取相关信息,以后还是不要省事,援引法律界的意见吧。

另外,她不知道的事实是,在上一波媒体关注里,几乎处于事件中心的一位朋友,亲口给我痛苦地抱怨了“各大媒体”公开他们的信息给他们带来的诸多麻烦,和延伸的后续。公开媒体的信息里就有很多扭曲和失实,而这些扭曲对真实的人,真实的生活也有很多不好的影响,我当时唏嘘了很久。

那篇文章在对采访人的选择上就有“选择性偏差”。采了,也没有采深入;采了,但也没有全采。作者本人讲了“聊天”,和她对记者消息打探的态度,这一点最有问题,也是伦理失范教科书式的典例:她以为她不发出采访申请,是在保护大家,于是她只是“聊天”。于是大家不设防地和她聊天,却发现很多信息最终被呈现在文章里,有如今的反应,再正常不过(哪怕她是从别的渠道得到信息,聊天也验证了这样的信息,也是有contribution的)。可以料想的是,她如果发出正式的采访申请,被访人一定会处于自我保护的目的有限制的提供信息或者拒绝。记者做采访,吃闭门羹是常见的事。为了不被拒绝,一开始就不申请正式采访的情况,也常常发生,也是常用手段。可是这样操作常用于什么选题?什么样的报道对象?什么样的取向?往往是负面的、调查性的、批评性的语境。这样做之后的风险是什么?

这个事件的核心当事人远远不止向作者表达对文章认可的三个人。其他当事人发出采访请求了吗?这些采访的选择是怎么考虑的?其实随便去北京的现场就可以看到,文章开头那张照片,不二酒馆都已经“不在了"。尤其是她回应中提到了ABC,DEF,两个对文中截然不同的反应,还察觉不到自己文章的失公失允,反而固执地觉得后者“把人想坏”(这也是非常主观的判断)。

从结果上来看,文章的呈现有显然的幸存者偏差。一年后,那些能出国的都很幸运。行文里反而能看出来是处罚较轻的一群人,现在当然也愿意分享出来一年后的经历和处境。他们是大多数吗?如果是,为什么?可是处境更糟糕的很多人,至今还无法正常生活的,文章的呈现很有限。另外,听说作者身在海外,但是很多人还在国内,被迫呆在在原籍,作者对他们谈论”如何应对恐惧“,真让人难以接受。

作者的回应里,她总觉得对这些弱化的处理是在保护,实际上这种没有任何信息增量的、没有实质性突破的、但是又提及了一两句的报道,提了真的不如不提。直接伤害是给人家的生活造成了麻烦,然而作为记录事实的意义却因为那一层“保护”和弱化的处理,显得很鸡肋。

这就是采访的不公正,也是书写的不公正。作者在文末还放出一位正式被访人对文章的认同……无语。当然这一位会认同了!可是作者不应该反思为什么那么多人反对呢?

文章列出的其他各项,哪怕在极其富有争议的伦理选择时,作者也说“这一点可以讨论,但作者认为没有标准答案”……言外之意是:“在两难中我选择了有利于我的一种做法。”

实际上运动本就很复杂,去年上街的人有多少随机性、有多少人带着不同的诉求,以及对运动本身就有特别不同的看法。文章呈现了一些,但单一线性的描述“和为叙事需要”的铺垫反而简化了整个事件的同时,挟持了其他的声音。事实也是,队伍里很多人真的只是反对疫情政策但是不反对其他议题,甚至本身反对其他政治意见的口号。我就知道队伍中本来有更激进的声音,但其他人立刻反对,说这种声音会牵连其他人,我们今天就只是反对核酸,要求正常生活。能正常经济发展,五百年皇上又如何。这种声音,有人写吗?这种心声不讨好吧?

正是这样敏感的、复杂的、关乎公众利益的选题,才应该谨慎更谨慎,才应该权衡更权衡。才应该尽可能地囊括不同的声音,而不是作者提前预设的某一个单一立场。这一年里有其他很好的文章,实际上做到了平衡作者本人回应中的那些“可以讨论”的争议点:不但在信息源的保护和披露信息之间取得绝佳的平衡,也对不同意见,尤其是对媒体不一定喜欢的意见也有所呈现。但是这一篇,且不论作者徒有怎样的出发点,笔下却没有这样的工作能力;出现了这么大的争议,却不能反思。还说”我们是面对共同的敌人“。没有人指责人们的不幸经历是媒体造成的,可是,面对共同敌人的时候,本来就处于弱势的抗争者就经不起猪队友坑啊。每一次这样的新闻操作事件都在伤害被访人对媒体的信任度,作为专业的、谦虚的记者,应该会意识到这样的问题吧。

另外,文章不仅仅是作者的,也是编辑的工作。作者列出了就这个事件的好几篇报道,然后也说过曾经面临过来自要撤稿的要求。敏感事件的记录和书写,不是非黑即白的,”写或者不写“,或者”写或者模糊地写”,放在哪里写,什么时候写。一些题,切入的角度、呈现的形式,都有很多技术上可以平衡,解决的问题。有的文章,急发不如不发。

更不能接受的是,很多争议应该就事论事的讲文章、讲新闻操作、和文章带来的负面影响本身。一群抱团的人开始讲作者的性格品质之前的阅历等等,为她背书。其实没有必要,这样做了并没有让观感变得更好。对于写作,每一篇都是从0开始。之前写过好的,不保证之后每一篇都写好。不愿反思是最大的傲慢。

好想摸小猫好想小猫在我床上睡觉好想和小猫玩

没有猫的生活真的太糟糕了

我觉得吧生孩子之前我都把功课尽量做好了对生孩子的难度有所感受,唯一有一个生了才发现的就是,你以为生孩子政府会给很多补贴,其实压根没有。我以为是生产费用全都可以刷医保,还有生育津贴奖励你生孩子,还能正常拿工资。

实际上是医保和生育保险是分开的,转产科以后都不能刷医保了(上海是这样不清楚其他地方)而且生育保险赔的就是你的工资,替公司给你发工资。而且只有98天才有这个津贴不是158天都有。所以算下来我工资高于生育津贴所以是公司垫钱给发多的部分,再多的一分钱别想要了。

显示更早内容
雾海

雾海是一个开放且不限制讨论主题的非营利性中文社区,名字来源于德国浪漫主义画家 Friedrich 的画作《雾海上的旅人》。生活总是在雾海中吞吐不定,不管怎么艰辛,他还是站在了这里!希望大家在这里玩的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