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更新内容

1.去图书馆借了好多书
2.上水彩课了
3.暂时没想到,但今天还活着,暂且算一件好事吧

1.今天出门骑车了
2.吃到好吃的爆浆巧克力麻薯
3.泡脚了

过去半年里断断续续的焦虑,最糟糕时一吃东西就反胃,疲惫与嗜睡,浑身肌肉疼痛、恐惧社交。现在自我感觉是缓过来了,也能做一些脑力和体力上都有强度的事情。记录一下我觉得特别有用的tips。如果能对路过的象友有所帮助,就再好不过了。

1.最重要也是最难的一点,是要*意识到*自己在焦虑。感受,和对某种感受有意识,是有本质区别的两码事。好比 “我冷” ,是感受,是我缩在原地瑟瑟发抖;而“我觉得我冷“是意识,我会起身去找外套。

焦虑可能随时随地发生,但意识到自己在焦虑,不是一件特别容易的事情。焦虑有时候就是纯生理反应,比如心跳加速,喘不上气,没有食欲。有时候是看起来十分合情合理的触景生情,比如我遇到了一点健康问题,我很担心;大半夜楼上的邻居挪凳子,我很生气,等等。但如果起因是一件小事,情绪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却完全不成比例,那很可能就是自身的焦虑.

2.焦虑的触发、累积和爆发是有过程的,在这个过程早期是可以做心理建设调整的。比如我忽然有些莫名的恐惧——*意识到*这一点后,我可以对自己说,这可能是anxiety attack的前奏,接下来的一阵子我可能会有点难受。即便有所意识,焦虑该爆发还是会爆发,但若有心理建设在前,强度会明显轻很多。

3.焦虑被触发,有时候是有具体原因的。此时感受到焦虑,不要和自己讲道理。

比如见了一个烦人同事,我对自己讲道理——“啊对,我是不喜欢那同事,因为我不可能喜欢所有人,生活怎么可能事事顺心” ;或者明天有一个很重要的报告, 我对自己说——“我可以把这个报告分割成ABCDE几个部分,每个部分都不是很难,所以我没有必要焦虑嘛” 。别这么做,因为对自己讲道理基本上没有用的。人的情绪好像就是听不懂道理的(字面意义的听不懂,不是贬义)。这时候需要停下来,做一些别的事放松自己。一定要停下,哪怕只有五分钟。如果不停下,潜意识还会持续继续纠结这件事。

4.有时候焦虑好像没有具体原因。这种情况可以每天记录它什么时候爆发,持续时间大概多长,可能可以找到规律,然后做相应的心理建设和对策。我自己就是餐后容易焦虑,每次大概半小时。于是这段时间里我会集中安排洗碗筷、洗漱、冥想。

5.找到能让自己放松下来的事情,焦虑发作的时候做,此外每天也要定时做。不需要很长时间,十分钟都足够了。可以尝试不同的事情,根据自我感觉分门别类,什么事特别有用,什么事偶尔有用,什么没用。我自觉尤其有用的是冥想、码字、与手抄诗歌;效果不太稳定的有弹琴、唱歌、做手工;最没效果的是刷手机。

如果今天发现了特别有镇定效果的一件事,不必指望它时时刻刻都有那么强的镇定作用。

6.如果已经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焦虑,不要指望迅速恢复。因为身体的生物化学过程,就,挺漫长的。手臂擦伤了淤青一块,三两周都未必彻底消退,何况焦虑显然是比淤青更麻烦的问题。变好是一点点的,而且可能很难察觉。

7.最重要的,每天按时吃饭,喝足够的水,在床上躺足够的时间(睡好这事可遇不可求,但在床上躺着起码是可控的),如果可以再做点运动和家务一类的体力活。同时还要自我暗示:当身体有足够的补给和活动量时,再坏也坏不到哪里去的。

集采的美托洛尔真的一点用也没有,感觉自己在吃淀粉片

想到昨天的群聊又开始应激,昨天就应该在群里大骂的,说得太有礼貌了

终于喝上冰店的荔枝玫瑰酿!不过真的好烈。之前店家跟我说酒很烈,尽量不要直饮的时候我还没当一回事。打开闻了之后,的确

学会扎双麻花辫了!!我好高兴啊!!(今晚药效过后有点兴奋,怎么回事 :ablobcathyper:

呜呜怎么才能让专注达的药效长一点啊 :blobcatmeltcry: 从来没体验过12小时的药效 :blobcatmeltcry:

美好的生活是靠一点点美好的细节构建起来的,好喝的冷泡大麦茶,喜欢的播客有新的一季,debug能力嗖嗖上涨,做了好吃的一餐,回家的路上碰到了朋友,买了新的钩针套装…

人总是无法左右大环境和命运的,但可以左右尽量多的小细节来织起一张安全网,于是被狠狠打击的时候也不至于跌得太凶狠。这就叫好好生活吧,总得多提醒几次自己。

拥有了斯魔茶/来悲粗茶套装之后,每天都热水+刷刷茶炮+款待,是拥有过最棒的宝可梦周边

今天一把药一次过就吞了!!没有被噎着!没有被呛到!我称之为我的吞药大进步!!

请大家每天提名一位TL,颁发“我的天才象友”奖。今天我提名我自己,能想到这个奖的我真是太天才了。

看到一些大学生占领学校大楼挥舞巴勒斯坦旗帜的视频,再次感叹搞任何社会运动时第一个被解放的人就是你自己。生活在威权下的人往往有习得性无助,看到别人站出来抗争第一反应就是“这又有什么用呢”。但是如果你曾经站在过那里,你就永远不会忘记那种感觉。

中国人对自己和自己人都很苛刻,有一个体现是对英语的使用这件事。我经常刷到一些视频,类似“不加冰的地道说法”;“你还在这样说帽子吗,大错特错”;“你知道我来月经了怎么说吗”。

我点进去一看,来月经了那博主说的词我从来没见过,甚至不太认识,也没这么说过。不加冰,博主说是“straight up”。不能说是纯放屁但是你去买咖啡的时候说straight up大家都会觉得挺奇怪的。straight up或者on rocks是酒吧常说的,但是并不针对客人,一般只有调酒师会这么说,属于“术语”,行话。客人说什么都可以,99%的客人都说no ice。买酒的时候你也可以说straight up但是并不会有人因此觉得你很懂,也不会因为你说了no ice对方就觉得你说得不对。没人在乎其实。

还有一种视频是教发音的,比如伦敦音应该怎么吞音,怎么发音更美式。这难道不是另一种白人中心主义吗?

这两类视频我看到都会点不感兴趣。

还有很多人喜欢隔着网线纠正别人的语法、拼写。噢我今天早上还看到一个帖子就因为instagram的缩写到底能不能用ins,底下吵了三百多条,最赞说缩写成ins很土。而有意思的是,反驳她的人举的例子是自己加拿大朋友就说ins——英语母语者用了,这才可以作为例子,而不能仅仅出于“谁想用什么用什么”。

这是一种做题思维,是应式英语的思维。不能说全错吧但其实没什么用。好比seldom这个词,英语教材里肯定有,你学它也没坏处,但我几乎没见人用过,不管是书面语还是口语。

但语言它没有标准答案,不是说白人的就是最好的,它就是一门工具,跟锤子扳手一样,学是为了用的。而真正用到这门语言的时候,你会发现即便你说得不那么准确,语法和发音甚至也有点问题,但并不影响对方理解。比如我前两天卖车,fb上有一个智利哥们想买,他说这周准备来奥克兰,来了会联系我。但是他把prepare打成了pretend。不过我看懂了。后来他来看车那天,问我之后准备干啥,那个prepare他又说成了pretend。我没有纠正他,因为这是小问题。他有一天会自己发现的,如果他没发现,说明大家都懂。那互相懂了能交流不就是这个语言的用处了,还要什么自行车。

我从没见过其他族裔的人像中国人这样在意发音用词是否地道正宗,是不是靠近native speaker,有没有得到英语母语者的认可和夸奖。甚至有很多族裔的英语发音是以口音重闻名的,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在英语国家交流、生活、学习、工作。我听过很多种口音,有些人确实说得不那么好,但是我从来没见过他们像中国人这样自谦,总是把“sorry for my poor English”挂在嘴边。我至今也不明白为什么要为这件事感到抱歉呢?如果一个白人说你英语口音重,你甚至可以告他racist,但是为什么中国人对自己要求这么严苛呢?

以及我不认为有中国口音这件事有什么问题,我对于我从哪里来这件事一点都不想掩饰,也并不感到羞耻。每个人都可以创造自己的英语口音,英语是世界语言,谁规定伦敦音是唯一标准。就好比中文也有很多种口音,谁规定北京话是唯一正确的?

显示更早内容
雾海

雾海是一个开放且不限制讨论主题的非营利性中文社区,名字来源于德国浪漫主义画家 Friedrich 的画作《雾海上的旅人》。生活总是在雾海中吞吐不定,不管怎么艰辛,他还是站在了这里!希望大家在这里玩的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