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今天的微博关于校园贷的热搜,我突然想起大学的时候学素描报课的事。因为学校在村里出去很麻烦就想报线上课,当时很多关注的画师都在蓝铅笔上有公开课。我自己也没甄别课程的能力,就觉得既然喜欢的画师都在上面有课,这个平台应该还可以吧。然后就去咨询了,我记得它有两个阶段的课程,一个是基础课,一个是提高课,几千元一期吧。我觉得有点贵,客服就问我是不是学生,说如果是学生可以申请分期打白条,新人还可以免息之类的。其实就是经过包装的校园贷,但客服天花乱坠修饰了一翻,讲了特别多好处,申请了有多么划算,还一直叫我两期连报(加起来上万了),说反正可以免息贷款,错过了就没有了。幸好我因为穷,打白条我也没钱还啊!当时就只报了基础课(还是被坑进去了…)除了诱导学生开通它们的小额贷款服务,更坑的是这个平台的课程有效期只有六个月(如果两期连报就能延长),过期就没办法看了…对于喜欢拖延的我当然是没学完的,一次作业都没交过就过期了…
👇“現場也來了10多名追求民主自由的中國籍反示威人士。活動一開始,一名迪奧抗議者突然粗暴撲向手舉「裙子大於人權」標語的活動者米爾;迪奧抗議人士開始叫囂,嘲笑反示威者「好窮,沒有錢做標語」。
米爾告訴中央社:「我沒有口號或任何暴力,只是舉牌,但對方二話不說直接抓著我的脖子,企圖把我壓在地上。1989年六四時他們沒有發聲、維吾爾人、香港人被壓迫時他們也沒有發聲,如今為了一款裙子集合起來,看來就是裙子比人權重要。」
一位路過民眾諾丁(Nordine)了解抗議原由後,對著抗議者高喊:「為何不幫維吾爾族抗議?」”
https://www.cna.com.tw/news/aopl/202207240013.aspx
可能真的是冷知识第二弹:
很多人可能对大数据收集隐私没有概念,或者觉得在长毛象这种【境外势力】平台发言并没有危险,那么我可以举个例子:
几年前我在毛象上和互关讨论了煎饼果子之后,在当晚点外卖的时候突然刷出了好几家【从未见过】的专卖煎饼果子的店铺,并且排名都非常靠前,一眼就能看出来是由关键字推荐的。
随后我在 QQ 上和亲友吐槽这件事,亲友表示她在 B 站上也刷到了煎饼果子的烹饪教程。
已知 1 我从未在任何外卖 APP 上购买过煎饼果子,2 我的墙内亲友此前没搜索过任何煎饼果子相关的内容,3 在我和墙内亲友收到相关推荐之前我们也并没有互相讨论过煎饼果子。这件事让所有当事人都毛骨悚然,试想一下如果我们讨论的不是煎饼果子而是?
当然事后研究了一下这个关键词泄露似乎来自输入法的词库同步,禁止输入法联网之后就没有再出现过这种恐怖事件。但是这个事例足以说明大数据渗透个人隐私领域之深,并且会将这些隐私数据投放到和你相【关联】的社交网络之中。虽然你大可以说当代互联网环境下个人隐私早就被各大 APP 收集得无孔不入了,但至少我个人认为尝试保护普通人隐私的行为还是值得尊敬的,毕竟有些事虽然从来如此,但它不对。
这只猫很神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