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想法:学外语很难。
现实:想学到母语者水平(C1C2)的确有难度,但入门(A1A2)不会很难。
能打招呼会买菜,指手画脚连蒙带猜,这样也是可以交流的。要求自己外语学得跟母语水平一致才是强人所难。
2.
想法:我这辈子都达不到母语者水平,还是算了吧。
现实:绝大多数人都没有必要学到母语者水平。
中国人有个特点就是「要么就不做,要么就做到最好」,我也不是很了解背后的社会心理学因素,但这种非此即彼的思维模式是很有毒的。
中文母语者大家都接触过,说中文的人里同样有错别字连篇、语句不通顺的,这并不妨碍ta成为“母语者”。照这个标准,我们很多人都已经成为教育水平欠佳的“母语水平”了。
与其要求自己尽善尽美,不如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场景进行针对性学习。
3.
想法:我学一门外语到这个程度已经累得半死了,再学一门会没命吧?
实际:学的语种越多,学起来就越快,学习过程就越轻松。
不同语言之间会有区别,但更多的是相似。你会发现之前自己费尽心机学会的单词里,可能有一半让你在另一门语言中能直接猜到意思。而好不容易搞懂的语法中,又有大部分概念能毫无违和地移植过去。语言学习的过程就这样变得轻轻松松了。
就算是学习跨度很大的不同语种,在过程中也常常会遇见一些会心一笑的相似,或者颠覆认知的不同。学习过程变得越来越有趣了,人就会忍不住再多学一点。
4.
想法:有语言天赋的人才能学好外语。
现实:外语能学好是因为学习过程很快乐,如果把学习过程变痛苦,这些人就会失去“天赋”了。
有的人因为学生时代爱读英文小说,长大后都能自己翻译几本了,比如村上春树。
还有的人学生时代英语成绩还不错,被应试教育荼毒后现在看见英文网页都想切换成别的语种,比如我。
5.
想法:连一门外语都没学好,还想学二外,岂不是不自量力?
现实:应试教育是大家学不好英语的重要原因,大部分人的语言学习能力都被学生时代习得的模式限制了。
深深后悔学生时代没去读英文小说而选择了乖乖刷题,我现在看英文都多少有点想吐。但别的语种学起来飞快。多年前用Busuu做过测试,它判断我的英语是B1而意大利语是B2,我心态很崩。学了那么多年的英语水平竟然不及意大利语。不过现实中也的确是这样,意大利语内容就算有生词,我看着也觉得顺畅。英语内容就算没有生词,我看着也不一定明白。
比方说今天看到了个家长,小孩确诊ADHD,医生开了药让她回去观察反应,结果家长怕影响生长发育(……)愣是没给小孩吃药,想了个以身试药的招,自己把开给小孩的药全吃了,吃了半个月,最后总结道“吃了没感觉,没多大帮助”,遂决定以后再也不去医院了,还劝其他家长也别花“冤枉钱”。
草……震撼我全家
医生真的好好。在复诊谈到亲密关系的时候一时口快说出自己的性取向,医生 be like 这个也不是问题啊,你看台湾blabla,以后一定会越来越好的。我:我也没觉得这是个问题,但台湾跟这里相差的可不止是一点 医生:也是(叹气)总之就是初诊+复诊的体验都非常好,医生一直在鼓励和夸奖哈哈哈,让我有种生活真的在变好的感觉
吃药这么多天一直觉得药没有起效,那些改善很大可能是我的心理作用。直到今天有重要事做没有吃药,一整个打回原型了,啊,原来药对我还是有作用的!!
这只猫很神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