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更新内容

@NatatorialKangaroo 她真的幸福吗?她都要抛弃自己的生命了,她拿什么去幸福呢?

@NatatorialKangaroo 祝你好运,老伙计!你会在烈日下保持尖锐且湿润,你的根茎会不断向下直至探到甘甜的水源。

@NatatorialKangaroo 三月已经到来,屋檐将响过春水。猫是猫,蚊子是蚊子,不幸福的事就是不幸福的事。但世间仍有幸福之事。我们需要解放心灵,去空旷的地方大叫,去暴躁地骂人,去照镜子,去观察美丽的建筑,去无所顾忌地哭泣,去写诗(并发在公众号里)。

「要有耐心,鼓起勇气!我们还要活下去,我们还要经历惊天动地的事呢。我们现在目睹着旧世界的沉沦,每天都有一块地方沉陷下去,每天都有新的灾难出现。奇怪的是,大多数人对此却视而不见,而是继续幻想着他们脚下的大地仍旧坚实。」

——罗莎·卢森堡致苏菲·李卜克内西的信,1918年5月12日,寄自布雷斯劳

建筑物为人类提供了各种遮蔽与借口,我将炸毁这一切。

为了避免沮丧,我应该多和死人交流。辛波斯卡死了,大地女神还活着吗?

1. 在文学史中,大概有这么一个偏见。人们对男性作家的日记的评价普遍比女性作家的日记高。或者换句话说,相比于男性作家,女性作家日记的文学价值(whatever that is)更难得到承认,比如里尔克和卡夫卡的日记就比伍尔夫和桑塔格的日记受到的关注要多。

2. 其中原因有很多,广为流传的一点是,人们似乎普遍认为男性作家的日记更加具有思想性,结构更完整复杂,而女性作家的日记情感更丰沛,因而组织上更加散乱无序。这几乎是人们对女性写作偏见的翻版。

3. 且不论伍尔夫日记的思想性比之里尔克的不遑多让,令人费解的是,为什么即便是在日记书写的领域,思想驱动的书写依旧天然地比情感驱动的书写更有价值。

4. 一个根本的困惑在于,用散文,回忆录等文体的标准来衡量日记,剖析其文学价值,思想价值是否合适?有没有缺陷?

5. 日记日记,顾名思义,记录是这种文学体裁核心的特质。一个好的记录由什么决定?形式,比如列表还是叙事?还是内容,比如影响人生走向的事件以及我们在其中的抉择?或者是某种关系,比如所记录的忠实反映所发生的?从记录的标准来看,三者缺一不可。

6. 然而,当我们强调日记的思想性的时候,似乎默认为思想性强的日记在这三个方面都有上佳的表现,而忽视了它可能是虚假的记录,无聊的记录。

7. 我在想,我们是否忽略了日记本身应该有的体统,它的规范也许和文学的规范并不完全一致。

8. 比如我们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的图片,音频,视频,很大程度上与我们当时的内心风景关联,它们应该也算日记。

9. 即便这些多媒体的记录不是我们创造的(他人对我们的记录),甚至内容记录的不是我们的生活(喜欢的艺术家的歌或者影片片段),它们依然在隐喻的意义上是对我们真实的日子的记录(“这首歌完全表达了我此刻的心情”)。

10. 在记录的意义上,经由情感还是经由思想与日记是否是好日记并无直接关系。

夜晚时间感容易模糊,我在努力日出。

我开始搜集各种安全出口的照片
奔跑的绿色小人被凝固在安全出口之前
他永远也逃离不进那扇门

本條長期有效:

【三次元生活支出持續居高不下,所以都2024年了又把這條翻出來編輯啦......謝謝大家一貫的支持 :azuki_san25:

接人文藝術社科類論文的輔導/潤色/proofread,和英國本碩以及香港碩士項目的文書修改。

· 論文潤色 £50/千字:提高英語寫作質量/修改語法錯誤,對內容不會有過多的建議(所以理工科論文如果需要文法上的潤色也可以來找我)。
· 論文潤色 £90/千字:保證句法順溜、完成度高,會對選題、內容和結構提供建設性意見,方便後期修改。如果需要我投入更多精力來看一手二手文獻或者提供更多寫作建議,只要後續再加錢我都可以幫忙,價格好商量。
· 文書修改潤色 £100/篇:會從申請的項目和個人經歷綜合調整文書的結構和英語表達,無限返稿直到滿意為止。相同方向的申請後續追加都是£20/篇,不相同方向的申請只要追加都可以打折。

支持PayPal/微信/支付寶付款,有需要可以直接私信我,或發郵件至[email protected],親朋好友如果有需要也可以把我介紹給對方。我目前有full-time job所以可能會晚幾個小時回覆,總之先提前謝過各位象友了💙

下面一條嘟文會更新一下我的學歷/生活信息。

这篇文章,俺就把它翻译成《新时代与过剩的男人》吧,很有趣,我觉得是至今以来我看过的分析incel最有意思的一篇。比较长,但是值得一读!

我挑了一部分随便翻译一下,请勿转出毛象哈谢谢:

一个事实是,目前活在世界上的所有人,他们的祖先中大多数都是女性。这个听起来很奇怪,毕竟有男有女才能生孩子,但是这事实背后有着生理上以及社会结构上的不平等因素。一个男人可以源源不断地产生精子,但一个女人一生能生下的孩子数量是有限的。一个社会如果失去了大多数女性,那就很难保持人口;但一个社会如果失去了大多数男性,只要女性还在,只需要少量男性就可以实现人口回升。这造成了一个现实,那就是在历史上的大部分时候,男人都被看作可消耗品。

在不同的历史时段男人的可消耗程度也有不同。当智人首次踏上欧洲土地时,约三个女性会为一个男性生育。而到了农耕时代,社会高度层级化,只有少部分的男人掌握土地等资源,有资源才能维持家庭,所以在BC6000年左右,女性为男性生育的比例达到了惊人的17比1。而到了中世纪时代,成吉思汗和奥古斯都等统治者能拥有数百个后代。到了近代,女性对男性的生育比例大概来到了略微正常的4:1。但无论怎么样,在漫长的历史里所有活过的男人中,只有极少一部分人的基因被留存了下来。

没有生育权利的男人去了哪里?大部分人当苦工(比如造金字塔啥的),幸运一点的当了神职人员,或者去探索新大陆。大量的罪犯、孤儿以及没有继承权的年轻男人被派去远方寻找财富和土地,很多人再也没能回家。更重要的是,几乎每个时代,统治者都会发动战争,要么守土,要么开疆,让大量的年轻男性互相残杀。这些男人踏上的是一条高风险高回报的旅途,如果成功,统治者的统治将会更稳固,如果失败,这也仅仅意味着消耗掉了一部分过剩的男人。因为“光棍”们是社会不稳定因素,他们更可能会通过反叛和不法行为来获取那些他无法拥有的资源。这样的例子太多太多,有的时候还会做过头,比如阿尔巴尼亚的“血仇”习俗,直到今天部分部族仍然在互相厮杀,死掉的男人太多,以至于他们产生了一个传统,就是让部分女性取代这些男性的角色,成为男人。

一些男权人士认为可以用这些事实来攻击女权,因为男的比女的“更惨”。但男性被当作消耗品和女性被压迫根本就是一体两面,在历史上的大部分时候,父权制的本质不是生而为男就能获益,而是设置了一种残酷的环境,让世界上大部分的男人互相残杀,从而维护一个以男性精英为主导的社会秩序。

今时今日的incel认为女权主义、性解放乃至约会软件让女性比以往更加挑剔,让女性奔向更富有、更有吸引力的男人,而对“普男”不屑一顾。他们首先忽视了不管Chad(有钱/有吸引力的男性)在约会软件上能得到多少个likes,他们中任何一个也比不上摩洛哥的苏丹Moulay Ismail ibn Sharif,他拥有超过一千名后代,孩子的母亲更有超过五百人。那时候可既没约会软件,也没女权主义。而且纵观历史,男人性生活的唯一保障根本不是什么更传统的约会文化(指的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那种),而是婚姻。

incel们往往着眼于二十世纪后半个世纪的历史,颂扬所谓的good old days,所谓没有被女权主义腐蚀的传统价值。二十世纪后半叶是所有发达国家战后的短暂高光期,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力量合流,创造出了前所未有稳定和繁荣,让“普男”们也能拥有维持一个单收入家庭的能力,并也能收割父权社会的果实。同时期,“约会”也开始被看作是青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正如《真探》里的Marty所说,“要是真有那么好,那么没人会想要改变”。所谓的战后天堂,其实不过是一个幻梦,它的繁荣完全是被重建被战争蹂躏的世界这一目的所驱动,而究其根本,战争一直以来才是消除社会冲突以及抹平不平等的最终手段。而现在,全球化和新自由主义已经掠去了人们最后的一点经济保障,婚姻这种最稳固的获得性生活的手段也逐渐成为奢侈品。

今天,世界各地的男性都在经历一种“目的的虚空”。在美国上一次经济衰退中,丢工作的人当中80%是男性,即便在传统的男性行业,自动化让“软实力”更受重视,而女性毫无疑问社会化程度比男性更高。大学生中男性的占比已经少于一半,所以一方面拥有大学文凭能让男人在婚恋市场上获得优势,另一方面也让没有大学文凭的男人的机会大大降低。Hannah Rosin在The End of Men里写到,后工业时代的经济根本无视男性的体格和力气,在这个时代更重要的是社交价值,沟通以及专注能力,这都并不是男性独有的优势,甚至可以说这些都是女性的优势。

另一个残酷的事实是,今天的下层男性更难被消耗掉了。尽管世界上到处都在发生战争,但现代战争对社会结构的影响比过去小得多。二十年的中东战争中美军伤亡了六千人,而历史上光一场七年战争伤亡人数就接近一百万,那时候的世界人口只是世界人口的十分之一。现在全世界的武装冲突伤亡只占全年死亡人数的3%。战争的自动化和专业化让战争作为绞肉机的效率大大降低,过剩的男人自然也消耗不掉。所以与其责怪女权主义让他们失去性生活,incel们其实可以责怪现代社会,因为不像他们的前辈们,他们居然能活着表达不满。

尽管目前网上的incel大多都是郊区白人,而我们一般也不会注意到他们,除非他们搞出一些恶性事件。但是可以把他们的存在看作一种全球男性危机的一个变种。在美国,90%的监狱人口是男性;在南苏丹,一夫多妻制和彩礼制直接引发了内战;ISIS招募了大量不满的穆斯林年轻男性,并许诺给他们女人;在东德,因为女性更适应社会,并大量移民去西德找工作后,大量被剩下的东德男性成了极右翼运动的温床;在印度,相似的情况(女性大量移民)被堕女胎造成的性别比例不平等恶化,直接导致了暴力的宗教狂热。经济学人写到:这个世界上最失调(dysfunctional)的人几乎全是男人。

如此看来,incel的窘境其实颇具讽刺性。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是受害者的同时却支持着导致他们悲惨现状的意识形态。他们痛斥女人的物质肤浅和拜金主义,认为女性只看重男人的社会资源,同时又反对平权,崇尚“男人就要当家中顶梁柱”的性别定式。他们歌颂婚姻,却反对社会福利政策,而恰恰是这些政策能帮助他们得到并维持婚姻。他们情愿当白人至上主义者,妖魔化有色人种和移民,却不愿承认他们共同面对的问题。他们对历史的理解完全被大众媒体所扭曲,渴望回到“传统”社会,而从统计学可能性上来说,在“传统”社会他们更可能成为领主的炮灰、在海上被坏血病折磨的水手、或者是被督工抽鞭子的搬石头苦工。

但是有一点重要的是,劝诫incel“提升自己”以及“别太把自己当回事”并不足以回应我们这个世界正在面对的科技和人口发展,而众多滋生incel的社会问题其实让我们每个人都面临着更多更大的危险。

fin.

americanaffairsjournal.org/202

时间还很早,谁知道天上即将降落水草。

在这一阶段,我必须克制住自己出于兽性的好恶,而是听信于我的理性。

《大脑处理信息的速度直到 60 岁之后才下降》 根据发表在《Nature Human Behaviour》上的最新研究,大脑处理信息的速度直到 60 岁之后才下降。而传统观点认为大脑在 20 多岁之后处理速度就开始下降了。德国海德堡大学的研究人员分析了参与衡量隐性种族偏见实验的 120 万人的数据,他们的年龄范围从 10 岁到 80 岁。在实验中,参与者被要求对词语和图像进行分类,如将人脸标记为白人或黑人。研究人员发现,参与者的反应时间从十几岁到二十多岁时加快,然后随着年龄增长减慢。似乎印证了传统观点。研究人员随后使用了一个假设人们需要时间思考信息做出决策直至一个确定性阈值的认知模型。根据模型,从 20 多岁开始反应速度下降是因为人在做出决策前需要有更多的确定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视觉信息从眼睛到大脑需要更多的时间,而按下按钮也需要更长时间。根据这一模型进行分析,研究人员发现人的思维速度在 60 岁前一直保持高速。 | solidot.org/story?sid=70710

【“猫肉贩”】
维多利亚时代一直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在伦敦等大都市经常能看见“Cats-Meat Seller猫肉店”。

看到这里本资深爱猫人士已经震怒了,不过再仔细一看,是给猫猫狗勾卖肉的店,不是卖猫猫狗勾肉的店(meat for cats√ meat of cats×)

这些猫肉贩主要供应城市里的宠物食品,卖的一般是便宜的马肉(退休、生病后被淘汰下来被送去屠宰场的马)。

有些商贩在市场上有摊位和店铺,但更多猫肉贩都是推着小车或挎着篮子,走街串巷,一边给养宠物的固定老客户送每天的猫粮,一边吆喝吸引新主顾。

而这些猫肉贩身后,也因此经常跟着一串流浪猫狗。不少好心的猫肉贩会把卖剩下的肉发给自己的小跟班们,一方面肉卖不掉就会腐烂,一方面这些身后跟了一串的猫猫们也是自己的活招牌。

不过,因为走到哪都有大批流浪动物,猫肉贩也经常被城市居民投诉。因为常常走街串巷身后还跟着猫的特点,也产生了许多“小偷”“手脚不干净”“有魔力”“会给肉里下药让猫上瘾”“会拐跑你家的宠物做成肉再卖给别人”等都市传说

《杜里特医生》系列里医生的老朋友——混乱善良阵营的卖猫食的马克(Matthew Mugg the cat's-meat-man)做的就是这个工作。

不过,随着马匹渐渐让位于汽车、更方便的干制猫粮等因素的出现,失去了货源与市场的猫肉贩职业也已于上个世纪销声匿迹了。

看一个大象纪录片,女王雅典娜带着她的象群在旱季迁徙,最终重返家园。片尾说,当雨季来临时,雨水会沿着大象在旱季寻找水源时留下的足迹,象路(elephant path),流向各个水坑。航拍镜头中,大地上的象路充盈着雨水,呈现出迷人的金色……很难不在这个时刻感受到一种神圣。

显示更早内容
雾海

雾海是一个开放且不限制讨论主题的非营利性中文社区,名字来源于德国浪漫主义画家 Friedrich 的画作《雾海上的旅人》。生活总是在雾海中吞吐不定,不管怎么艰辛,他还是站在了这里!希望大家在这里玩的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