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冷战了几天的蠢妹妹去吃麦当劳,她兴冲冲地拿着下棋赢了爸爸的50块,点了39块的安格斯厚牛堡的套餐。
我一直觉得吃m记和k记,超过30性价比很低。我自己绝不会这样吃,就算狠下心吃了,也会带着一种莫名其妙的负罪感。
她点完之后,随口问了我一句:“你觉得这个怎么样?”
“挺好的,点吧。”
我发现自己几乎是脱口而出,没有一点负担感。
如果买这个套餐的人是我,我会觉得这是一种浪费、是一种愚蠢的奢侈。
我的坦然支持,不是因为用的不是我的钱,而是我打心眼里承认她的念头,或者说我认为她配得上,她值得这样的“挥霍”。
我想到写作这件事上来,其实我收获的鼓励和赞美已经够多了,不管是现实还是网络。
如果是别人、我的朋友、家人,能获得这样的反馈,我也会支持ta继续写作下去,用尽全力地写下去。
那为什么我仍不断犹疑、徘徊、强迫式地纠结于所谓并不匹配的回报?为什么我不能从心底认识我的欲望,正视那些时刻折磨我的幻想?或者仅仅尝试去觉得,我也是值得的,我值得孤注一掷地去书写我自己,哪怕毫无回音。
艹啊?现在是合法捐卵了?我艹啊这是要干什么?https://share.api.weibo.cn/share/278487524.html?weibo_id=4730253584632673
中间聚餐的时候,Emma的朋友谈起“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快乐。我的快乐和你的并不相同……”
我将它视作为导演的核心创作理念。
不管和同性还是异性发展亲密关系,即使在做爱中,两人看似水乳交融,密不可分,甚至同时高潮,可终究还是各自去向了不同的世界。
这便是人类存在伊始,便天然且永恒跟随着我们的诅咒。人类文明的发展则将许多外在的篱笆树立在彼此之间,让我们得以将存在性的alone包装成阶级、价值观等所创造的gap。
人永远无法和任何一个人100%完美契合,我们永远无法摆脱孤独,有时爱可以让我们短暂忘记,可爱也是稍纵即逝的啊。
“唯有孤独恒常如新”
呜呜呜呜亲密关系/爱情真的是我的盲区,我连评论都不知道怎么写。
厌恶faking的Adele除了和Emma在一起的时间,就是那段不久的蓝发阶段,我能看到她是切实地在感受生活和爱,其他时候她都是悬浮的,空虚的,她和这个世界、和自己都保持着一段模糊的距离。
生活天南地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