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C来日本出差,种种事情太搞笑了,忍不住分享一下(请不要转出长毛象)
1.朋友C一个月前入职国内某行业的一个独角兽企业,前几天老板拍拍脑袋决定让他来日本出差,寻找日本的客户。他被派来的原因竟然是:C有两年日本留学经验。
2.该企业不找商社来拓宽客户层,而是找C孤身前来日本的原因:找商社要给商社30%的提成,而找C只需要给1%的提成作为C的业绩。
3.该企业在日本没有分社,所以C不能办商业签证,所以本次出差办的旅游签。C这两天上门拜访公司都没敢穿正装,生怕被警察抓住遣返回国。这次出差的时长也是由他的旅游签最大滞留日期决定的。
4.C前几天去了福冈,这两天来了东京。
我:你去福冈也是找客户吗?
C:不是,是给老板的小孩送玩具,老板的老婆小孩住福冈。
5.本次出差所有计划全让C一个人负责,连可以拜访的公司名单都没有。C一头雾水,只能在路上看到类似公司后直接敲门进去推销,这种奇怪的流程根本无法获得日本公司的信任。而他老板觉得C可以先和各个公司保安打好关系,然后一层层向上认识,很简单就能推销成功。
我:是不是还让你给保安递两包烟……
(未完待续)
我到现在都记得自己看强风吹拂还是什么 感觉主角在被强迫➕霸凌……
很多动漫喜欢塑造 人物a本不喜欢做某事,在b的压迫/威逼利诱/哄骗下开始做某事,并最终喜欢做这个,很感谢b并和b成为挚友
这类故事
我觉得超讨厌
最后的转变就像洗脑成功一样
可能因为我从小到大被迫做了太多不想做不喜欢的事,并且还要笑着说谢谢
因此感到恶心和抵触
一个四川的博主拍了自己村子里的长辈说方言的搞笑视频,有人在评论区留言问他们怎么做到每一句话都押韵?四川人在底下答复说老辈子骨子里带的,上过学的年轻人反而说不出来了。参与N学姐的语音学实验的时候,我很好奇为什么在问卷里会设置除了普通话外的方言(母语)选项,她告诉我们口腔肌肉记忆存储的第一门语言事实上才是我们的母语,毕竟我们并不是一生下来就学习了普通话不是吗?打脑壳有一期讲严歌苓提到她曾经写过一本带四川方言(事实上是成都话)的小说,嘉宾说新生代粤语文学有林棹的潮汐图,而我们的方言文学早已断代。那天在德铁上刷到YAng这个博主的贴子,读到怔忡,明明在质硬的高地德语包围之中,沱江却倏忽流过眼前。我想起来我妈在我十多岁时仍然抱有写日记和随笔的习惯,当然她没上过什么学,不会漂亮的字句和文法,她写的实际也就是她在生活中说的话,但那事实上是我第一次接触到的所谓方言文学。十来岁的某个下午,我偷偷翻开她的日记本,看到她写自己到菜市场买春颠菜,说春颠这个词就是在讲春天冰融化时候最顶端滴下来的一点绿,又写晚饭做春颠炒鸡蛋、蒸河鱼和白砂糖沾番茄。她的字词让我心里轰然地自卑、震撼和羞愧,这不是我在课堂上、书籍里读到的任何一种语言,我早就习惯于一种集体化的、宏大的、政治的符号系统,这种表达是如此陌生,却又像泥土、田埂、南河的水声一样熟悉。我第一次意识到自己一直在使用一种被驯化过的语言,这些成群的宏大的符号将我和本该属于我的真实生活体验隔离。所谓真正的母语,早已在我身体里亡佚。
嘟嘟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