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小说和电影版《色戒》就要说张爱玲和李安这两位大师了,如果是左派作家写这个故事,肯定要写成黑白明确、阵营分明,女主角以身报国,感天动地,倒是跟现实中的郑苹如一样伟光正,但毫无看点。
但张爱玲就能借助郑苹如故事的框架,写出了一个人性极致拉扯,让宏大叙事消解的故事。电影版的前半段尽显学生们的爱国热情和刺杀行动的幼稚“再不杀他就开学了”荒唐到极点,后半段搭上了正牌特务更荒谬,什么家国情怀都要一个女学生来背,特务小领导老吴满嘴大义,一肚子算计,靠年轻无辜的女人身体和性命搏上位,有够无耻的。
而易先生和邝裕民,何尝不是爱国男青年的前世今生,有过理想又堕落,屠龙少年终成恶龙,怪不得他俩都会被王佳芝吸引,而王佳芝是个终极可怜人,爹不疼娘早死,被同学哄骗被组织利用被爱慕者出卖,明知道易先生的“爱”的虚幻还要骗自己信是真的,俩人野兽一样的性爱,额,有点太露骨不过直达人性。
当然我唯一不满的是,电影版相比原小说对易先生美化太多了,小说中易先生是个心狠手辣的真恶魔,王佳芝只不过是他最得意的欢场猎物之一,他骄傲于自己人到中年还有魅力让一个年轻美貌的女特务舍命放走,而他对杀掉王佳芝和同伙也是毫不手软的更没流泪,反而认为无毒不丈夫,这样极端残酷、毫无温情,对比之下,王佳芝的舍命相救更显可悲,而两版本比较起来,李安的立意还是稍逊张爱玲一筹的。
只有这样的故事才会在几十年之后还被人记住和改编吧!其实和关露这样被爱国宏大叙事哄骗、坑害一生的虚妄异曲同工。哦不要把王佳芝和郑苹如画等号,不要混淆艺术创作和真实历史,虽然我觉得郑苹如的牺牲很不值得,还是敬佩其超凡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