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农兵大学生会心理扭曲是一种必然。
那个时代的工农兵大学生分两种,一种是确实聪明优秀,不需要推荐也能上学,能够学有所成,并不比自己考上的差,但谁认呢?“伪大学生“是一生都摘不掉的标签。更不要说第二种占绝大多数本来就不配的,连小镇上的做题家都瞧他们不起,更不要说他们仕途之后,面对的都是富商巨贾,高华精英,在他面前说个英语就能让其破防。恨西方恨商人恨文化,就是这个道理。
我曾经的中学就有一位老师是清华毕业的工农兵大学生,学生都嫌弃他脾气讨厌还教的烂。他只教政治,只教文科尖子班,但全年级的文尖班只有一个,就可想而知这其中的拧巴和尴尬之处。而且我严重怀疑以我们小县城的权力天花板,是不可能推荐哪个工农兵大学生上到清华的。这个清华老师可能曾任职于市区哪个好单位,因为各种原因比如背景失权,被弄到这种市区外围的县中学当老师,也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