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西方现代化的三大思潮(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人文主义是最早兴起,贯彻始终,却也是最后才呈现出其全部深刻含义的。因为与后两者所代表的信仰和理性不同,“人所具有的我无不具有”(彼得拉克援引古罗马戏词)这样的一些说法,看似太过浅显,甚至像是在替不良欲望辩护。直到康德把“人是目的”当成自己的全部学术目标,才使其具有了一些哲学味道。可是现在回过头来看,简中的种种问题,都是卡在了这个最初的环节。国家不把老百姓当人,健全人不把残疾人当人,男人不把女人当人,线上和线下一切人不把一切人当人……这几乎是简中生活的常态。以前我对此只是生气,想不到有什么反驳的方法。因为这些人是对道德谴责免疫的——都不把人当人了,别人的指责有什么可怕的呢?因此我特别感谢李新野这样的人:一个各方面的“强者”,愿意详尽地表达自己到底是怎么想的。不管表达的是什么,这本身已经能够提供一个足够有说服力的样本,让普通人能够打破“有钱人的幸福你想象不到”的幻觉,意识到“拧巴的价值观会让你无论多有钱也不能过得幸福”。你想啊,只说性这件事,无论是花钱提升自己的性魅力(健身整容穿搭+营造氛围),还是干脆直接花钱购买性服务,他都是可以很快乐地享受亲密关系的。说得难听点,如果他真的完全可以不把女人当人,是完全可以像享受高级牛排一样纯然享受的。可是为什么要恨恨地写这么一大篇厌女的东西呢?就是因为一方面在简中被塑造出一套“不把人当人”的价值观,另一方面又不可能真的不把人当人,还是希望有真正良性的亲密关系的,而这,就叫“拧巴”。我看到有人说李新野其实是左派(期待有无条件的爱),这个观察有启发,但并不一定对。关键不是左和右,而是拧巴。

关注

@normanzxy 就一直在想,不把人当人,享受高人一等的优越感,真的快乐吗?这种价值观就必须接受比自己“高等的人”也不把自己当人看的合理性,自信,主体,自我意识自我感受全部都要舍弃(也确实舍弃了),等于最后也没有把自己当人,或者说一开始从原生家庭应试教育各种驯化就没有把自己当人了,所以大家都以为“大女主”“龙傲天”“玛丽苏”成了人上人就能快乐,莫欺少年穷嘛,但“高等人”都有钱了有点人的追求就更不被理解,“还要啥自行车”,你就享受倾轧人类的乐趣嘛还有什么可矫情的?

登录以加入对话
雾海

雾海是一个开放且不限制讨论主题的非营利性中文社区,名字来源于德国浪漫主义画家 Friedrich 的画作《雾海上的旅人》。生活总是在雾海中吞吐不定,不管怎么艰辛,他还是站在了这里!希望大家在这里玩的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