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有友友问翻墙软件,我还是推荐一下迷雾通。
首先,迷雾通是开源软件(https://github.com/geph-official/geph4-client ),开发者是实名的,有未来的业界名声问题(见图1)
其次,迷雾通操作简单,全平台支持,一键连接,非常适合新手。注册账号无需邮箱,免费版能满足基本需求。
ios用户看这里:https://community.geph.io/t/topic/6234
最后,迷雾通在 Github 上有免翻墙镜像 (https://github.com/geph-official/geph4-client/wiki/%E8%BF%B7%E9%9B%BE%E9%80%9A%EF%BC%88%E5%85%8D%E7%BF%BB%E5%A2%99%E9%95%9C%E5%83%8F%EF%BC%89 ),非常适合墙内传播。
图2是开发者对「中国民主化」的回答。
【很喜欢的一篇文章,最早由微博用户 @粟添 发表于2017年7月31日,后被和谐。不知道有没有认识他的朋友,非常想关注他的现有账号。】
王国里第一条禁令是国王的名字,说出来就会掉脑袋,但是王国里除了国王之外并没有别的话题,于是人们为国王编出昵称。
国王的名字可以用词法学方式重组、倒装,在王国里长大的孩子看懂了,就刻在墙上、写在碎纸条上让风吹走,让牧羊的孩子捡起来。国王的名字有很多的同音词,于是牧羊的孩子把这些词编成了歌,从南到北传唱了很多年。
国王发现了之后,下令禁止传颂一切指代他的名字,国王的人出动,不少谐音谐形的词遭了秧,不少字典付之一炬。
后来国王的名字只能通过比喻和寓言来指涉。比喻像是一个离家很远的人通过电话给一个盲人指路,寓言像是一个没有去过法国的人梦见了巴黎的每一块砖每一块瓦。首长、司机、龙尾骨、迎客松、复仇、壶、湖、上上签、大人、内人、讽刺剧、莎士比亚、智利人、下水、他、他们、你。聪明的比喻家连代词都要加以利用。
国王发现了之后,下令组建意义委员会,审查意义。委员会的成员们抓着光秃秃的脑壳,日夜兼程地解读世界上所有的文字,挖掘一切潜在含义。在诠释的道路上,委员们死死追着比喻家。委员抓住一个比喻,比喻家就造出一个新的词。
最后一天,比喻家发现意义用完了。国王的名字用尽了世界上所有的意义。委员会气喘吁吁地把比喻家埋了,但是这个时候,国王的名字已经世人皆知了。街上的每一个人都知道国王的名字,尽管他们说不出来。尽管他们说不出这个名字,他们在谈论花鸟树木的时候,却总是在阳否阴述地谈论国王。委员们看得目瞪口呆。
国王发现了之后,下令禁止一切语言。王国里每一个人的嘴都闭上了,但是让委员会没想到的是,国王的名字在包括了所有意义之后也成为了沉默。国王的原名不再重要,国王现在有无数个名字,无数个名字包括了人类声道能发出的一切声音的一切组合,也包括沉默。王国里每一个人的嘴都闭上了,这个王国里的沉默震耳欲聋。
国王的真名响彻宇宙。
@derimpasse 我看倪湛舸的采访很受启发,就是她说当代女性通过网文来想象自己与社会的互动和新的可能,作者和读者的互动也在交换和拓宽女性在当代生活中的女性生命体验,所以尽管语言诙谐题材轻松,不像划分中的严肃纯文学,但它实际在做的事是非常严肃非常革新的。而反观一些严肃纯文学,特别是体制内作者的纯文学,它非常陈旧,面对社会议题什么也没干,实际是相当不严肃的。
刚才有人在我评论里说「Cinderella翻译成灰姑娘就比辛德瑞拉妙」——我不知道对方是在什么意义上说这个,不过这个名字其实非常有趣。
首先说一点:英语人看到「Cinderella」的感受和我们汉语人看到看到「灰姑娘」的感受是不一致的,因为英语人压根不可能知道「Cinderella」是什么意思,而这背后涉及到一个非常有趣的跨语言词汇对比:cinder(英语) vs cendre (法语)。
Cinder 在英语中的基本是「可燃物停止燃烧后的碎块」,比如「煤渣」——这里插一句,《黑暗之魂》中的「薪王」用的词就是「Cinder」,这个其实真有点神来之笔,因为「煤渣」这样的东西确实可以具有可燃性,但是又不是完全的燃料。
但是在英语中,这个词进一步被用来指称「燃烧的残余物」,比如「灰烬」(ashes)。这个引申跨度是比较大的,以至于《牛津英语词典》(OED)都吐槽说:「尽管在常规语言中『燃渣』(cinders)和『灰烬』(ashes)是很不一样的。」相比之下,Cendre 在法语中的基本意思直接就是「灰烬」。
而实际上,英语中的「Cinderella」就来自法语的「Cendrillon」——1697年法国作家 Charles Perrault 改编版是现代灰姑娘故事的原型——所以诡异的事情出现了:对于一个不懂词源的英语人而言,看到「Cinderella」,他脑中第一个蹦出的形象很可能是「煤渣、碎煤块」,而不是「灰烬」。所以这就是我为什么说英语人看到「Cinderella」的感受和我们汉语人看到看到「灰姑娘」的感受是不一致的。
另外扯一句,英语人非常喜欢瞎拆词。比如我以前吐槽过的,「汉堡包」(hamburger)本义其实是「汉堡人」,作为食物名称原始意义其实是「用汉堡人的牛排做的三明治」——但是后来美国人瞎拆词,硬生生把「ham」和「burger」拆开,然后发明出「芝士堡」(cheeseburger)这样的词来。
与之类似,美国人看到「Cinderella」也开始瞎拆了,以至于最终在美国人的作品中,灰姑娘的名字叫「Ella」。对此,我无话可说。
(请勿转载)
听到深圳做核酸出现的暴力事件,很难过,准确来说,深圳已经不间断做核酸半年了,最好的时候大概三天一次,最近又转为一天一次,人多的区域核酸半个小时起步,24小时就得每天做,上班族如果哪天不做是没办法乘公共交通的,实在不行,还要怀着负罪感试用一下前一天的截图,不然,公车司机、门口保安都会过来大声斥责你,用他们的大嗓门仿佛在跟路过的所有人说,来看看,这个人不遵守纪律。在每天通勤的车上,见太多次老人被赶下车的场景了,车上的乘客不能说老人家不容易,留在车上吧,因为司机会告诉乘客们,这样会让他丢工作。可是,害你丢工作的,是制度,不是乘客,是乘客供你吃穿,不是你的公司供养你。大概从三个月前,我就不试图共情、理解这些人了,包括核酸检测人员,因为我们一同遭受着的这些,是这些人一步一步执行下来的,即使他们说着自己不容易,可是,真正实施操作的人是你们,假定命令是罪恶的,那实施命令的的人也难逃其责,这些事情总归要有个出口,命令带来的痛苦只能扎扎实实的打在每个公民身上,一同受苦,你们令我们更苦。
“封城期间,上海的心理健康热线电话拨打次数激增。在搜索引擎百度上,上海用户检索“心理咨询”的次数比一年前增加了两倍多。一项针对全市居民的调查发现,40%的受访者有患抑郁症的风险。4月下旬,一些社区的封控略有放松后,一天上午,上海精神健康中心外排起了1000多人的长队。
……
但也有专家警告,封控对人的影响将是持久的。医学杂志《柳叶刀》在本月的一篇社论中写道,“精神健康不佳(给中国的文化和经济)带来的阴影将持续多年”。社论还说:“中国政府如果想愈合其极端政策造成的创伤,必须立即采取行动。”
在心理学家徐昕月(音)最近几周参与的咨询中,遏制政策的长期后果已变得越来越明显。
徐女士是一个全国心理咨询热线的志愿者,她说,两年前疫情开始的时候,许多打热线电话的人害怕的是病毒本身。但最近从上海打热线电话的人更多担心的是政府封控措施的次生影响,比如父母担心孩子长期上网课的后果,或年轻专业人士担心他们还房贷的问题,上海的封控已重创了该市的就业市场。
还有些人则开始怀疑自己当初努力工作是否值得,因为在上海封控期间,他们看到,有钱并不能保证舒适安全。徐女士说,这些人现在减少了存钱,增加了对食物和其他能带来安全感的有形物品的支出。”
《无力感、脆弱和创伤:封锁给上海民众留下的心理伤痕》 https://cn.nytimes.com/china/20220630/shanghai-lockdown-china/
大概是2,3年前,我读到一篇BBC的报道,批评中国不负责任的给穷国乱贷款建些超标基建。说斯里兰卡。后来我有读到那个宇宙中心港口建好就空置,斯国根本从第一天起就还不起。以后我都留心斯国情况。BBC 是对的,现在,差不多算崩溃了,已经还不起债务利息了。IMF救援计划需要其他债主减债,15%属于中国。现在还在谈判中,不给减免说不过去吧。缺德啊。
斯国现任总统貌似做的每一个决定都是错的。为了选举,大力减税,已经债务高到危险程度了,还要减少财政收入。然后一直鼓励发展国内市场,外汇收入越来越少!到了外汇不够进口所有产品的时候,第一个砍掉进口化肥,号召农民使用传统有机肥料,农作物就很争气的大幅减产,包括挣外汇的茶叶,结果捉襟见肘的外汇还得买粮食。于是现在就实在没钱买任何东西,更没钱给利息。开始求IMF救援。
说到化肥,苏联散架,顾不上给北朝化肥农机,直接全国挨饿。大家确实是不会从人类的灾难里学到任何东西。
说到化肥,天朝花掉15%的外债,居然两方都不觉得要修个化肥厂?没有修港口好看?
我就不信斯国没有一个人看出来这些政策不对,就没人拦。
一个人瞎胡搞,其他人看着,斯国也不是唯一一个,命长命短的区别。